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结构文章的圆转技法

2009-12-03陈堂君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09年2期
关键词:猎户错位枣树

圆转技法又称为圆形结构技法。它是指文学作品中出现的人或物等从原点开始,经过一番运动之后,又回到原点的写作方法。作家晓苏把这种技法称为“圆型结构”,他说:“在这种圆型结构中,往往上一个片段的结尾是下—个片断的开头,如此循环往复之后,便构成了一个意味无穷的圆”①。

圆转技法源于古老的美学思想。“圆”作为一个无缺的文化原型,构成了中华民族“圆满美”的心向。许多作品都是以“大团圆”为结局的模式就是这种心向反应。刘勰就提出要“首尾圆合,条贯统序”②。

如果说刘勰还是从内容上提出要求的话,那么,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就是在形式上的实践了。诗人从江水(“春江潮水连海平”)写起,引起万端思绪,再写空中的白云,青枫浦上的游子,明月楼上的思妇,最后又写到江水(落月摇情满江树),回到随着江流起伏汹涌的思绪。这种思绪,又是伴随着月亮的圆转轨迹(“海上”、“空中”、“西斜”、“落”)抒发的,令人心荡神摇。还有一个众所周知的例子:“一座山上有个庙,庙里有几个和尚……”的故事,就是运用了圆转技法,才永远也讲不完。此外,古代的“回文诗”也可以看作运用圆转技法的一种特殊典型,于回环流转之中,产生“美”的艺术效果。

圆转技法可以从不同角度划分为不同的种类。就运动的地域范围而言,可以划分为就地圆转与开合圆转;就运动的轨迹而言,可以分为独立圆转与复合圆转;就运动的方式而言,可以分为行踪圆转与思路圆转等等。较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独立圆转

人或物在文本中独立进行圆转运动称为独立圆转。如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就属于这种类型。金志华先生就认为:“《荷塘月色》的结构,是圆型的,外结构、内结构均如此”③。这里的所谓“外结构”是指文本中作者的行踪:从家里开始,出门,到荷塘,再回转,推门进家;所谓的内部结构是指文本中作者流露的思想情绪:从不静、求静到得静,然后又回复不静。

生晓清的《两棵枣树》写院里有两株树,住着两户人家,东边的叫西边的刘大哥,西边的称东边的为刘二哥。他们不是一家人,却胜过一家人。因为两家的孙女在院里办家家,见几粒熟枣落到地上,都说是自家树上掉下的,最后,你揪我的头发,我揪你的头发……于是两家就变成了仇家,想挖条沟彻底分开两棵枣树。先是刘老大拿一把铁揪到院中,挖着挖着,忽然发现大根小根、粗根细根纵横交错,越往深处挖根须越多,分不清它们是从哪棵树上生长出来的。他楞楞地望了一会儿。突然发疯似地将土又全部填上了,最后还用脚把土踩得结结实实。他悄悄回到屋里,愧疚地站在窗前,久久地凝视着那两棵枣树。

接着刘老二也拿一把铁揪到院中,也一锹锹挖土,后来又将土全部填上,回到屋里,愧疚地站在窗前,久久地凝视着院里的枣树。于是又回复到文章开头,“院里有两株树,—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不难看出:文章用两颗枣树象征两家的和睦开始,因为小孩而造成两家的矛盾冲突,两家各自用自己的行动使矛盾因为内因而消解,又回到原点——两颗枣树象征两家的和睦。不仅文章的整体结构是圆转型的,而且刘老大和刘老二也各自独立进行了(拿锹出门→到院中挖土→填土→回家)使矛盾消解的圆转运动。这种圆转技法的运用,使文章妙趣横生。

2.递补圆转

由几个人物采用递推或接续、填补等方式共同完成的圆转。构成递补圆转的几个人物的行为不是同时进行,而是前后相续,以接力的形式完成的。因此,可以称之为接力圆转。

沈乔生的《蛋糕的奇遇》叙述了这样一个故事:甲要祝贺老友乙50岁生日,买了一只大蛋糕,并亲自在蛋糕上题了个“寿”字;乙因为儿子要毕业分配,把蛋糕送给了儿子的老师丙;丙的女儿又把蛋糕送给未来的公公丁;丁有糖尿病,又送给住院时曾帮助过自己的病友戊;快过年了,戊为了向甲表点心意,又把蛋糕送给了甲。当甲打开盒子,发现竟然是自己给“乙”贺寿时送的蛋糕,上面已长了一层绒毛。这盒蛋糕的奇妙旅行,令人啼笑皆非,又值得回味。

