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柴可夫斯基《悲怆交响曲》赏析

2009-12-02贾丽青

文学与艺术 2009年9期
关键词:柴可夫斯基悲剧性交响曲

贾丽青

【摘要】《悲怆交响曲》是柴可夫斯基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有四个乐章组成,本文分别从曲体结构,主题特点,配器手法等角度对其进行分析。以期能够深刻理解和领悟作品的情绪情感,并学习有关作曲手法。

【关键词】柴可夫斯基;悲剧性;曲体结构;交响曲

伟大的俄国作曲家、评论家和音乐教育家柴可夫斯基是举世闻名的俄罗斯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于1840年出生在一个采矿工程师的家庭,自幼学习音乐,1862年考入彼得堡音乐学院学习作曲理论,1866年任莫斯科音乐学院和声学教授,同时在课余时间从事音乐创作和评论。从1877年开始,柴可夫斯基辞去了教授的职务,移居乡间专事音乐创作,在此期间他得到梅克夫人的大力资助。在梅克夫人的资助下,他曾多次出国访问,先后到意大利、德国、美国等国家巡回演出,在此期间结识了许多世界知名的作曲家,如勃拉姆斯、格里格、德沃夏克等,这对他的音乐创作有很大的影响。柴可夫斯基一生创作异常丰富,主要作品有《1812序曲》、歌剧《叶普盖尼·奥涅金》和《黑桃皇后》以及舞剧《天鹅湖》。此外还有六部交响曲,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还当属他的第六交响曲即《悲怆交响曲》。

柴可夫斯基最后三部交响曲(第四交响曲、第五交响曲和第六交响曲)由于思想内容和情绪特征比较接近,常被总称为悲剧三部曲,其中《第六交响曲》又称《悲怆交响曲》则是悲剧的最后一幕。《悲怆交响曲》是柴可夫斯基带有总结性质的的代表作,是他全部创作活动的终结,深刻地体现了他对苦难的抗争,对生活、欢乐和爱情的热烈追求;这是他对生活真切的感受,乐曲把作曲家内心的痛楚、绝望和郁郁寡欢的断肠愁绪,表现的那样淋漓尽致。一个人不知要经历多少苦难才能写出这样的杰作,柴可夫斯基曾说他把“整个心灵都放进这部交响曲”这一点都不夸张。

柴可夫斯基的《悲怆交响曲》最早是在1892年5月开始构思,原定把它取名为“人生”交响曲,但是当初稿写出后,他认为其中“其中并没有什么有趣的和令人喜爱的东西”,于是除了把其中部分素材改写为别的作品外,他把初稿全部否定了。在1893年2月间重新谱写并在同年9月完成新稿,作者用“悲怆”来概括整部作品的主要内容,还强调说它充满着象安魂曲那样的悲伤情绪。《悲怆交响曲》采用古典乐曲的四乐章结构,但作者由于表达内容的需要,改变了其中的两个乐章,是整个作品用慢乐章作为结束,这一点是对古典交响曲既有传统的突破。

第一乐章

首先出现一段阴暗、抑郁的引子。由两个乐句组成,旋律由大管演奏,好象提出深沉、严肃又发人深醒的重大问题。第二乐句,旋律逐渐上升,使乐思复杂化,和弦外音的不协和性带来了戏剧性的不安定。大管的音色苍老、沉重,好像一位历尽坎坷的人在悲痛而沉静地思考。这个引子不但在音调上为第一乐章的第一主题做好了准备,同时还是整部交响曲思想内容的发端,决定着整部作品发展的核心。主部主题是不太快的快板,由叹息和焦虑不安的两个主要动机构成,第一动机由引子引申而来,这时它的音调由原来的歌唱性变成了短促惊慌的情绪。

主题动机在不同的声部模仿出现,不断变化和发展。主题是单二部曲式,调性是开放的,有连续的离调和转调。在第二部分中,已经具有了展开性,经过变奏,结构加长,使这个二部曲式具有三部特点。乐章的第二主题由中提琴富有表情地奏出,它温柔、抒情、旋律优美如歌,它表现了作者对美好未来的渴望。正如作者所说,仿佛又呼吸到老家的空气,听到妈妈和一些熟人的声音,感到很甜美,但同时又叫人不敢置信。第二主题运用五声音阶,朴素、深情,弱起节奏的运用,形象地表现了作者对未来的渴望、幻想。圆号奏出的和弦和持续音形成了和谐平稳的背景,衬托得小提琴更加甜蜜、优美。在第二主题陈述之后,出现一段对比性的小穿插,它的发展以不同乐器声部的模仿为基础,伴奏声部反复不变的节奏型,加深了它原有的不安情绪。总的来说,这段穿插同第二主题形成一种即统一又变化的关系,像这种表现复杂情绪的做法在柴可夫斯基的作品中是相当常见的。第二主题的反复比以前更加明朗和甜美(弦乐器去掉了弱音器)。但是,这甜美的喜悦给痛苦的心灵带来的只是暂时的安慰,随后,这种甜美逐渐消失,最后只剩下单簧管孤单的沉浸在对这无比珍贵的回味中。

