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秋后养生要做到“四合理”
2009-12-01林万
林 万
世界卫生组织上海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中心健康顾问温鼎来主任医师介绍了市民关心的入秋后养生新知识。他指出,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所下的定义是“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且是身体、精神和交往处于完美状态”。因此,入秋后养生倡导做到饮食、起居、活动、情志“四合理”。如营养均衡,就要吃一块肉“搭”一口鱼,再加一筷蔬菜。
饮食:每餐需“搭配”鱼肉蔬菜
养生第一要素就是做到合理饮食,三餐营养均衡,具体化就是要吃一块肉“搭”一口鱼,再加一筷蔬菜。
合理饮食是指饮食结构合理,定时适量,温热适宜。温医生提出五点要求:1.营养全面,品种多样,不偏食;2.便于消化,定时定量;3.精粗要适当;4.合理饮水;5.切忌食用焦香、浓烈、熏烤、腌渍、霉变腐败的食品。
要多吃优质蛋白和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的食物,这些食物消化后到血液中能产生高密度脂蛋白,能促进大脑发育,增加血管弹性。温医生解释,两条腿的食物比四条腿的好,一条腿的食物比两条腿的好,无腿的食物又比一条腿的食物好。他举例说,鸡鸭肉要比猪羊肉好,而菌类蘑菇等又比鸡鸭肉好,鱼是无腿动物,鱼肉营养又要比前面几类都好。
在生活中,营养需要合理搭配,有荤有素。平常我们无法自己测量出哪些食物含有多少蛋白质或者脂肪,即使是科学家也不会去精确测量某食物后再食用,但是可以有意识地进行搭配中和。比如我们吃一块含饱和脂肪酸高的红烧肉,可以同时吃一块鱼来进行中和,因为鱼含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而我们在吃鱼肉的同时,应该吃一些蔬菜,鱼肉呈酸性,蔬菜呈碱性,酸碱中和达到体内营养均衡。
起居:晚睡早起,适当午休
养生第二点就是做到合理起居,要科学睡眠,劳逸结合,生活有规律。建议做到:晚睡早起,适当午休;衣装宽松,吸湿透气;环境通风,防潮隔热;劳作防晒,纳凉不贪。
入秋后作息宜晚睡早起,适当增加午睡,但时间不宜太长,最好在1小时以内。睡眠时,不可让电扇直吹,若太热,可让电扇往天花板上吹;夜里不宜露天而睡,因为暑热外蒸,毛孔开放,机体最易受风寒湿邪侵袭,严重的能引起手足麻木不遂、面瘫等。入秋后睡前不宜乘凉太晚,更不宜长时间在树阴下、过道中、凉台上乘凉。
秋天衣装宜宽松,吸湿透气。选择一要吸湿性好,最好选用人造丝、真丝、亚麻和棉针织品。二要透气性强,祛湿防暑。秋季太阳充足是补钙的好机会,但是紫外线仍会伤害我们的身体,所以还要注意防晒。
运动:健身尤要把握运动量
入秋后的“秋老虎”天气仍然消耗体力,如不做运动锻炼及时补充能量,身体往往比较虚弱。而过量运动也会致使血糖偏低、抵抗力下降,严重的则会导致昏厥,对健康反而不利。所以秋季健身尤其要把握运动量。
游泳仍是秋季最适宜的运动方式,既锻炼身体,又祛暑养生。游泳好处多多,它能提高人的呼吸系统功能,因为水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七百多倍,人在水中呼吸要承受13千克重的压力。为了克服这种压力,呼吸肌必须用更大的力量进行呼吸,呼吸肌得到锻炼,肺活量就会增大。经常游泳,可防治感冒、慢性气管炎等,对改善体质有良效。游泳能使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增高,指挥功能增强。工作后到水中游泳片刻,会感到疲劳顿消,精神振奋。
此外,游泳还能改善心血管系统机能。当然,游泳需掌握运动时间,普通人以半小时为适宜。
中老年人倡导钓鱼。在于怡养性情,增益身心。入秋后垂钓,感受清风吹拂,心境自得清凉,烦躁立刻被驱赶,利于战胜“秋躁”。同时垂钓是用脑、手、眼配合,静、意、动相助而成。意在丹田,形静实动,它对提高人的视觉和头脑灵敏的反应能力,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秋季运动有4大禁忌;忌锻炼后立即冲凉水澡,温热体表汗孔骤然关闭,容易生病;忌大量喝水,锻炼后大量喝水,会给消化系统、血液循环系统增加沉重的负担。同时,锻炼后,体内的盐分已随着排汗而大量丧失,这时再大量喝水,出汗会更多,盐分也会进一步丧失,从而导致抽筋、痉挛等现象;忌大量吃冷饮,锻炼时体内大量血液会流向运动肌肉和体表,而消化器官处于相对的贫血状态,这时大量吃冷饮会对胃脏造成强烈的刺激,轻者会使食欲减退,重者则会导致急性胃炎,甚至为日后引发慢性胃炎、胃溃疡等疾病埋下祸根;最后忌在阳光下锻炼,受阳光的照射,红外线就会透过毛发、皮肤、头骨而辐射到脑膜和脑细胞中去,容易使大脑发生病变,也会导致中暑症状。
情志:宜调息静心祛“秋躁”
入秋养生第四点就是做到合理情志。要求保持淡泊宁静的心境、胸怀宽阔、静心安神,戒燥息怒、处事不惊,遇事不乱。
人们常说秋天往往使人看到大自然开始萧条,产生抑郁心情。容易心烦气躁,易怒发火。秋天还会发生“秋躁”,这对心身健康都是有害的。因此,入秋需保持一个淡泊宁静的心境,对秋季养生极为重要。要神清气和,胸怀宽阔,思想平静下来,避免心火内生,做到“心静自然戒燥”。我国古代养生家说,“调息静心,常如冰雪在心”,这里便指出了秋季养生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