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反馈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2009-12-03徐秀兰
控制论之父维纳曾说过:“一个有效的行为必须通过某种反馈过程来取得信息,从而了解目的是否已经达到。”作为教学过程控制者的教师,就必须通过教学反馈来把知识信息的系统输出转变为系统的输入,促使教学恰到好处地适合学生的学习水平,使学生对知识的探求欲望能够在教师设置的情境中被激发出来,按照目标要求顺利地形成学生的思维活动,从而呈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相互作用的辩证发展的教与学的最佳状态。因此,可以说教学反馈是活跃于师生之间的重要媒介,也是教师对教学预设过程中或执行后的系统状态的真实情况反映,并对知识信息的传递发生影响。
一、反馈于课前,为教学作良好的开端
教学反馈一般从预习开始,预习是指授课之前,学生对指定教材进行一定范围、一定程度的自学,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能力,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学习活动。由于种种原因,学生实际预习所达到的效果常常是不平衡的,这就要求教师通过对预习结果的反馈,写出或修改教案,确定或修改知识传授的起点,对不符合实际的教案在使用中进行必要调整,以确保自己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我们可以让学生自学后,提出疑难,提出问题,教师收集后分类、整理,这样做到上课有的放矢,增强目的性,提高实效性。
事实证明:良好的预习习惯是教学成功的前提,只有建立在积极反馈基础上的课堂教学,才有可能使教师对课堂教学各个方面心中有数。这种反馈又对语文教学步入良性轨道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反馈于课堂,为学生获得知识牵线搭桥
1、举例架桥法。在教学过程中,难免碰上几处深奥玄机、难度较大的环节,虽经教师多方讲解,学生们仍百思不得其解,满脸迷惘困惑。根据这种反馈信息,给学生讲若干比较熟悉的事例,或给学生展示直观教具、演示实验,可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生动。
2、设问促思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滔滔不绝”地唱独角戏,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形成学生单纯听和记笔记的被动局面,学生处于被动接受信息的状态,难免“走神”。针对这种反馈信息,教师要善于随机应变,巧设问题来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听课兴趣,设问语势的强烈刺激,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诱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意识,使他们注意力集中,从而达到调控的目的。实践证明,设问促思有助于学生精力持久集中,使他们保持最佳心理状态。值得注意的是,对学生所设的问题,教师不要轻易下结论,而应启发学生主动思考;教师要避免提出“是不是”“好不好”之类没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而要让他们从问题解答中享受到经过自己思考获得知识的乐趣,提高听课的积极性。
3、将错就错法。教师将学生引入问题讨论中,难免得出一些错误的结论,而错误往往是正确的先导,当学生出错而自己察觉时,如果一味简单地加以否定或直接给予正确的结论,久而久之便会使学生养成思维的惰性,不利于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在这种反馈情况下,教师不妨将错就错,故意以学生的错误结论为前提,施加反问,加以推理,衍化出许多荒谬的结论,使学生“上当”“中计”,面临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这种希望解决困惑的愿望促使学生积极思维,教师再因势引导,巧点迷津,使学生在碰壁中领悟,使他们感到豁然开朗,获取正确的结论。如此建立新概念,学习新知识,印象自然深刻,理解更为透彻。
4、温故知新法。任何知识,都仿佛是一条环环相扣的链条,没有前者,难成后者,中间不能断链;前者真正学懂弄懂,后者就容易理解接受。当学习新内容时,教室如发现学生因遗忘而发生“断链”现象时,不可一如既往地继续新内容的教学,而应顺势穿插温习旧知识,这样来帮助学生回忆和再现相关的、已学过的基本内容等。在此基础上再加以引导,学生就能更深入、更广泛、更具体地印证和扩展教学新内容,所谓“温故而知新”即是此意,如果教师求新时“喜新而厌旧”,讲授知识一味地赶教学进度,那结果只会“快马没有好路走”。
三、反馈于课后,掌握学生学习的发展状态
1、书面语言反馈。加涅认为:要使学习获得所希望的效果,必须是学生时时具有接受刺激的心向或学习准备。教师要善于运用强化条件来控制和影响学生注意心向。学生的作业、试卷一旦交给老师,便会产生一种期盼心里,希望老师对自己的劳动、努力迅速作出公正、准确的评价。鲜红的勾叉、醒目的成绩、诚挚的批语无不令人心动。学生的期盼心理得到了满足,就能激活他们认真学习的动力。这种失望感滚雪球似的越滚越大,也就愈加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种反面刺激产生的负面效应不可忽视。
2、成果展览反馈。播种的希望在与收获。将学生的优秀作业、发表的习作、获奖证书、荣誉证书等成果定期在校内外展览,不失为另一种行之有效的反馈形式,若旁边加以说明、简介以及参展者的照片则效果更佳。学生以此为荣,被重视的感觉萦绕心头,辛勤耕耘后喜结硕果的快乐无以言状。学生自会继续努力,攀登新高峰,再创新辉煌。
四、注重自我反馈,自我检查学习中的漏洞
1、教师的自我反馈。子曰:“吾日三省吾身。”我国古代教学实践积淀的“反省”思维模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便是一个通过层层反馈进行学习的成功经验。理性的教学行为,教师应抓住课中和课后两个时段通过对教学内容的自我检验和教学方法的自我反省,及时判断教学内容的组织是否深入浅出、是否具有启发性;这些教学步骤是否有利于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是否恰当;是否达到了强化动机、改进方法的目的等。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自我反馈,利用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探索;设置悬念,让学生学会独立解决问题。教师在课后应及时反思、总结课堂教学的得失,写好教后记,便于日后教学的不断改进和完善。
2、教会学生自我反馈。学生本身就是自控系统,能够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反馈调节。学生的自省能力是其学习主动性的重要表现。教会他们自查、自纠等自省的方法,促使其逐步养成自省的习惯,提高自省能力,以达到“不需要教”的最高境界,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性发展打下基础是教师的职责和追求。
孔子启发子路、曾析等人谈出各自的志向时就是“问志”“言志”“评志”的过程,也可以看出教育家孔子不但重视学生的反馈信息,而且善于培养学生的反馈自控能力。实践证明,学生了解自己学习结果的比不了解学习结果的积极性高。通过反馈看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自我矫正,自我完善,从而产生成就感,体验到依靠自己力量取得成功的快乐、促使自我激励。
总之,利用反馈信息进行教学就是教师运用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原理,有效利用师生之间的信息传递,在融洽、合作的气氛中引导学生进行系统的、创造性的学习。教学中以学生掌握方法、应用知识、发展能力和体验情感为目标,对教学过程和学习结果及时进行反馈,适时调整教与学的进程,有效把握传递反馈信息,从而达到语文教与学的最优化。
徐秀兰,语文教师,现居江苏武进。本文编校:王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