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造更广阔的选择空间

2009-12-03贺凯丰金顶兵卢晓东李克安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09年10期
关键词:辅修双学位院系

贺凯丰 王 卫 金顶兵 卢晓东 李克安

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是对教育教学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的基本制度。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过程中,北京大学确立了为国家和民族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在各行各业起引领作用、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学校坚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以增加学生的选择为基本取向,不断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持续进行本科教学管理制度的创新。近10年来,学校本科教学管理制度实现了两个核心转变:一是从按专业统一排课到在教学计划和导师指导下自由选课的转变,二是从高考志愿定专业到自主选择专业的转变。学校由此逐步构建了以注重选择、加强指导、严格管理为特色的新型本科教学管理制度,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营造了良好的制度环境。

一、从统一排课到自由选课的制度变革

课程安排是大学教育教学管理的基本制度之一。中外大学在课程安排制度上经历多次变革。1952年大规模院系调整之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高校实行按专业招生、按专业统一排课的教学管理制度,专业教学以必修课为主,选修课甚少。改革开放以后,这种情况逐步发生变化,高校在调整教学计划的过程中,适当增加了选修课比重,而学生的课程仍采用按专业统一排课的方式来完成。虽然这种安排能够保证学生的基本培养规格,但学生的个性、能力、兴趣以及创造性等方面得不到很好地发挥。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北京大学逐步探索和实施具有前瞻性和创造性的教学管理制度。

1988年,学校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本科教育改革方针,明确了教学管理制度变革的方向。1998年,学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计划启动,为本科教学管理制度创新提供了新的契机。学校在认真研讨的基础上,提出了本科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在低年级实施通识教育、高年级实施宽口径的专业教育,逐步实施在教学计划和导师指导下的自由选课学分制。为此,学校积极探索新的课程组织模式,施行新的选课管理制度。新制度的探索和实施为学生创造了广阔的选择空间,为学生的兴趣培养和创造力的发挥起了积极作用。

1调整课程学分比例,增加学生选择空间

为落实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于2003年全面修订了本科教学计划,经认真研究,决定将毕业总学分由150学分压缩到140学分以内,将必修课学分压缩到总学分的60%左右,取消限制性选修课。总学分的减少为学生创造了更大的空间进行自主学习和深入学习。例如,学生可以选择参加科研项目来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也可以参加各种国际学术交流项目来了解国外大学的学科发展,或者参加社会实习和实践,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2自由选择学习进程和学习年限

学校实行弹性学习年限,教学计划安排以4年为基准,学生可以选择4年内修完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和学分毕业,也可以提早修完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和学分而提前1年毕业。如果学生在规定的4年内未能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和学分,也可以再用1年时间补修未完成的课程和学分毕业。

3自由选择课程模块

学校在教学计划中,设计了灵活的课程模块,为不同发展取向的学生提供了选择。例如,物理学院的课程设计为深度和广度不同的3类课程模块,分别适应3种人才培养的目标,即培养专门从事物理科学研究的人才、具有宽基础的物理知识背景的人才和具有物理知识的应用性人才。学生在导师指导下可以根据志向和兴趣进行自主选择。

4自由选择上课时间、教师和课堂

从2000年开始,学校“体育”、“思想政治理论”、“大学英语”、“公共计算机”等全校必修课相继进行了教学和管理的全面改革,由原来的固定排课、编班转变为在各学期滚动开课,学生可以在大学4年任意学期选修,也可以自主安排学习时段、自主选择课堂以及教师。2000年学校推出通识教育选修课,面向全校,由学生自由选课,学生只需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16个学分即可。通识教育选修课分为数学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哲学、历史学、语言文学和艺术5个领域。这些课程全部实现了学生跨院系、跨年级选课,增大了学生自主选择课程的空间。同时,学校开设的多个班次的院系主干基础课也实现了学生自选教师和课堂。例如,数学学院开设的“高等数学”(B)是很多理科院系和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必修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选择不同的课堂,每个课堂上也都有来自不同专业背景、不同年级、不同肤色的学生,他们之间的互动和融合有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

