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院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探析

2009-12-01

理论导刊 2009年7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作用

尹 凌

摘 要:高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同时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与不可避免的劣势。要扬长避短,积极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文化工程之中去,在研究、宣传、培养人才等方面努力作为,承担历史赋予高校的角色担当,发挥积极作用。

关键词: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作用

中图分类号:G64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09)07-0100-03

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和精神需求日趋丰富,对于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是牵涉社会各个方面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和民间人士的通力合作,更需要高等院校和知识分子的积极参与。进一步认识和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充分发挥高等院校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作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实和历史意义

过去,人们对于遗产的认识较为单一。随着时代进步,科学发展,遗产的范围不断扩大。现在比较一致的看法是,遗产应当包括自然和文化遗产、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或称无形遗产)、农村遗产和城市遗产等。

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公约》规范、统一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内涵,即非物质文化遗产指的是“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方式、知识、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被不同社区和群体在适应周围环境和自然的过程中和与其历史的互动中不断地再创造,为他们提供持续的认同感,增强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尊重”。《公约》对此定义作了具体的说明,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五个方面:1.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2.表演艺术;3.社会风俗、礼仪、节庆;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非物质的无形的东西往往比物质的有形的东西更加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民族记忆的背影”,记载并代表着一个民族独特的思想情感、智慧和创造力,蕴藏着传统文化的最深的根源,保留着形成该民族文化的原生状态以及各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的基因和脉系所在,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和不可估量的价值。比如说,要回答什么是中国人这个问题,就离不开中国的语言、服装、建筑、习俗、神话、寓言和节庆等这些文化符号。 可以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捍卫国家的文化主权,维护国民的文化身份,就是对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和文化命脉的延续和传承。

二、现阶段高等学校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优势与劣势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全民族共同的责任,高等学校作为传播文化,创造知识的重要场所,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中也负有责无旁贷的责任。尤其是区域性的高校,如何利用地缘优势、民族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大学文化教育的功能,更好地维护民族的文化命脉,建造民族民间文化的学习传承基地,培养新一代的民间文化工作者、传承者,更好地传承和保护本土资源等,已经成为非常紧要的研究课题。

(一)高校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优势

1.意识敏感的优势。高等学校是知识分子和文化精英们的聚集地。这些知识分子本身就是文化的承载者和传播者,具有强烈的文化意识,对于文化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对于文化价值的判断能力都要高于社会其他阶层,正所谓“春江水暖鸭先知”。如1922年,北京大学就成立了由沈兼士先生任主任的国学门研究所,研究所下设立了歌谣研究会,风俗调查会。清华大学在上世纪20年代也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1929年李景汉教授就率领调查组在河北农村做了民族文化的综合调查。抗战期间,西南联大的教授们在挖掘整理研究云贵少数民族文化方面做了许多开拓性的工作。我们所熟悉的闻一多、钟敬文、潇涤非、段宝林等先生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和保护方面的大家。民间文学作为一门课程早已进入中国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进入21世纪以来,许多高校都能重视挖掘整理研究当地的文化资源,把为地方经济文化建设服务作为自己的办学定位之一,并且产生了一大批研究成果。

2.学术理论研究的优势。高等学校的知识分子和文化学者大都具有先进的文化理念和很强的思辩能力,在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研究上显示出很强的实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仅要进行一般的挖掘整理等基础工作,而且还要对被保护对象作全面深入的研究,要探索其特性、价值和传承规律等。如国家首批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保护项目陕西安康紫阳民歌,它是本地民歌与明清移民所带来的外地民歌交流融合的产物,和其他地方的民歌相比,它的音乐特点是什么,哪些艺术元素才是真正的紫阳特产,它的抒情方式有什么独特性?对紫阳民歌是实施静态保护,还是动态保护,还是二者兼顾,如果不从学术上、理论上和实践上将这些问题探讨清楚,就可能使我们的工作路子走偏,效果适得其反。非遗保护需要理论支持,理论研究正是高校的优势所在。

