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学中的结课艺术

2009-12-03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09年2期
关键词:一堂课课文艺术

施 晔

夸美纽斯认为:教学是“把一切事物交给人类的全部艺术”。而语文教学,内容的丰富性、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审美教育的情感性也就必然决定了它的艺术性。语文教学也是一门艺术,它需要语文教师运用艺术的思维,大胆构思,精心设计,将知识、艺术、能力三位一体,寓教于乐,寓教于美。语文教学重在课堂教学过程。开课也好,结课也罢,都应该讲究艺术性。通常,我们多重视开课艺术,认为好的导入,能先声夺人,扣人心弦。其实,结课艺术也是至关重要的。好的结课,能后发制人,画龙点睛。虽然,结课只占很少的时间,又只有短短的几句话,但它也关系到整个课堂教学的效果,是否完整,是否连贯。如果草草了事,匆匆收尾,那只能给人留下虎头蛇尾的遗憾。而精彩的结课,能激发学生丰富的想像,引发学生无穷的回味,余音绕梁,情形在目,不知不觉中,将课堂教学的重点扩充,并延伸到课外。课断思不断,语停意不停。这种教学效果是多少语文教师梦寐以求的啊!

“教亦多术矣,运用在乎人。”语文结课艺术方法较多,笔者曾尝试了归纳式、悬念式、激情式、评论式、比较式、迁移式等几种,收获颇丰。

1、归纳式结课

这是语文教师最常用的一种结课方法,也是最为平实的一种。在一堂课或是一篇课文结束后,教师运用准确、精炼的语言,对这节课或是这篇课文的重点、难点进行归纳、总结,再一次地强调重点,进一步地突出中心,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如在讲叶圣陶先生的《苏州园林》这篇课文时,可以这样总结课文:“回顾课文,作者抓住苏州园林图画美的特点,先总说,后分说;分说时,先说主要的‘四个讲究,再说次要的‘三个注意,这样条理清楚,详略分明,重点突出,给我们留下了鲜明的印象。”这样的结语,提纲挈领,便于学生由粗到细,化繁为简,主次分明地把握文章。如能借助板书演示,并配以重音强调,那效果更好。

2、悬念式结课

结课,不仅仅是一堂课的收束,也可以是另一堂课的序幕。悬念式结课就是适用于容量较大的、一堂课不能结束分析的文章。在一课结束时,为避免割裂文意,保持原作品的完整性,并能深入探讨文意,教者可就下一堂课要学习的内容,提出一些富有思考性的问题和建议,设下悬念,激发学生探究的好奇心,促使学生继续关注课文。如季羡林先生的《幽径悲剧》一文,在用一堂课具体“感受悲”、“探究悲”后,可这样结课:“幽径悲剧不仅是幽径上的藤萝的悲剧,更是时代的悲剧、社会的悲剧、人性的悲剧。作者悲愤的不仅仅是美丽的藤萝的毁灭,而是新时期社会上的一些愚民对美的漠视和践踏。在常人看来,藤萝只是一株植物,被毁很正常,我们也早已司空见惯。但作者却含泪带哭,悲愤万分,他是不是真像他自己所说的那样‘没出息?他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人们常说文如其人,让我们透过精炼、通俗、雅致的语言,去感受那一份纯粹的优美和丰厚的文化底蕴。”适当的设问,巧妙的过渡,既顺理成章地引出下堂课的内容,又留有悬念,启发学生思考、探究,有效地延续了他们的学习热情。

3、激情式结课

德国著名的教育家第惠多斯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激情式结课,即是以情感人,以情动人。也就是教者在结束课文,总结文学作品的主题、人物、情节后,运用充满激情的、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为学生创设一种优美的、亲近融洽的诗情意境,激发学生的热情,振奋他们的精神,引起他们的共鸣,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氛围的熏陶,自觉走进文章,走近作者,从而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如“同学们,宇宙浩渺广阔,奥秘无穷,它的神秘面纱还没有完全揭开,还有许多未知的领域等着你们去探索,还有很多新奇的事物等着你们去挖掘。努力吧,同学们,广博的宇宙正在等着你们,无限的空间正在欢迎你,未来是属于你们的,未来掌握在你们手中。”这是说明文《宇宙里有些什么》的结语,热情鼓舞,诚挚号召,学生的主体意识强烈,使命感鲜明,令人振奋,催人奋进。

