APP下载

民办高校人才培养与大学生就业上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009-12-04宋永顺

魅力中国 2009年28期
关键词:学生就业存在问题人才培养

宋永顺

中图分类号:F24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09)10-196-02

摘要:针对民办高校人才培养与大学生就业结合上存在的问题,本文主要从教师队伍建设、专业设置、校企合作、思想政治教育、创业精神、就业能力培养等方面探析原因,并提出改进教学的对策,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

关键词:人才培养;学生就业;存在问题;对策

2009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着比以前更加趋紧的形势,一方面是新增611万需要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加上2008年已毕业但未就业的近100万人,总数将达710万人左右;另一方面,受经济危机影响,就业空间相对紧缩,企业人员需求下滑。需要我们要认真研究的,提出适当的对策。

温家宝总理在2009年1月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时提出了的“切实解决学科专业结构设置与就业市场需求脱节的问题,着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的要求,2009年1月9日至11日,他在考察常州市高等职业教育园时强调,要把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把人才培养与就业紧密结合起来。在职业学校学习,不仅要懂知识,还要掌握技能,更要学会生存。

一、存在问题

1.专业设置不合理。

一些学校不结合自身办学定位,不研究社会需求,不问办学条件,缺乏专业建设长远规划,一哄而上,片面追求种类多、数量多、名称新,专业设置带有一定的随意性,导致了人才的结构性短缺和结构性过剩并存的矛盾。还有一些大学专业设置过细,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与社会所需求的复合型人才的要求有所差距,适应面窄,影响就业。此外,一些学校为争夺生源,未经充分的市场调研和论证,盲目开设热门专业,导致一些热门专业遍地开花,专业趋同化非常严重,以至于一些热门专业的学生刚入学事实上就被打入了就业难的冷宫。

2.人才培养方式单一我国高校长期以来实行的计划经济影响下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基本按照统一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培养学生,普遍存在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重专业知识轻人文素质和能力培养,忽视了社会需求和学生的个性培养。对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不够,使得毕业生缺乏人文精神,缺乏创新意识与实践动手能力,最终导致其知识结构和能力素养与用人单位的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从而严重影响学生就业。

3.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

不少学校片面追求高层次,中专升大专、大专升本科,本科院校争上硕士点、博士点,这似乎已成为一种时髦。在追求高层次办学过程中,一些过去十分有专业特色或专业优势的学校放弃了自己的特点,在人才培养定位上出现了明显的偏差,从而导致人才培养规格雷同,毕业生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

大学生就业难这个问题由来已久,只不过今明两年因为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就业形势更加雪上加霜。所以,要解决此问题,我们必须要采取相应的对策。

二、大学毕业生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

在目前大学毕业生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的情况下,要有效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迫切需要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策略,努力健全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一)科学定位培养目标对高等教育来说,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多样化是其发展过程中一对必然的孪生兄弟。如果一所大学的宏观定位确定为教学型大学,那么教学性就是它的主要特点,其人才培养模式就必须考虑劳动力市场的直接需要,培养应用型、技术型等当前社会急需的人才;如果一所大学将自身定位在研究型层次上,那么这样的大学不应把社会需求作为主要方向,而应注重学术性的研究,像清华北大都属于这类型学校。

(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是依据一定的办学指导思想和社会发展要求,为完成人才培养目标而对教育教学内容进行的选择,已形成一系列专业和课程,构成一定的专业结构和课程结构。高校只有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现实和长远需要,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调整、改革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才能从知识和能力结构上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着传统的基础性学科相对过剩、新兴的应用性学科和高新技术学科比较薄弱,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且专业趋同化严重等问题。面对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变化,高校在学科专业结构和课程体系的调整改革中,应密切联系地方经济特色、地方传统文化、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及人们物质文化生活需求,大力发展优势专业,打造品牌专业,强化办学特色。具体来说,一是在学科结构的调整上,要坚持贯彻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目标要求,分类型培养,加快传统学科的改造,加大应用学科和高新技术学科的发展力度,建立起能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新的高等教育的学科结构。对研究性人才,要开设有一定深度的专业选修课,拓宽他们的知识基础,提高他们的学术研究能力和学术论文写作能力。对于应用型人才,要开设知识领域广阔的专业选修课,使他们更多地学习和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二是在专业结构的调整上,要适应社会发展要求,进一步拓宽专业口径,由培养对口的狭窄的“对口型职业人才”(即专才)向适应社会发展的“宽口径专业人才”(即通才)转变。专业课既要体现拓宽专业培养“通才”的目标要求,又体现自己专业特色

(三)创新人才培养方式人才培养方式是完成人才培养目标、落实课堂教学而采取的一系列途径、方法和手段。培养策略是培养目标实现的有效保证。高校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教学管理体制等,切实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实际效果。

1.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以往那种满堂灌的“注入式”、“填鸭式”、“地毯式”教学方式使学生长期处于被动接受地位,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抑制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能力。为此,高校一是要进一步加强校园网、数字化图书馆和多媒体教室的建设,并提高对学生的开放度和服务水平,对于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对于需要较强形象性思维的内容或需要逐步展开演示的内容,尽可能运用动态演示手段进行辅助教学;二是要以增加课堂教学信息量为出发点,充分运用网络、电视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来辅助教学,把网络教学、集中授课与分散讨论和个别指导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自觉学习的内在动力,增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三是要改革考试方式。学校应采取和鼓励教师进行考试模式的改革,对需要进行笔试的课程应增加主观题的比重,探索开卷、口试、大作业、实践报告、论文等多种形式的课程考试方式,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如营销和管理类的某些课程,可具体设计若干案例题,考核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如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人才培养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实践教学作为融合知识与能力、理论与实际的重要形式,对于全面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高校应围绕新的人才培养目标,走与企业合作办学的培养模式。这其中,学校要解决的是基础知识和基本素质的部分,企业要解决的是技能训练和实践能力提高部分。学校通过合作办学,可以不断探索高技能人才成长的规律,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提高自身的办学水平;企业通过合作办学,促进技术创新、技术改造、研发攻关等进程的加快和提速,为产品的升级换代,企业上台阶增强动力;学生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体验了知识和技能结合过程中螺旋式上升的酸甜苦辣,会促进自己世界观和价值观的进一步完善,学、做、想三管齐下也会进一步促进自身素质结构的合理化,在未来的竞争中更具优势。

猜你喜欢

学生就业存在问题人才培养
促进金融院校学生就业的有效途径探讨
即兴伴奏对高校钢琴学生就业的作用及教学方法的探讨
针对市场需求高校动漫专业教育该如何变革
金融专业对学生就业前景的分析
我国信用评级业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瞬变电磁在矿井水文地质工作中的应用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创建策略
浅谈高校生物学专业遗传学课程的教学现状与改进策略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