这盒蛋糕由“甲”送出去,最后又回到“甲”的手中,就是由“乙”、“丙”、“丁”、“戊”一个接着一个转送,共同完成的。

郑树宗的小说《提名》在开篇的序是:“圆圈是个常见的几何图形,不仅好看,而且有趣。生活中有些事儿也能构成—个无形的圆圈,这样的圆圈虽然也有趣,但不好看。”接着写了一个年终评先进的故事:

张三因为老婆生病,多亏李四帮忙,就提名李四;李四因为平时受到王五敬重,而提王五;王五因为去年当先进是马六提的名,于是提了马六;马六又提了老拍别人的马屁,自己却没人拍的赵七;赵七又提该评主任刘八;刘八本想当仁不让,但为表示高姿态又提了张三。“兜来兜去,成了一个无始无终的圆圈。”这个圆转运动是张三等人以递推的形式共同完成的,暴露了人们评先树模的问题上的一些不正当心理。

3.错位圆转

错位圆转也是几个人共同进行的圆转运动,但这种运动形式是由于情节的错位产生的。

刘继明的小说《明天大雪》写了四对男女在大雪来临之前发生的故事。大雪来临的头一天,洪村的商人前往吴镇找吴老板,但吴老板却前往王庄买野味了,吴老板的妻子小素接待了姓洪的商人,并睡到了一起;吴老板这时到了王庄王猎户的家,而王猎户前往张沟去了,吴老板于是和王猎户的老婆碗儿发生了关系;王猎户这时在张沟,到了翠翠家,恰好翠翠的哥去洪村了,王猎户便向翠翠求爱;这时,翠翠的哥送木炭到了洪村洪老板家,洪老的妻子玖又成了他心中的偶像。小说巧妙地用同一时间把不同空间的四对男女编织在一起,通过情节的错位,形成一个追逐爱慕的循环。在故事中,“不同叙述线索之间形成互文……前一个故事中的主人公对于事件的执著在后一个故事中重演……”④其实,他们都是离家出走者,他们苦苦追求的原来正是别人刚好放弃的。

晓苏在《乡村同学》中,写初中的同学文、芳、福三人,分别在乡村的三个地方。文师范毕业后在城里教小学;芳高中读了一半辍学了,嫁给了一个屠夫;福因没考上高中,早就成为打工仔,在外地挖煤。在某个春节前夕,三人不约而同地回到了这个乡村。他们都想见自己最想见到的人。文大清早起床,朝芳的娘家走去,他要去看曾经送给他一串大红枣的芳。他曾经帮助芳抬箱子,由于一时紧张,不仅没有帮好忙,还意外地砸伤了芳的一个指头,后悔不已,他要去表示歉意;而在文出门的同时,芳也出门朝福家走去。因为中考芳没让福看数学试卷以致福没有考上高中,芳至今还感到欠他一笔债。芳出门的同时,福却朝文家走去。他觉得自己特别对不起文——去班主任那里告了文的状。三个人都带着歉疚的心情去找自己要见的人,但由于事与愿违,都没有见到自己想见的人,但他们的行动轨迹正好形成了圆转。这个圆转正是情节的错位造成的,使故事的叙述在循环往复之中,产生了特殊意趣。这种“特殊”正如晓苏教授所说的:“让作品的形式也生发意义,这种意义往往是故事本身不具备的”⑤。

注释:

①晓苏《文学写作系统论》,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②刘勰《文心雕龙·鎔裁》

③《中国现代散文欣赏辞典》,汉语大辞典出版社1990年版。

④葛红兵《刘继明小说论》,《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3期。

⑤晓苏《情节的组合艺术》,《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2007年第3期。

陈堂君,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现居江苏常熟。本文编校:老猛

猜你喜欢

猎户错位枣树
在异乡
枣树皮煎水治疗腹泻
两个猎户
羊羔的说服力
舍不得就得不到
枣树下的故事
舍不得就得不到
群策“错位相减法”
避免“错位相减,一用就错”的锦囊妙计
“错位相减法”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