5自由选择课程类型,自主选择未来发展方向

规划从事学术研究的学生,从大学二年级开始,可以选择参加本科生研究课程,及早接触学科前沿,培养科研意识,训练科研方法。规划从事实际工作的学生,大多选择修读辅修专业或双学位,培养具有跨学科背景的能力和素质。

学校还建立了广泛的本科国际交换生及其他国际交流项目,学生可以选择参与、锻炼自己的能力,培养国际视野。学校每年有500名~600名学生参加各种交换生、暑期学校等项目,到美国、加拿大、日本、德国、法国、英国、俄罗斯、澳大利亚、新加坡和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大学学习。为此,学校专门制定了《北京大学本科生赴境外大学学习的课程认定及学分转换相关管理办法》,对学生到境外学习予以政策支持,创造制度条件。

6“网上自由选课与面对面交流相结合”的创新选课模式

在选课的组织方式上,学校提出了“网上自由选课与面对面交流相结合”的创新选课模式,即学生首先通过网络自由选择课程,然后在每学期正式开课前与教师进行面对面的选课交流,还可以根据交流的情况再次进行网上自由选择课程。每学期注册日前两天为学生选课日,开课教师在学校和院系安排的教室与学生见面,向选课的学生发放材料、介绍课程,同时回答学生提问。教师采取先到先得、随机抽签,要求学生写小论文或其他自行确定的原则和方式,根据预先排定的教室容量选定最适合或对自己课程最感兴趣的学生,确定初步选课名单。学生在各个教室之间或驻足聆听、或积极提问、或相互咨询,热烈而有序的面对面交流成为师生间(特别是跨院系)相互交流的渠道之~,成为开学时北京大学的独特风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了解课程的教学内容、要求以及教师的教学风格,教师也可以了解学生的背景和期望。这种创新性的选课模式除了可以增进师生间的相互了解,还能成为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制度因素。

二、从高考志愿定专业到建立本科学生专业选择机制

大学本科学生的专业选择是我国高等教育实践中的一个重大难题。学生学习的专业是否符合自己的兴趣,是否与自己的个性特点相匹配,不仅影响到学生个人在大学学习的状况,而且也影响到整个大学本科教育的效果。长期以来,国内高校学生专业的确定受

到高考填报志愿以及高校专业招生计划的双重因素影响,再加上学生高中毕业时对大学的专业设置并不十分了解,填报志愿时常常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因此,导致很多学生所学专业不符合自己的兴趣和个性发展,更不利于学校创造性人才的培养。针对此种现象,学校不断进行制度改革和创新,积极探索本科学生专业选择新机制,为创造性人才培养创造制度环境。

1自主选择专业制度

学校在国内率先对学生自主选择专业制度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于2001年启动了元培计划,举办实验班,让学生到大学学习一段时间之后自主选择专业。2002年开始,学校实行按学科大类或院系招生(除了外语等少数专业因学科特点按专业招生外),即把一个院系所有专业以一个类别名称投放给考生,考生按院系填报志愿,学校按院系录取考生。学生到校后,进入相应院系,先学习通选课以及这个学科的共同基础课,经过一年、两年或者三年的基础课学习后,进行分流,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在院系范围内自主选择专业。有些学生入学不久就确定了自己的专业方向,有些学生则是在经过一到两年的基础课程学习之后确立自己的专业兴趣。选定专业之后,学生仍然可以根据情况的变化进行调整。各个专业选修人数都是开放的,少数需要保护的特殊学科专业也不采取硬性计划的方法强制学生选读,而主要是通过开设优质课程激发学生兴趣或设立奖学金等办法吸引优质生源。例如,光华管理学院为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以及尊重学生的职业发展选择,学生可以在大一、大二、大三甚至大四上学期自由选择专业方向。

2跨院系、跨学科专业调整机制

为了进一步满足学生对学科及专业的兴趣,学校适时修订了学籍管理细则,形成了跨院系专业调整机制。跨院系专业调整不同于很多高校实施的对高分学生“奖励”式的转系、转专业政策,而是在自主选择专业基础上进行的第二次专业选择,其中,最关键的是这种调整不受学习成绩的限制,完全从学生的特长和兴趣出发。每年申请跨院系专业调整的学生中95%以上都可以成功地满足要求。跨院系专业调整制度的实施,使得学生有更多的选择学科和专业的空间,使学生的特长和兴趣与所学专业的特点更好地匹配起来,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2004级光华管理学院学生黄沛诗学习了1年后毅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考古学专业。历史系2003级学生史力军在历史系学习一年后降级转入自己最喜欢的化学专业学习,宁愿多花一年时间,也要满足兴趣。