突然,一个晴天霹雳般的和弦闯入进来,把人们从幻梦中惊醒,乐曲进入了展开部。整个展开部几乎全是乐章第一主题的发展,它的三次起伏形成了从悲怆的热情到痛心疾首的呼喊等情感的转换,其中赋格段强化了音乐发展的紧张度,小号的下行级进又加剧了悲剧性的色彩。在最紧张时刻,小号、长

号和大号奏出教堂葬礼歌调“与圣者共安息”,这使人想到死亡是不可避免的。这种紧张的情绪一直持续到乐章的再现部,在这里,第一主题不安的音调变成了绝望的哀号,明朗抒情的第二主题也变得紧张激动,它开始时还有所节制,后来则爆发出极大的热情,好像要抓住这美好的瞬间不放,但这毕竟是一个美好的梦,最后不得不在一阵阵叹息和怨诉中消失。乐曲进入再现部时,第一主题首先在铜管乐器出现,然后传到木管乐器,它的节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好像在斗争中已经完全失去力量似的,带有一种悲戚但平静的情绪。

第二乐章

这一乐章复三部曲式写成,a段是一首抒情的五拍子圆舞曲。圆舞曲主题的节奏自由,伴奏活泼,显得流畅、轻快,大提琴如歌的旋律为它增添了柔美的情调,这和作者一些舞剧中的圆舞曲音乐十分接近。a段是收拢性乐段,结构方整,最后结束在属和弦上,使得和下段的连接十分自然。b段把a段的一个动机加以变奏重复,即轻快激情又有着浓厚的浪漫色彩。在a段再现时,激情的木管旋律伴以华丽流畅的弦乐拨奏,把主题装饰的更加抒情优美。经过几次离调,情绪层层推进达到感情的最高潮,乐曲以突然的短句结束,紧接着便是乐章的三声中部和再现部。

从第一乐章进入第二乐章,作品的主人仿佛来到了充满诗意的舞会,一个幸福的世界呈现在他的面前。但是欢乐的舞会并不能排遣主人公内心的苦闷,幸福对他来说只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幻想,欢乐情绪中带有伤感的因素。乐章的三声中部,二度下行的进行,低声部持续的低音,很容易让人想到第一乐章的悲剧性形象;可怜的主人孤零零地回味着过去的痛苦和甜蜜,显然他和这里的欢乐很不协调。

在反复乐段,音乐重现了圆舞曲的明朗、优美,但是,后来圆舞曲有了戏剧性的变化。在整个乐章的尾声中,舞蹈的形象消失了,仿佛周围的一切都暗淡下来,先后在木管乐器和铜管乐器上出现一系列合唱风格的下行和弦乐句,随后,乐章中段哀求、叹息的音调在不同乐器组呼应着,它打破了音乐明朗的情绪,使人又想到第一乐章中的悲剧形象。

第三乐章

第三乐章是一首诙谐性的进行曲,把轻巧优美的诙谐性和坚强的进行曲步调结合在一起,这里体现的都是外界形象,很少有心理的内容。这一乐章的曲式结构属于没有展开部的奏鸣曲式,变奏手法在这里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乐章的第一主题象旋风般急速行进,神秘莫则,时刻都在改变着自己的怪诞形象;它有时充满光辉,生气勃勃,有时混混沌沌,令人生厌,这就是作品的主人公永远无法适应的生活,也就是主人公在同生活告别前最后一次回顾。这里各种形象的集结和出没,体现了现实与梦境的交织和更替。色彩纷呈的色调是它的最大特点。乐章的第二主题,一开始就在前一主题中萌生,但那时还十分纤弱,知道后来才逐步发展起来。它的四度上行音调,斩钉截铁的节奏急剧的上升和疾驰,都使这一主题具有十分刚毅有力的特点。随后又出现了进行曲主题的军号合奏式的音调,使我们又想起那刚强有力的形象,使人记起第一乐章中进行的紧张斗争还在进行;这一主题在进行时变化多样,有时如奔腾的激流,有时又严峻雄壮,具有凯旋的气质。因此有人特别强调这一乐章的不详和怪诞,强调其中黑夜的幻想色彩,把它比作与人类敌对的力量,破坏人们美好愿望和意志的势力。但是,也有人对这一乐章做出了乐观的解释,把它比作英雄主义的进行曲。按照柴可夫斯基的交响乐创作特点来看,对此做出英雄主义解释未必妥当;这一乐章总的特点虽然和作者的前几部交响曲的最后乐章有些近似,但在这里,庄严的进行曲音调却有着不同的意义,它只是用来强调最后越长的悲剧性而已。

