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耶溪又涌崇文潮

2009-12-01徐光明

江西教育A 2009年11期
关键词:宜丰县全县学校

徐光明

编者按:

江西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省份,如何在经济欠发达条件下探索一条加快教育发展的新路,一直是江西教育面临的难题。宜丰县是江西省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山区小县,没有充沛的财源,没有过人的实力,宜丰县的教育发展却实实在在地走在全省的前面。它率先在全省通过“两基”验收,并荣获原国家教委颁发的“两基”工作先进县奖牌;它率先提出巩固“两基”成果的目标,并在网点布局调整、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它率先向义务教育两头延伸,促使普及幼儿教育和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速度远远高出全省平均水平;它甚至在全省经过多年努力还无法妥善解决“大班额”问题的时候,最早消除了“大班额”现象。它以县年财政收入只有3个亿的微薄力量,却获取了国家和省颁的关于教育工作方方面面的30多种奖项。是什么奥秘让它总是走在前面呢?让我们追根溯源,一路探索它走过的足迹。

宜丰县以“炎凉适宜,物阜民丰”而得名,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山区县。作为宜丰县标志性景观,坐落于耶溪河畔的崇文塔乃为崇文而建,历经一千多年风雨,见证了宜丰县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

早在1993年,宜丰县被评为江西省首批“两基”达标县,1996年被评为全国首批“两基”工作先进县,2000年再次被评为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县。近年来,宜丰县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科学规划学校布局和学校规模,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有效化解大班额问题,推进全县教育均衡发展。

积极破解大班额难题

自南昌市到宜丰县做房地产开发生意的淦云莲老板做梦也没有想到,为了将16亩已挂牌出让了的土地重新划转用于新建宜丰县新昌六小,宜丰县委书记赖国根、县长邓伟亲自找他做工作,又以每亩58万元的价格,收回了那16亩地。紧接着,宜丰县又把新昌六小周边的5亩土地划为学校的预留用地。这是记者在宜丰县采访时听到的一个小故事。

7月初,记者在宜丰县欣喜地看到,不管是省级重点中学宜丰一中,还是地处县城中心的百年老校新昌一小,中学成班额控制在50人以内,小学成班额控制在45人以内。就读于新昌一小六(1)班的陈宇帆同学身高1.6米,总是坐最后一排,上学期期末语文、数学都考了80多分。他高兴地对记者说:“过去由于班上人多,我坐在后面听不清老师的讲课,成绩经常不及格。现在班上同学只有40多人,我离黑板近了,上课听得清了,老师提问也能经常点到我了。”

新昌一小李秋芳校长告诉记者,他1999年担任新昌一小的校长。过去每班平均达60多人,家长经常打电话给他,反映孩子坐在后面听不清,要求换座位。现在学校成班额控制在45人,再也没有家长打电话要求换座位了。

为了解决县城城西片群众子女就近入学的问题,宜丰县分别召开县政府常务会和县委常委会,专题研究并决定在县城西边新办一所初中,今年暑假面向社会公开选招中小学教师67人。

过去,宜丰县大班额现象较严重,教师戴“耳麦”上课成为一景,县城学校一些班额甚至超过70人,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为了破解这一难题,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采取切实可靠的措施,合理布局,优化教育资源。近年来,宜丰县采取小学低年级就近入学、中高年级相对集中,初中一个乡镇一所或几个乡镇联合办一所的做法调整学校布局,绝大部分乡镇办起了寄宿制的完全小学。

宜丰县在规划建设学校时,为学校发展预留土地,有效解决学校发展的后顾之忧。记者在采访时看到,宜丰中学预留土地50多亩,宜丰二中预留近30亩,县职业高中预留15亩,新昌四小预留10亩,新昌六小预留5亩。

宜丰县加强学校建设,扩大办学容量。宜丰县文教局长李佳春告诉记者,近年来,全县共筹措资金9600多万元,新建、改建校舍11万平方米,新建教学楼25栋,不断扩大学校办学容量,全面化解大班额问题。为满足学生就近入学的需要,县城老校及时新建和扩建了必需的教学用房。如2003年新昌二小投资120多万元新建了一栋建筑面积为1956平方米的教学楼;2006年宜丰二中投资近200万元新建了一栋建筑面积2400多平方米的综合楼。

宜丰县在县城规划区内建新校。2004年投资700多万元,合并原敖桥乡茶头、良岗等7所农村薄弱小学(教学点),在城乡接合部(县工业园区)新建了一所新的良岗小学(后改名为新昌四小)。新昌四小的建立,既解决了当地群众子女就近入学的问题,又解决了200多名工业园区职工子女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就学问题,有效地缓解了县城小学的压力。2008年,宜丰县投资800多万元在县城新开发的居民住宅区新建新昌六小,将新昌一小、二小的部分学生分流到新昌六小,方便了学生就近入学,有效地解决城区小学大班额问题。

