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一生饱受病痛的折磨
2009-12-03
长年与病魔做斗争
用曾国藩老家的话来说,曾国藩是一个典型的“药罐子”、病号。他一生中几乎有一半的时间在与病魔做斗争。
道光二十五年,曾国藩得了一种叫牛皮癣的皮肤病。此病到现在仍然顽固难医,因而也伴随着他一生。后来每当军事不顺,曾国藩身上就奇瘁难耐,以至于搔得全身上下出血不止,而瘁依旧,痛苦万分,只觉“无生人之乐”。曾氏日记中“遍身疮癣,且痛且痒”的记载不可胜数。
道光二十六年六月。曾国藩刚进京参加散馆考试大约半年后,便染上了肺病。在十九世纪,肺病是不治之症。幸而他遇到了一位名医。才死里逃生。
其次是耳鸣。根据现代中医原理,耳鸣大概源于肝和肾有毛病。有段相当长的时间,曾国藩都因耳鸣不止,稍稍用心,便觉劳顿,常常耳鸣如雷。
眼疾可能不亚于皮肤病之苦。曾国藩在成丰七年回到老家为父亲丁忧时。便提到两眼模糊,寸大的字都看不清楚,其时他尚不到五十。到同治五年六月,他目光益蒙。从此,夜间竟不能看书。到了1870年,他的右眼就完全失明。
此外,曾国藩的其他小病也几乎没有断过。因为体弱多病,有时数种病交织在一起,如此交替反复,使得曾国藩格外容易疲劳,常常失眠,睡不成寐。更多的时候是“竞夕爬搔,不能成寐。左腿爬破,手上诸疮作疼”,以至他无奈地长叹:“余多年不获美睡”。
重病缠身手不离书
但即便是一生饱受病痛折磨,曾国藩仍坚持选择与读书学习相伴终生。
1871年,曾国藩的身体每况愈下,可以说一天不如一天。作为理学修养甚深的他,在1月17日写了几句箴言,警示和鞭策自己读书不要放松。这几句话语是:“禽里还人,静由敬出;死中求活。淡极乐生。”
他认为“暮年疾病、事变,人人不免”,而读书则贵在坚持,并在读书中体味出乐趣。因此,在2月17日,他自己感到病甚不支,夜间探得右肾浮肿,大如鸡卵,这确是一个危险的信号,他却置至一旁,晚上照旧读书不废。
这年秋冬季,曾国藩病情更加严重,“脚肿愈甚,常服之袜已不能入,肥而复硬,且似已肿过膝上者。大约作文及看生书,俱嫌用心太过,有损于血,而气不能运化,故至于此。以后当不做文,不看生书”。
在这则日记中,我们既可看到他身体的状况,也可看到他在写作和读书时的投入。在此他虽规定自己以后当不做文,不看生书。但不久,扬州阮家送《许周生集》,这是一部他从未看过的新书,拿到手后便难以放下。
后来湖南王阄运送近年所著《周易燕说》、《尚书大传补注》等,曾国藩收到后虽不能一一细看,但每书都较为认真地翻看了几遍。此后他又违背原来规定的不阅读生书的初衷,继续坚持阅读了很大一批生书。
疾病缠身,这已是难以摆脱的困扰。但药疗不如读书,曾国藩离开了书的话就是一个废人了。
临终前苦读《二程全书》
1872年3月2日,曾国藩的老病之躯已如风中残烛了。这一天,他“病肝风,右足麻木,良久乃愈”。
3月5日,前河道总督苏廷魁过金陵,曾国藩出城迎候,出发之前阅《二程全书》,迎接途中,“舆中背诵《四书》,忽手指戈什哈,欲有所言,口噤不能出声”。身体差到如此地步,他还是坚持每日阅读《二程全书》。但他接连在日记中发出感叹:“近年或做诗文,亦觉心中恍惚,不能自主。故眩晕、目疾、肝风等症皆心肝血虚之所致也。不能溘先朝露。速归于尽;又不能振作精神,稍治应尽之职。苟活人间,惭悚何极!”“余精神散漫已久,凡遏应了结之件久不能完。应收拾之件久不能检,如败叶满山,奎无归宿。”
曾国藩自知油尽灯枯,将不久于人世,便抓住生命即将息歇时光徽自己最喜爱的事——读书。他每走读的书就是《二程全书》,希望在理学的探究和修养上,画上一个完满的句号。
“废志无以成学,废学无以成才。”曾国藩自己所说的这句话,成了他一生最好的注解。
编辑吴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