3辅修专业和双学位教育增加学生专业选择空间

为了进一步增加学生的专业选择,满足学生的专业兴趣,适应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要,学校制定了《北京大学本科生选修辅修/双学位专业管理办法》,进一步完善了辅修、双学位制度。目前,学校共有辅修/双学位专业23个;规定辅修专业的学分要求为30学分左右,双学位专业的学分要求为40学分左右。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兴趣,自由选择辅修或双学位。辅修和双学位制度使学校多学科优势得以充分发挥,更重要的是为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结构提供了条件,为培养跨学科、复合型和创造性人才创造了制度环境。学生普遍反映,通过辅修、双学位的学习,不仅满足了对不同学科专业知识的兴趣,而且也对自己的未来发展帮助很大。比如:历史系1999级学生孙静涛在校期间修读经济学双学位,2003年毕业时被哈佛大学东亚文化和经济专业录取。

学校实行自主选择专业制度、灵活的跨院系专业调整制度以及辅修和双学位制度,相辅相成,共同构建了本科学生的专业选择机制。这种专业选择机制是对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高考志愿定专业模式的一次重大改革,是中国高校在经济体制转型之后本科教育制度取得的重要突破,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三、完善配套措施、加强指导、严格管理

为了落实自由选择课程和自主选择专业制度,学校不断完善各项配套制度建设。例如,在增加学生选择的同时,增加对学生的指导(导师制),进一步严格教学管理,加强学术规范等,形成了具有北京大学特色的本科教学管理制度体系。

1挖掘资源潜力、调整学期制度

实施自由选择课程制度的困难之一是要有充足的资源。学校大力加强教学资源条件的建设,近年投资2.35亿元新建了一栋3万多平方米的教学楼,投入5,000万元对原有的教学楼逐一进行改造,使教学改革的硬件条件得到保障。

为顺利实施自由选课、自主选专业等新的教学管理制度,学校不断改进教务管理信息系统,为学生自由选择提供技术支持。例如,学生可以直接在选课系统设置选课意愿,核查本人完成教学计划的情况,安排自己的学习计划等。

时间资源的合理配置是自由选课制度顺利实施的重要前提。在对国际一流大学教学时间进行广泛比较研究后,学校提出了调整学期制度的方案,从2002年9月起将春秋两个学期时间调整为18周(15周授课,1周假期或机动,两周考试),暑期时间延长至12周左右。学校利用暑期时间安排专业教学实习和社会实践,还可以选择这段时间到国际著名大学参加暑期学校和国际交流。学校每年有近百名学生前往美国的耶鲁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洛杉矶分校,德国的慕尼黑大学,加拿大的约克大学等著名大学参加暑期学校。

2004年学校在国内率先开办暑期学校(SummerSchool),把一些学分较少、能够在短期内完成或者是平常学期因为时间冲突难以选到的优秀选修课程放到暑期学校开设,为学生选择提供了条件。暑期学校还聘请校外专家和国际知名学者来校授课,为学生接触社会实际和国际学术前沿创造了机会。5年来,每年都有1/4的在校本科生选修暑期课程。新的学期制度和暑期学校扩大了学生选择的空间,对学校教学改革的顺利实施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对国内高校的学期制度变革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在增加学生选择的同时,加强对学生的指导

在尊重学生个性、给予学生更多选择机会的同时,学校加强了对学生的指导。2003年,教务部提出了《关于本科生导师制的若干意见》,决定从当年秋季学期开始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学校对导师的职责、选聘提出了明确要求,要求导师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主动了解学生的各种困难,特别是要在课程学习和专业选择方面提供指导,并指导学生参加科研工作,提高专业兴趣,培养科研意识和科学精神。各院系根据各自特点,以各种方式落实导师制,加强对本科生的指导。物理、化学、生命、信息等院系采取了鼓励学生参加科研项目和教师科研组活动等举措,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和科研训练。

