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财经记者:让我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2009-12-01朱宇琛

中学生天地(B版) 2009年11期
关键词:民工财经

朱宇琛

我的职业是财经记者。这是一份我自己之前做梦都没梦到过的工作。因为我本科和研究生读的都是文科中的文科——中文系,从小数学还不好,没炒过股,也不知道什么叫封闭式基金。可我如今供职的这家媒体,是国内最老牌的财经报纸,证监会、保监会的指定信息披露媒体。我所在的基金部,专门负责基金行业报道——现在不少同学家里都炒股买基,大家平时在电视、网络上看到的财经新闻和分析,就是我和我的同行们做的。

当记者一定要读新闻系吗

当记者曾经是我的志愿之一。记得我还在大一的时候,咱们中文系的教授告诉我,想当记者,念中文系和新闻系机会相同,甚至比新闻系更有优势——因为知识面更广、文笔更流畅。当时我还心里没谱,心想人家科班出身,而我一点新闻训练都没有,怎么能比呢?教授这话里,鼓励的痕迹也太明显了。

事实证明,教授是对的。事实还证明,何止中文系的可以当记者,我身边一票法律、政治、金融、历史乃至考古学的毕业生,现在都成为了称职的记者。

当初我还有一个疑问,就是我在进眼下这家“权威财经媒体”之前,并没有经过任何系统的金融知识学习,怎么可能完成工作?

事实的证明情况同前所述。

那么,记者,财经记者,难道没有门槛吗?

恰恰相反。不同类型的媒体有不同的专业要求。严格说,财经媒体是新闻媒体里的高端,它不但有门槛,门槛还不低。财经记者不但要采编能力过关,更要具备专业的财经知识,否则,错误引发的影响远比娱乐版写错某个明星绯闻要严重得多。它涉及的是市场和资本运作层面,撬动的金钱可能是天文数字。

财经媒体所需要的高度专业性对现在的我来说都还是一个最为核心的问题。我必须通过不断学习来补充专业知识,遇到深奥的部分,感觉真的非常痛苦。那时候我心里也很好奇,难道周围的同事们都是学经济的么?一打听,原来专业五花八门。他们告诉我,就算《华尔街日报》的记者,也未必是科班出身。我起步的困难,大多数人都曾品尝过。

于是我明白,原来,成为记者最重要的,是“再学习”的能力。

有时候,记者也叫新闻民工

说到记者的“诨号”,100个圈外人里有101个估计都会脱口而出“无冕之王”。但真在这个圈里工作的人,可能更容易想起另一个词——“新闻民工”。

所谓新闻民工,个人看来,可以多角度理解。

第一,咱们不说“女生当男生使,男生当畜生使”的话,但这行工作的确很辛苦。媒体的上班时间相对宽松,出稿子是第一位。但是,因为是每天都出版的日报,记者的稿件压力很大。每天都要找新闻选题,要采访,要码字,比读书时候每天一篇作文还辛苦。因为作文写不出最多“水”一点,除了被老师批评不会有其他影响。但是稿子写不出,是实实在在的生存压力。编辑、领导在后面催,每天都过来问“今天有什么选题”,让人一天都不敢懈怠。

但是,是不是每天很勤奋地找就可以出好新闻?当然不。财经报道之所以难做,就在于它的高度专业性。专业知识可以分为两类:一是经济类基础知识,二是对所报道行业或领域的认识。就算是经济金融类专业出身,这些也绝不是可以信手拈来的。行业日新月异,老记者也必须每天更新信息,否则就会犯错,何况是新人。

除了必须不停充电,我们几乎每天都需要处理众多枯燥的信息和数据。拿我供职的基金部来说,刚刚完成的重点报道任务是各基金公司披露的2009半年度报告。我们接触的全部是最专业的财务报表,经过数据统计部门整合后,形成了上万个让人眼花的数字和几十张表格。但新闻讲求时效,相关数据和解析必须第二天见报,于是,整个部门奋战到午夜。等记者们完成稿子后,编辑还要负责核对、改稿、排版和校样,凌晨才能回家。