3.人才队伍的优势。非物质文化遗产门类众多,涉及到所有人文社科。高校是人才聚集的地方,各学科均有专业人才,便于组建团队,发挥群体优势。在高校加强对青年学生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和教育,一方面可以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另一方面也能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培养人才。当他们走向社会后,就极有可能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者和力行者。再者,高校的世俗化程度较低,利益冲突较少,可以以中立的身份客观公正地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挖掘、整理和研究,特别是在遗产保护项目的申报和传承人的确定上。这是高校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又一得天独厚的优势。

4.宣传和交流的优势。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十分重视宣传工作的重要性,指出各缔约国应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社会中得到确认、尊重和弘扬,应使公众了解这种遗产所面临的威胁以及根据本公约所开展的各种活动。高校是文化信息中心,它设有报告厅、展览厅、礼堂、广场等文化场所及相应的设施,可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展示、汇演、交流等活动。通过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教育提高全民族的保护意识。高校一贯特别重视学术交流。通过学术交流平台,可以把某区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放在全国的视野内进行对比考量,可以把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放在全世界的视野内进行比较研究,充分体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

(二)高校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劣势

尽管高校是文化传承的理想基地,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诸多有利条件。但长期以来,由于我们认识不到位,重视不够,加之缺少应有的工作条件等,诸多工作还有待于不断探索和完善。

高校长于理论研究,短于应用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既需要理论,更需要实践操作,保护传承是最重要也是最难的课题。在这一操作层面上一些教师学者就显得有些力不从心。这是制约高校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不利因素之一。

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架构基本上还是条块式、垂直式的,从国家文化部到省文化厅到各市县文化局,行政色彩太浓,还没有给高校直接参加这些工作打开通道。这是制约高校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不利因素之二。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需要做长时间的基层田野调查和开发利用,需要一定的经济支持和时间保证。而在教学型高校工作的教师学者一方面缺乏足够的研究资金,另一方面,由于教学任务,需要在学校授课,很难抽出整块的时间专心研究。这是制约高校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不利因素之三。

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存活于一定的空间,有明显的区域性,其研究成果难以转化成普通高校的教学资源,对现行的学科建设裨益不大。目前,国内还没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方面的专业和报纸期刊,研究成果发表困难,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学者们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这是制约高校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不利因素之四。

三、充分发挥高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保护我们民族自己的精神家园,高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应该淡化功利思想,高扬文化理想,勇担使命,化解不利因素,扬己之长,积极作为。

(一)引导科学正确的研究导向

要搞好非物质遗产的保护、挖掘、研究和利用工作, 首先要确立正确的研究方向。这里有两个关系需要处理好。一是理论和应用的关系问题。弘扬学术是高校的优良传统,但不能只为了学术而学术,学术也应该关怀国计民生,学术理应切于实用。清初顾、黄、王三位大师的思想光芒至今仍熠熠生辉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倡导并努力做到学以致用。我国高校学术研究的一个倾向是重理论研究,对知识转化、应用开发用力不足,致使许多知识、理论停留在学术的层面上,不能及时地转化为生产力,解决实际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既需要理论研究,更需要实际操作,重点是保护,高校应该在如何保护的操作层面上贡献更多的智慧,这就需要高校的研究工作者们转变观念、转化思路,调整研究方向。学者们一方面应该将理性的学术化的诉求转化为具体的感性的调查研究,放下架子,深入基层,切实做好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普查工作;另一方面,又能因势利导,将民间的素朴的文化诉求逐渐上升到文化自觉的高度,充分彰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和魅力。

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关系问题。一些学者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要原汁原味,不自觉地忽略了利用和发展。作为我们民族文化的基因库当然要原汁原味地保存下来,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等于保存,这里面有一个传承、利用和发展的问题。文化是一条流动的河,今天的传统是昨天的现代,今天的现代,可能就是明天的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也是流动的,动才能活。传承本身就是动,从历史的经验看,很少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传承中是一成不变的,它总是随着环境的变化、时代的变迁不断地变化着。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不在继承中吸收新的艺术元素,求新求变,生命力就会衰减,甚至消亡。在继承中创新,使之为当代民众的文化生活服务,才是最好的传承,才是最有效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既要原汁原味地建文化基因库,又要激活基因,与时俱进,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我们手中得到延续和发展,为人类为后代带来无穷的文化营养。

