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林少顷:与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过招

2009-12-01颜晓菁

就业与保障 2009年10期
关键词:三明厦门福建

颜晓菁

林少顷,1988年~1993年任福建省劳动局党组书记、局长。卸任之后,福建省劳动局几经重组,于1994年11月更名为福建省劳动厅;2000年4月,再更名为福建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今年8月,新组建的福建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成立。时光匆匆,恍若白驹过隙,弹指一挥间,20多年过去了。

一个盛夏的上午,我们拜访了老局长林少顷。老局长虽已古稀,但精神矍铄,回忆起当年的事情,仍然有些激动。

“空降兵”

1987年,林少顷从省总工会主席任上调任福建省劳动局的党组书记、副局长。1988年起担任福建省劳动局党组书记、局长,1993年卸任。在林少顷的职业生涯里,这5年多的时间算不得长。但是对于福建省的劳动保障事业而言,这5年,却是极为关键的5年。这里,我们回顾一下当时国内劳动保障事业的大背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1951年颁布的《中国人民共和国保险条例》与改革开放后经济体制和用人制度不相适应的矛盾日益突出。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福建率先在全国对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做了全省统筹模式、基金管理制度等一系列探索性的改革。1988年12月,福建省政府颁发了《福建省全民所有制企业职工退休养老保险暂行规定》,决定自1989年开始,在原由国营工交企业固定工退休费用全省统筹的基础上,将统筹范围扩大到除国营农场、民政福利企业以外的所有国有企业和供销社企业、劳动就业服务企业的全部职工,以及机关、事业单位的合同制工人。可以说,林少顷上任,正逢福建省省级统筹开始全面铺开之时。

早在文化大革命之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的相关规定,福建已经成立了劳动保险管理机构,只可惜文化大革命期间,工会被砸烂,积累下来的3000万的社保基金,用于修建了乌龙江大桥和福州五一广场体育馆。机构散了,企业职工的养老保险由社会保险蜕变为“企业保险”。1985年开始试行的国有工交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到了1988年也只是进行了3年的时间。林少顷面临的局势,是如何让福建的养老保险从坍塌中重新走出来。

摸着石头过河

林少顷上任之后,敢闯敢试,是缘于他的前任给他树立了一个“榜样”。

1985年1月1日,福建开始试行养老保险省级统筹,福建省各级财政部门设立的“退休基金管理所”具体承办这项工作。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全面推开之后,养老基金放在哪里,成了多个部门都想争管的香馍馍。因为养老基金归哪个部门管理,哪个部门就可以提取1%到3%的管理费。涉及利益纠葛,各个部门互不相让。当时,国内许多地方的养老保险基金都是放在财政部门的财政专户上,而当时的福建劳动部门则认为如何管理并合理利用金融手段让养老基金保值乃至增值,是一门很深的学问,而将大笔基金作为一笔“死钱”放在财政专户,是非常不明智的做法。在各方的压力下,基金最终还是放在了财政部门的财政专户上,而在福建劳动部门多方努力下,财政部门同意按银行活期利率标准支付利息。福建财政专户为养老保险基金支付利息,这在全国尚属首例。

福建养老保险省级统筹之路,注定是不平坦的。没有先例,没有可参照的对象,一切只能靠走一步探一步,摸索着前行。由于福建省区域经济差异较大,地区、行业、企业间的经济发展不一,导致省级统筹遭遇了地区间利益纠葛的难题。

三明是1958年开始兴建的新兴工业城市,退休职工并不多。而上个世纪80年代,福州的茶厂、火柴厂、搪瓷厂、铁钉厂等一些企业退休职工和在职职工的人数比例达到1:1。省级统筹之后,三明地区势必要将相当部分的养老金拨往经济困难的地方。这种“移山填海”的方式让三明人不乐意了。推行这项制度改革的林少顷跑了几趟三明之后,终于找到了问题解决之道:根据现实情况适度减少三明上缴的养老基金额度,同时适度减少了一部分地方财政上缴基金。这项措施到了1994年逐渐演变成“核定基数、定额缴拨、超收分成、超支共担”的财务管理体制。管理费用也实行了“统一核定、分级管理、大部包干、部分调剂”的办法,征收基金多超多提多奖,管理费由省统一安排,根据人员、业务量、基建、设备情况以及基金收缴总量、上缴情况等相应比例,大部分切块下达各地市,由各地市具体安排。基金“超收分成、超支共担”,管理费多超多提多奖,利益的驱动使省级统筹焕发出了新的活力。这一改革使上缴县市有了动力,下拨的县市有了压力,地方政府和各级社会保险机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了。