4、评论式结课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不仅如此,教师更要适时培养学生的赏鉴能力,及时地引导学生辨伪去妄,要“让学生从读书中求得真道理”(叶圣陶)。受时代、阶级的制约,某些古文和外国文学作品常常会暗含一些消极、片面的东西,因此,在结束课文时,教师应根据课文的内容、特点,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评价,正确引导学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如在教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一文时,要注意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引导他们正确的价值取向:“世外桃源是作者陶渊明虚构的一种美好的社会。它与当时黑暗现实鲜明对照,是人民群众反剥削压迫、反战乱的反映,是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批判,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这种小国寡民的社会只是作者的空想,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实现,而且桃源中人对剥削、战乱只是躲避、退让,不去抗争,这种消极避世的态度也就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阶级的局限性。”在教师明确的爱憎态度的评论下,学生的认识水平不断提高,他们的识别能力也不断加强。想学生之未想,说学生之未说,并指导学生正确认识事物、评判事物,这样的教学才更有意义。

5、比较式结课

比较式结课通常用在一篇课文或一个单元教学的结束阶段。教者扣住文章的思想、结构、语言等方面内容,有所侧重地与以前学过的一篇课文或某一单元课文进行对照比较,分析概括出它们的相似点、不同点,从而更清晰、更准确地把握它们各自的特点,并总结出同一题型的解题规律,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如:在学习《醉翁亭记》这篇课文时,为更好地把握欧阳修的思想境界,可将《醉翁亭记》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比较,引导学生:“这两篇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同中有异的。《岳阳楼记》提出‘先忧后乐的生活理想;《醉翁亭记》则抒发了‘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这两种思想境界都是崇高的,积极向上的,为我们所取的。但它们之间也有不同之处:《岳阳楼记》中范仲淹主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要有不为外物左右的胸襟,既在规劝滕子京,又在勉励自己,精神境界崇高。而《醉翁亭记》中‘颓然乎其间,多少含有寄情山水,排遣苦闷的情怀。不只欧阳修,很多古人在游记散文、写景散文中都有所流露。”通过比较,文章特点鲜明,大小之处,宏观囊括,微观显现,情感理解更充分、更透彻,使人印象深刻,学有所用。

6、迁移式结课

从现代教育论的观点看,教是为了不教。也就是要求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去探求新知识,解决新问题。而迁移式结课正好顺应这一方面的潮流。即在课堂教学结束时,教师多设计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在实践中,触类旁通,真正实现知识与能力的迁移,指导学生更好地生活。如统筹方法是一种抽象的数学方法,也是指导生活的有效方法之一。虽然作者通过设例子、配图表清楚而浅显地讲解了,但学生不一定能真正理解,并运用于生活。那么就再用一道实践题来检验、巩固。“早晨5点半起床,穿衣需2分钟,洗漱需5分钟,整理书包需2分钟,跑步、煮饭各需10分钟,烧开水15分钟。用统筹方法合理安排,实际操作一下,看看哪种安排最合理,最省时?”这样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的能力题,学生兴趣盎然。活动中,理论指导实践,动中取乐,乐中收益,知识更牢固。事实证明:通过实践校验、巩固的知识,才更有价值,更具生命力。

古人曾云:一篇之妙,在乎落句;一课之妙,在于结语。但现实生活中“善始者实繁,能善终者盖寡”。中学语文素质教育迫切呼唤教育工作者“善始善终”。让我们重视结课,讲究方法。学无止境,探索也永无止境。就用莎士比亚的一句话共勉,为课堂教学的优化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在英国的筵席上,最美味的佳肴总是放在最后,留给人们一个无限余甘的回忆。

施晔,语文教师,现居江苏南通。本文编校:高述新

猜你喜欢

一堂课课文艺术
申庆玉:处处留心,让每一堂课都精彩无限
纸的艺术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怎样写好“一堂课”?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最后一堂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