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1977年
2009-12-01江仁生
江仁生
1968年10月,35岁的我携家带口来到上高县未山公社社田村插队落户,过起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生活。
三年后,我和妻子被调入上高县城工作,我在县文教局当文化股长,妻子在上高一中当教师。
由于当时高考被取消,“读书无用论”甚嚣尘上。我的大儿子和二儿子分别于1974年和1975年高中毕业后便待业在家。后来在组织的关心照顾下,老大被安排在街办作坊修自行车,老二则在上高二中当代课老师,两人的工作都不稳定,而且收入也很低。我们做父母的不禁为孩子的前途焦虑不已。
粉碎“四人帮”后,十年“文革”宣告结束,各条战线都在拨乱反正。邓小平同志恢复工作之后,很快就作出了当年恢复高考的决定。
消息一出,举国欢腾。当年,全国各地共有几百万人踊跃报名参加高考。我的大儿子、二儿子也报名了。考前,我叮嘱儿子要好好把握这次机会,认真复习,争取金榜题名。我的两个儿子很懂事,以前读书时成绩都不错,有一定的功底,他们对自己都很有信心,于是一边坚持上班,一边抓紧业余时间复习功课。为了让儿子安心复习迎考,我和妻子包揽了所有家务,并想方设法为他们准备可口的饭菜,给他们补充营养。
当年高考的具体时间是12月5~6日,上高县的高考考点都设在县城几所中小学里,我和妻子均被县文教局定为监考人员。
1977年是“文革”后恢复高考的第一年,事务多时间紧。为了做好这项工作,省、地(市)、县(区)均专门成立了招生委员会(办公室)。我作为上高县招生办公室的专职干部,亲历了当年高考的全过程。1977年的高考,由各省自主命题。高考前,省里派专人专车配备警卫人员押送试卷到各个县,做到绝对安全、保密。具体的监考、阅卷、统分、录取等工作,均由地、市、县分工负责办理。宜春地区的阅卷、统分等工作,集中在高安师范学校进行。那年,因为我家有两个孩子参加高考,所以从上高送试卷去高安师范,由上高县文教局副局长、县招办负责人曹文忠押送,我主动回避。随后,我带着从县里各个中学选调出来的十多位阅卷老师前往高安师范。所有工作人员都吃住在学校,校门口和校园内其它进出口以及阅卷、统分的办公楼前,均有解放军站岗放哨,安全保卫工作非常严密。谁都不能擅自外出,也不能随便接访来人或与外界通电话。阅卷、统分等工作都是各个县市交叉进行,本县的阅卷老师不能阅本县考生的试卷,纪律严明,绝对保密,充分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经过所有工作人员一个多月的团结协作和共同奋斗,圆满完成了阅卷、统分工作。
不久,便有考生陆续接到录取通知书。那段时间,街头巷尾谈论最多的就是“×××家的孩子考取了大学”。值得庆幸的是,我家也先后收到了两张录取通知书:老大考取了高安师范生化专业,老二录取在江西医学院医疗系。我捧着儿子的录取通知书热泪盈眶……邻居们不断登门道喜,同事、亲友纷纷来信来电祝贺,我们全家沉浸在幸福之中。在为两个儿子准备入学行装的日子里,我每天都哼着小曲,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随着高考进入常态,上个世纪80年代,我的三儿子和四儿子也先后考取了北京印刷学院和西安交通大学。眼下,我和老伴过着幸福的退休生活,有空常到儿孙家里走走。看到他们一个个都成了国家的有用之材甚至行业内的精英,都在各自的岗位上默默地奉献着,我就感到由衷欣慰。假如不是1977年恢复了高考,我的儿子们将会是怎样的命运?国家和民族又将会是怎样的命运?可以说不堪设想。从某种意义上说,恢复高考不仅仅改变了部分人的命运,也改变了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作者系江西教育期刊社退休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