(二)强化研究主体的素质培育

高校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工作,教师学者是生力军。他们的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研究和保护工作的水平。由于历史原因,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一直未进入国民教育视野之中,导致当前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方面的教师在整体上力量薄弱,素质有待大幅度提高。高校应采用多种方式、方法来为其补课,提高其素质。首先,应该在制度和政策上给予导向和激励,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学和科研纳入学校有关考评体系之中。其次,采取多种方式和途径,如办讲座、召开研究会、将此领域的学术权威和民间传承人请进来或者自己走出去,加大对现有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内的教学和研究水平。让老师们深刻认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培养他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情感,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知识,引导他们进一步学习、了解,参与进来,自觉为我们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出一份力,做一份贡献。

(三)发挥校园教育的平台载体

高校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加强对在校学生的教育和培养也很重要。目前,我国高校每年招生近500万人,在学校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教育,就意味着每年有500万人直接受到教育。这些学生又会影响他们的父母和亲人,这种宣传教育是强有力的,切实有效的。这些学生中间有的人将来很有可能加入并壮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队伍。所以,要提倡在高等院校普遍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专门课程,可以将原来的《民间文学概论》,改造开设成《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各高校要通力合作,组织各方面的学术力量编写课程大纲、教材。

教学要将课内课外结合,特别要在实践环节上下功夫,教师要利用教学时间组织学生到民间采风调查,指导学生完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调研报告,暑假组织大学生到基层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宣传、实践活动。要培养大学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及从事保护工作的能力。要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经典项目引进校园展演,发散其文化魅力,激发大学生的热情。经济专业、旅游专业要在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上做文章,积极开展调研,申报课题,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动态中得到保护。千百万大学师生与各级政府、文化界共同努力,将影响力渗透到民间,激活民间力量,让民众认识到他们才是创造非物质文化遗产真正的主人,那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氛围就真正形成了,保护工作也就能取得巨大成绩。

(四)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机构

各高校可以结合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组织专业的研究队伍,成立相关的研究机构。首先,对原有资源特别是对本地区方志文献进行发掘与整理,挖掘文献中原有的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工程的档案,为当地政府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提供帮助,还可以根据资料设定新的调查项目,并进一步调查、收集、整理、研究。其次,运用新技术组织专业人员到民间采风,制作文化专题,通过摄像、录音和存档等方式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永久保存。成立专门的资料室,收集与此相关的文献、图片、声像资料及实物资料,建立专题资源库。再次,确立研究专题,申报研究课题。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写进人才培养计划、研究规划,教师学者们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成果与其他成果同等对待,从根本上解决制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不利因素,激发大家参与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

(五)倡导主动融入的研究方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的特点是不能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需要特定的环境空间、特定的人群载体,决不能孤立、分割地进行。因此,高校的研究工作必须敞开校门,走出“象牙塔”,主动融入,在当地政府强有力的政策、资源、经费支持下,在社会民众的广泛参与、配合下,研究工作才能得到持续性、系统性的开展,根植于民族土壤的文化元素才能真正、全面的挖掘和保护,实现由单纯校园理论研究向保护、修复乃至培育、发展、研究的转变。只有这样,高校非物质文化保护的社会责任功能才能得到最佳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才能得到真正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就能得到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Z].

[2]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Z].

[3]郑培凯.口传心授与文化传承[M].桂林:广西师大出版社, 2007.

[4]余海章,戴承元.紫阳民歌文化[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 2008.

[5]刘红婴,王建民.世界遗产概论[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3.

(责任编辑:陈合营)

猜你喜欢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作用
刍议增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途
浅谈遗址公园的保护
试分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概念图的应用策略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