第四乐章

最后乐章体现了绝望和死亡的悲剧形象,作者原打算用葬礼进行曲结束整个交响曲,但是后来他觉得连续出现两个进行曲在艺术上并不可取,就把最后一个乐章作为一种悲惨的戏剧性独白处理;他发挥其中的抒情性因素,使之成为人们追求光明的象征——一个在生活中受尽百般折磨的心灵,在死神面前已经不存在什么幻想了,这是它最后一次品味以前经历过的一切,在此依然向生活致意。这一乐章的结构接近于没有发展部的奏鸣曲式,乐章的第一主题和第一乐章的引子很相似,它的基本内容是悲剧性的体验和不可避免的灭亡,其中含有的抗议的激情还使它增添了巨大而紧张的戏剧性力量。这个主题下行的悲戚旋律,乐句结尾的二度音调,极不稳定的和声,弦乐器深情的色泽,使主题近似讲话一般的陈述显得特别热情而悲壮;同这悲剧性的主题相对置,乐章的第二主题是一个比较明朗的形象,它也是抒情性的,但更活跃,急速,其中虽然也出现叹息的音调,但它同宽广的咏唱结合在一起。这个主题转入关系大调,它同第一乐章的抒情主题十分相近,好像是对往事的追忆。但是,后来这个主题在它向上模进的发展中逐渐活跃起来,当它到达顶点时突然急剧下降,同时被乐队的轰然一击打断,戏剧性的呈示部便在这二度下行的动机同悲剧性的喊叫的朗诵性音调的矛盾冲突中结束。在再现部中第一主题更富于悲剧性,它在几次反复呈现中着力渲染悲怆、绝望的情绪,低音提琴长达十一小节的持续音和定音鼓不停地敲击,大大地加强了这紧张绝望的气氛。当这一主题陈述结束时,可以听到一声轻轻的锣声,这也是情节发展的一个转折:这个困倦的心灵,带着不可磨灭的创伤,重于投入永恒的死亡的怀抱。接着出现严峻的葬礼赞美诗主题,有大号和小号奏出,这是对死者的祷告,它的作用就像第一乐章中“与圣者共安息”一样。最后,乐章的第二主题的沮丧消沉的音调,在持续音的背景上几次出现,然后逐渐停止呼吸,整个交响曲便在这悲惨的情绪中结束了。

柴可夫斯基的《悲怆交响曲》具有深刻的哲理,音乐形象鲜明,情感表达真挚,所以这些都是他的这部作品之所以特别感人的原因所在。《悲怆交响曲》是柴可夫斯基最富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它不仅旋律优美,配器富于表现力,深刻地表达、刻画了人的内心世界的情感冲突,极富戏剧性。形象的描绘了他所经历的人生历程,以及最终走向死亡的悲剧命运。这部悲剧色彩十足的交响曲不仅反映了柴可夫斯基个人的生命体验,而且传达了在沙皇专制制度下人们的绝望与挣扎。柴可夫斯基的第六交响曲《悲怆交响曲》是一部杰出的作品,它虽富有强烈的悲剧性,但决不是一首消极死亡的颂歌,而是充满了对生活、理想的热爱,对死亡的抗议和对黑暗现实的控诉。正因如此,它以极大而又深沉的悲怆之美震撼着人们。透过他的艺术珍品,人们发现他不仅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的典范,而且是一位擅长以音乐描绘心理活动的大师,探索着人生的奥秘。他的音乐超越了时空与国界,表达了人类最为高贵和圣洁的情感,它隐喻了人类难以抵达的伟大的人格和精神力量。心灵里飞出的美妙的音符正在和世界人们的心脏一起跳动。

【参考文献】

[1]《交响音乐赏析》 王文澜 著 甘肃人民出版社2000年12月第一版

[2]《世界名曲欣赏——俄罗斯部分2》电子版

猜你喜欢

柴可夫斯基悲剧性交响曲
女性视阈下宿命论的悲剧性
柴可夫斯基的曲子有什么魔力?
柴可夫斯基的难言之隐
文化碰撞下的爱情挽歌
“三言”中妓女形象的悲剧性探析
厨房交响曲
色彩交响曲
晚霞剑影交响曲
人生交响曲
美丽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