从2003年以来,宜丰县根据中小学教师编制管理有关规定,从解决大班额的实际出发,对全县教师编制实行动态管理,县城学校教师按师生比(高中1∶14.6,初中1∶17.1,小学1∶19.7),农村中学、中心小学按班师比(初中1∶3.7,小学1∶2.2),村小和教学点按照实际需要即每班(复式班)按1∶2.0配备教师,满足了各中小学校教育教学的需要。同时,每年暑假面向社会公开选招教师,近三年共补充教师200多人,为化解大班额问题提供了强有力的师资保障。

按照义务教育“就近入学”原则,宜丰县制订了切合各学校实际的招生计划,合理确定了各中小学校生源范围和在校生规模,强化中小学校招生管理,督促学校认真执行招生计划。为化解“大班额”问题,近年来,县城小学全部停办了学前班,进一步强化了户籍管理和学生学籍管理,严格实行划片招生,坚决杜绝择校、择班现象。同时规范学生转学行为,严格执行转学准入制度,防止随意转学插班。

对教育“高看一等,厚爱三分”

宜丰县位于赣西北九岭山脉南麓,总面积1935平方公里,总人口28.2万,是个财政较薄弱的山区小县。县委书记赖国根告诉记者,宜丰县始终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坚持每年为教育办几件实事。

宜丰县委、县政府全面实施“科教兴县”战略,认真落实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优先保障教育发展所需资金,在财力增长有限、收支矛盾十分突出的情况下,积极调整支出结构,多渠道筹措教育资金,把教育支出作为依法保障的重点,做到教育投入逐年增长,教育所需优先保障,教师待遇优先到位,保障机制逐步完善,财务管理不断加强,有力地促进全县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宜丰县委、县政府把教育纳入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之中,各级党政组织对教育工作做到了“高看一等,厚爱三分”。县委常委会、县四套班子联席会、县政府常务会经常研究教育工作。县委、县政府还成立了由党政分管领导为组长、有关部门“一把手”为成员的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定期不定期召开会议,及时协调解决教育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宜丰县始终把教育工作摆到“重中之重”的位置,坚持“四个优先”,即在研究制定发展和年度计划时,把教育摆在优先地位;在安排年度经费预算时,优先保证教育事业的需要;在具体开展工作时,优先部署落实教育工作;在落实干部职工待遇时,优先保障教师待遇。同时,建立了教育工作目标考核制度,把教育工作列为对各乡镇(场)、有关部门年度目标管理考核的重要内容。建立了教育督导评估制度,县政府成立了教育督导室,由分管副县长任主任,全面开展督政督学工作。建立了教育监督检查制度,县政府每年向县人大常委会专题报告教育工作情况,积极主动接受各级人大开展的教育执法检查,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并建立了每年为教育办实事大事制度。宜丰县2006年在全省率先对农垦系统(石花尖垦殖场、黄岗山垦殖场)的干部教师(含离退休教师)全部收编,共收编95人。2007年解决了农村教师医保问题,并将县职业高中整体搬迁。2008年解决农村教师阳光津贴和生活补贴,落实了农村边远山区中小学教师特殊津贴。2009年元月起解决农村教师住房公积金,并拨专款为全县每所中小学校配备钢琴1架。

宜丰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定期不定期地听取教育工作汇报,并经常深入学校走访、调研,帮助学校解决实际困难。为加快黄岗中学、石尖花中学、车上中学三校合并的进程,县委书记赖国根亲自协调,先后多次召开三乡(场)党委书记、乡(场)长及有关方面负责人参加的现场办公会,具体研究落实有关合并事宜。宜丰县政府还建立了领导联系中小学校制度,督促各级领导认真履行教育工作职责,保障教育优先发展。

宜丰县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逐步实现了“三统”。一是教育经费实行全县统筹。从2003年起,全县教育经费实行县财政统筹统拨,设立了教育专户,做到独立账户、独立运作。二是教师队伍实行全县统管。从2003年起,全县中小学教师的资格认定、招聘录用、职务评聘、培养培训、调配交流和考核等职能都归口县文教局管理。全县中小学副科级以上干部由县文教局提名推荐,并参与考察,按干部管理权限任免;其他中小学校长由县教育行政部门考察、选拔、任用。三是教师工资实行全县统发。从2002年10月起,宜丰县中小学教师工资实行全县统筹统发,由县财政按国家规定的工资项目和标准,逐月按时足额直接转入教师个人工资账户,从根本上防止和杜绝了拖欠与克扣教师工资现象的发生。

在县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宜丰县坚持“教育项目优先安排,教育投入优先保障,教育经费优先拨付”的原则,不断加大教育投入,确保实现“三个增长”。近三年预算内教育财政拨款增长比例为2006年16.28%、2007年37.8%、2008年22.4%,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比例为2006年10.22%、2007年32.8%、2008年21.01%,教育经费增长比例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比例。生均教育事业费逐年增长,生均公用经费达到省定标准,并做到了逐年增长。该县坚持做到教育附加足额用于教育,城市建设维护税的10%全部用于教育,上级转移支付资金按规定比例全部用于教育,上级拨付的各项教育专项资金做到专款专用,并按时足额拨付到位。