林少顷说,如果当年没有协调好地区之间的利益纠葛,福建的省级统筹根本就难以维持下去。直到今天,还有一些省份的省级统筹之路尚在摸索之中。不得不说,20年前,福建走了一条艰苦但绝对正确的道路。

两次“碰钉”

在养老金省级统筹的道路上,如何让厦门加入省级统筹的队伍,成了林少顷的一块心头病。作为经济特区,厦门一直有着自己的社保屏障,不管在地方财政收入还是居民人均收入方面,厦门都遥遥领先于省内其他八个地市。从而导致省内其他八个地市与厦门之间在社保缴费标准和支付标准上都有着不小的悬殊。林少顷找了当时厦门市的一位负责人,想请他帮忙促成厦门的省级统筹之路。

但是作为计划单列市,按照民间的说法,厦门市人大有“半个立法权”。厦门市人大几次开会都不同意厦门市加入省级统筹的行列。林少顷回忆说:“当时的厦门,可以说是从职工到人大,再到政府,都不同意厦门加入省级统筹。”如今20年过去了,厦门的社保依然没有加入省级统筹的行列。

第二次“碰钉”,是在1990年。当时劳动部门只是统筹国有企业职工的养老金,而集体企业职工的养老金一直是归人民保险公司管理。林少顷百思不得其解的是,明明是社会保险范畴的事务,却要归商业保险来统筹。于是,林少顷找到了当时福建省体改委的某领导来述说情况,要求将集体企业职工的养老保险也归口到劳动部门来管理。没想到那这位体改委的领导一句话把林少顷噎得不知如何作答,原话如下:“人民保险公司也是社会保险!”最后,养老金归谁管的问题,过了比较长一段时间才得以解决。在这之前,养老基金归哪个部门管理,哪个部门就可以提取1%到3%的管理费用,当时政府要求社会保险机构的经费由财政统一支付,不再从职工养老金里提取。而人民保险公司是商业性的金融企业,它的活动是以盈利为目的的,1%到3%的管理费用取消之后,人民保险公司罢手不干了。于是,集体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终于归口到劳动部门统一管理。尽管结局是美好的,但林少顷依然很感叹,集体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归口人民保险公司的那几年,是走了一条弯路,至少使福建省损失了2.3个亿的养老基金。

体会

作为一名福建劳动战线上的老领导,林少顷一直有着善于总结的习惯,他说,善于总结的人才善于工作。采访结束前,他和我们总结了五年多来劳动保障工作的体会。

一是关于走弯路。林少顷至今对当时集体职工养老保险纳入人民保险公司管理事件耿耿于怀,2.3亿社保基金的流失,每当提起这个数字,他的脸上总是呈现出痛惜的表情:“这条弯路的代价太大了。”往事已矣,经验是惨痛的,教训是深刻的,接下来,坚持一条正确的道路更快更好地解决当前劳动保障工作面临的局势和困境,是林少顷更希望看到的。

二是部门和地区之间的关系要协调好,利益关系要调整好。在现代利益纷争的大趋势下,“一人一个心眼儿”似乎是无法避免的事情。要想搞清楚这些“心眼儿”的内容就更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俗话说:“人心齐,泰山移。”团结一致,互相协作,密切配合,就能形成强大的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就能显示出强大的战斗力。这种团结合作的合力,是任何力量也无法战胜的。而这种合力的来源,便是领导者的协调水平。

三是许多事情需要当机立断,容不得半点拖沓。林少顷说,在福建养老保险省级统筹的道路上,当时的省委省政府下决心敢于拍板是走了最为关键的一步。许多省份就是在20年前没有拍板做省级统筹,导致以县、地区间为单位的职工养老保险统筹遍地开花,遗留下来的问题至今还没有解决。林少顷说,福建养老保险省级统筹20年前的拍板,对福建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猜你喜欢

三明厦门福建
厦门正新
那个梦
福建老年大学之歌
“偶”遇厦门
厦门猫街
食在厦门
“三明联盟”能走远吗
“三明联盟”不是梦
福建医改新在哪?
来吧,福建求贤若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