3严格管理制度,加强学术规范

增加学生选择绝不是放任自流。学校教学管理的原则是在给予学生选择、尊重学生个性的同时,严格教学管理,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高。为此,学校进一步严格考试制度,强化学术规范,高度重视人才培

养各个环节的质量控制。

一是改进考试方式,严格考试管理。考试是教育评价的一种重要手段。学校原有的关于考试管理的文件有4个,内容分散重叠。2002年教务部将考试方式、成绩评定、考务管理、考试纪律及违纪作弊认定处理等加以明确规范,制定了新的《北京大学本科考试工作条例》。2005年和2007年再次修订为《北京大学本科考试工作与学术规范条例》。新的条例鼓励教师根据课程性质采用多种考试方式以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注重平时成绩,避免一次考试定成绩,把期末考试压力转化为平时的学习动力,引导学生注重平时的努力和积累。条例特别对考试违纪与作弊的认定和处理提出了明确的标准,在严肃处理考试作弊的同时,对于学生考试时的失误进行人性化的处理,达到治病救人、管理育人的目的。

为了进一步加强学术规范教育,学校在新的考试与学术规范条例中明确了学术规范要求,对于学生在学术作品中抄袭剽窃、伪造数据等违反学术规范的行为提出了明确的处理办法和程序。学校学位委员会明确规定,对于考试作弊或严重违反学术规范受到记过以上处分的学生不授予学士学位。学校严格执行这些规定,对于违纪作弊的行为给予严肃处理,对严肃考纪、形成严谨学风发挥了重要作用。北京市教委组织的北京地区高校考风检查组评价北大“考试工作条例系统全面,管理制度严格规范”,值得其他院校学习。

二是严格质量控制。为了严把质量关,督促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学校从各个环节严格教育教学质量的控制。学校修订了《学籍管理细则》,对于学生的学术评价、获得学分的标准和不合格课程的处理都作出了明确规定。每学期开始前各个院系教务人员对学生成绩进行清理,对平均学分绩点(GPA)低于2.0的学生给予学术警告,督促他们专心学习,并通知班主任和导师加强对他们学习的指导。对于长期学习动力不足、连续两个学期绩点低于1.5,或者在校期间累计不及格课程超过20学分的学生予以退学处理。学校严格毕业审查标准,对于未能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或学分的,不予毕业:对于出现过5门必修课不及格且所修课程绩点低于2.0的学生不授予学士学位。

一流大学要有一流管理。学校教学管理人员一向重视学习研究,注重对国际一流大学相关管理制度的比较和借鉴,注重对现实状况踏实细致地研究和分析。2003年以来,教务部人员主持、参与的教改项目16项,其中国家级项目5项,北京市项目6项。近5年,教学管理人员在各种刊物上发表教学管理和改革论文60余篇,这些研究和论文涉及招生、学籍管理、课程设置、专业设置和专业选择、素质教育、教育评估与质量监控等各个方面,对推动教学改革、管理创新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以丰富的教育思想为背景,紧紧围绕北京大学本科教育教学的理念和定位,结合实际操作的现实情况,不断改造旧的管理模式,设计和构造新的管理制度。这些制度创新有的是大刀阔斧,有的是点滴修补和完善。但无论怎样细微的变革,都对广大教师和学生产生了切实的影响。因此,每项新制度的出台都经过细致调研和广大师生反复讨论。十年磨一剑,经过长期的累积,以自由选课制度和新的专业选择机制为核心,以全面指导、严格管理为辅助的北京大学本科教育管理制度新体系已巍然确立。重视基础、注重选择已经成为北大本科教育的鲜明特色。在新旧制度的调整磨合中,本科教学运转平稳顺利,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提高。10年持续的管理制度创新,为北京大学本科教育塑造了良好的制度环境,也对国内兄弟院校教育管理制度的变革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猜你喜欢

辅修双学位院系
地方高校双学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从“七校联合办学”暂停招生谈“双学位”
浅谈SQL Server中Select语句的分组统计功能
清华院系手机背景图
大学英语辅修现状与课程改进方向
我国高校辅修教育管理的实践与思考
提高院系办公室管理绩效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