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必须克服中国焦虑症
2009-12-02
当美中越走越近时,欧盟承受不起袖手旁观的代价
《欧盟观察家》11月30日文章,原题:欧洲须克服中国焦虑症 对欧洲领导人来说,没有什么比想到自己变得人微言轻更令他们恐惧的了。而中国崛起为全球政治重量级角色无疑最能引发这种恐惧。
欧洲担心一旦将真正的责任授予中国,它们自己将失去影响力。在欧盟-中国峰会召开之际,欧盟的这种中国“焦虑症”,有可能葬送掉让中国担负全球责任的又一个大好时机。
欧洲人一再对接触中国及全球责任分担夸夸其谈,但他们从未阐明全球事务利害分担关系究竟意味着什么,在解释欧洲需要做什么才能让中国的战略盘算从口头上的客气话转变为实际行动时,也三缄其口。本周的欧中峰会就是这种困境的完美例证。欧盟参加这次峰会时甚至没有清晰的战略重心和方向感。然而,若无重心,甚至像新型伙伴关系和合作协定这类重要、大有前途的计划都将注定变得无足轻重。
出于对在全球舞台上进一步失去影响力的恐惧,欧洲领导人始终不愿将全球责任真正交予中国。对许多欧盟领导人来说,让中国共产党成员在联合国、世界银行、世贸组织占据高位,让他们感到极度害怕。他们担心自己被甩在后面,而不是认为这是朝着共同分担全球管理的道路迈进。
因此,欧盟无力制定出一个足够强大的、可超越短期国家政治盘算的全球议程。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紧紧抓住既得利益和残余权力不放,反而令欧洲在对世界事务的影响力上更加失势。欧洲决策者不是向其选民解释与北京合作并不等于牺牲自己的政治价值,反而为了迎合国内民众而指责中国。这导致欧洲处于日益弱势的地位——而外交手腕高明的中国人乐于对此加以利用。
只有当欧洲克服其中国焦虑症,阐明一个勇敢和具体的共同决定全球秩序的计划时,它才能保住影响力。
新加坡《商业时报》11月30日文章,原题:中国和欧盟应重新审视对方 过去几年,欧盟-中国关系取得了很大进展。在经济不景气情况下双边经贸仍在增长,双方还进行了多领域对话。但这只是故事的一半。曾经相当热络和活跃的欧中关系,如今却充满互相猜疑和持续误解。
崛起的中国伸展肌肉,想发出更强的声音,争取在世界银行等多边论坛的更大代表权。欧洲人声称同情这种要求,但迄今不愿做出必要牺牲。欧盟则担心被排除在美中经济两强霸权之外,不满人民币被低估和中国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立场……所有这些问题必须得到双方正视。但如果欧中不丢弃对彼此过时的旧看法,这些问题就不可能处理好。欧盟有必要重新评估它对欧中战略伙伴关系的期待。反之,北京必须平衡只重视美国的做法,对欧洲的政治角色(而不仅仅是经济的)投以关注。
中国不再愿意有人在公开场合数落其国内或国际政策和行为。有时候,理想主义和扩音器外交的效果赶不上现实主义。而欧洲议会和一些欧盟国家尚未学到这个教训。北京也不要老对欧洲人的批评暴跳如雷。欧中围绕价值观、标准和利益的分歧不会消失,但双方在其他领域的进展不应受制于这些分歧。
将近4年前,欧盟就对华关系进行了全面分析,承认北京既是竞争对手又是合作伙伴。这种评估仍是正确的,但需要细化,特别是鉴于美中关系发生了变化。对欧盟来说,制定一项新的对华战略将是长期和困难的,或许不会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欧洲必须调整政策,跟上日益变化的中国,与之建立更牢固的关系。当美中越走越近之际,欧盟承受不起袖手旁观的代价。▲(作者沙达·伊斯拉姆,汪析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