这种集体熬夜,基金部每年定期8次。上市公司部则是每天都要有人盯着实时更新的公告,加班到后半夜是家常便饭。女生间互相开玩笑说,进了报社后,“迅速枯黄”。

作为权威信息披露媒体,一旦报道出了错,造成的影响可能是难以想象的。曾经有同事,误将一个新股申购代码写错了。结果有投资者根据这个错误代码申购失败,直接找上报社要求赔偿损失。而这还只能算是小问题而已。财经报道,是可能影响资本市场波动的。股价会因为一则新闻暴涨暴跌,后果不堪设想。而一旦失实,被报道对象很可能就会将一封律师函递到报社领导的案头,记者就是直接责任人。

也正因为笔下迸出的铅字可能会在第二天以非常夸张的形式反应到市场中,负责上市公司新闻的同事们经常会因为一则偏负面的报道,被不了解情况的股民误会,甚至指名道姓地谩骂。他们现在已经锻炼出一套消遣方法,就是工作累了,就上网看看自己前一天写的新闻有没有被人扯出来攻击。如果有,就边笑边大声念出来,还互相比较谁被骂得更有创意。想想,的确是好玩又辛酸。

“新闻民工”的第二个理解,是说记者没地位。不是说记者是无冕之王吗?只能说,现在已经不是全社会仰慕记者的时代了。报业竞争日趋激烈,即使作为高端媒体,财经记者们也未必都能受到尊重。联系采访被拒绝是家常便饭,被拒绝了还要厚着脸皮一遍遍争取。这时候的你需要一点韧劲和耐性。

第三个像“民工”的地方,恐怕就是穿着休闲,部分男同志可以用邋遢形容。在我们报社办公室里,是绝对看不到偶像剧里那种摩登男女的。虽然财经领域的活动都很高端,同事们经常出入星级宾馆和高级写字楼,但脚踩十寸细高跟穿套装化浓妆的女记者,以及西装革履梳分头擦古龙水的男记者你肯定都看不见,大家全是清一色的休闲装扮,怎么舒服怎么来。原因很好理解——一个场子的焦点人物就那么一两个,数十家媒体虎视眈眈,要争取到采访,是要近身肉搏的。大家平时如果有看娱乐新闻,大概多少能了解娱记们搏杀的激烈程度。财经记者虽然不用那么夸张,但也一样要轻装上阵才好跳闪腾挪。

记得我第一次参加某基金公司论坛活动的时候,为表郑重,曾经特意回家换了职业装和高跟鞋。结果直接被带我的老师鄙视了。他对我说:“记者是不需要特意穿好衣服去采访的。只要你能做出好新闻,人家自然会非常尊重你。”这让我觉得自己“真不专业”。经常要出入正式场合的记者尚且休闲打扮,常年蹲在办公室的编辑们就更随性了。一到夏天,男士们全体汗衫裤衩加凉鞋,不“民工”也不行。

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我也许应该谈谈好新闻具备的力量,以及给记者带来的成就感和荣誉感。但我还刚入行,一切还在摸索和体会中,就不滥竽充数了。毕竟,好记者、好新闻的故事很多,在这样一个媒体裹挟舆论的时代,我们都能感受到它无处不在的影响。媒体,是可以影响行业、市场乃至国家的发展方向的。

在这里,我想说,其实媒体对于一个刚步入社会的新人来说,是很好的平台。媒体虽然不能算暴利行业,但只要记者本人勤奋,收入至少能在平均线以上。也就是说,小康是没问题的。

更重要的是,在我看来,媒体是拓展视野的绝佳平台。由于媒体,特别是财经媒体,接触的是各个行业的高层。和你交流的,是这个行业的精英,你所获得的信息,也是最核心的。因此,对于年轻人开拓眼界、累积资源非常有好处,也能为今后的事业发展打下很好的基础。

其实我最终的职业理想不是记者,而是做个电影人。理论上来说,在现在这样一家报社,是没有任何机会接触娱乐圈的。可实际上,我正是借助报社的大平台,成功联系上了国内最大的几家电影公司,并面对面采访过他们的老总。当我坐在能影响整个中国电影行业的企业家面前,与他们侃侃而谈的时候,我相信,这比做娱记整天去追问明星八卦消息更加有价值(虽然我也爱看八卦),也更接近我想进入的圈子的核心。因此,我曾经建议过学弟学妹,如果毕业时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就去媒体。借着那里的资源,了解各行各业,然后寻找自己的兴趣。因为它能让你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猜你喜欢

民工财经
财经日历
财经记者的知与行
寒冷冬夜 地下通道睡滿待業農民工
财经阅读时代
谁更老实?
浅析“新闻民工”现象
民工买保险
财经神回复
财经大势
民工孩子的“知心爷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