宜丰县始终坚持“再紧不能紧教育”的原则,千方百计筹措教育发展资金,努力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近年来,全县新建、改建校舍近11万平方米,装备计算机1956台、多媒体教室65个、语音室28个、背投室54个,装备图书70余万册,更新小学课桌椅13506套、中学课桌椅7494套,新建中小学厕所24所,并对32所中小学校(含教学点)的饮水设施进行了改造。

打造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记者了解到,宜丰县解决教师工资、津贴及其他待遇比乡镇其他干部职工优先。宜丰县在职和离退休教师工资从2002年10月起由县财政统发,而乡镇其他干部2005年才由县财政统发。津补贴财政拨款部分教师优先解决,并高于公务员标准。宜丰县义务教育在职教师从2007年7月1日规范津贴后,公务员财政负担津贴为每人每年3420元,义务教育在职教师由财政负担的津贴为7056元,每年比公务员多3636元。教师医疗保险优先于乡镇其他人员,乡镇教师医保从2006年元月起执行,乡镇其他人员至今未执行。从2008年1月1日起,宜丰县对边远山区中小学教师发放特殊津贴。根据学校分布远近和分类不同,每人每月分别为120元和70元。

宜丰县委、县政府根据各学校需要情况,按教育部门提出的计划,及时补充教师,从2006年至今,共补充了148人,补充人数超过自然减员数8人。每年招聘教师数大于自然减员数,因而宜丰县中小学代课教师逐渐消失了。按照建设“学者型、严谨型、创新型”校长队伍和建设“敬业型、奉献型、学习型”教师队伍的要求,宜丰县先后制定下发了《宜丰县教师管理暂行办法》《宜丰县教师业务考核办法》《中小学教师教学常规管理细则》《宜丰县中小学校长百分考核办法》等文件,转发了省教育厅制定的《江西省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八不准”》规定,对教师的职业道德、业务水平、工作态度、工作业绩都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先后开展了“争做三个表率”活动(机关做学校的表率,领导做教师的表率,教师做学生和社会的表率)和“三个远离”活动(教师珍重事业,远离牌桌;学生珍惜光阴,远离网吧;青少年珍爱生命,远离危害),开展了“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主题教育活动,涌现出一批师德师风先进典型,如全国模范教师吴永芳、全国师德标兵熊娟秀、全省师德先进熊俊才等。

宜丰县有计划有步骤地在全县中小学教师中开展了以“三字一画一话”(钢笔字、毛笔字、粉笔字、简笔画和普通话)为主要内容的基本功训练和“三个一”竞赛活动(每个教师每学年写一篇教学论文、写一篇教改信息综述、上好一堂观摩课),举办了计算机、音体美、英语等学科教师短期培训班,积极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为积极推进新课程改革,稳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县文教局狠抓了校本教研工作,制定印发了《关于建立和推进校本教研制度,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意见》的文件,建立健全了“县教研室——跨乡镇教研片——学校教研处——学科教研组”四级教研网络,形成了以学校为主阵地、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研究格局。

为严把教师入口关,高标准招聘教师,宜丰县规定农村中小学招聘教师的条件:小学教师原始学历大专以上,初中教师原始学历本科以上,而且年龄都要求在25岁以下。从2006年至今招聘的教师都经过了笔试、技能测试、试讲等程序,从高分到低分录取。三年来共招聘148人,无一人不是经过严格考试等程序录取的,确保了招聘教师的质量。

为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素养和业务知识水平,宜丰县文化教育局制定了《宜丰县中小学教师培训管理暂行办法》,全面规范和完善了教师培训的考核办法和管理措施。

三年来全县共培训小学校长、班主任、应急学科教师350多人。从省内外邀请专家讲座8次,听讲座达1200多人次;远程教育培训2711人,参训率100%。全县中小学教师100%参与校本培训。为提高全县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课堂教学能力,宜丰县在2007年利用暑假时间,由县文教局牵头,组织宜丰中学英语学科骨干教师任教员,集中在宜丰中学进行了一个月的强化培训。这一系列培训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专业能力。

“普九”工作向两头延伸

近年来,宜丰县始终坚持义务教育“重中之重”的地位不动摇,高标准、高质量巩固和提高“普九”成果,加大控辍保学力度。按照“县——乡镇(场)——村”和“文教局——学校——班级——教师”两条线,层层签订责任状,制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控辍保学”工作的意见》的文件,把适龄儿童少年的入学工作列入乡镇(场)年度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与乡镇(场)主要领导的政绩挂钩,与评优评先挂钩,严格控制中小学生中途辍学现象。

宜丰县建立了扶贫助学机制。采取多种措施,使广大中小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特别是对家庭困难的学生,切实做好了教育民生工程工作,县、乡、校都建立了家庭困难学生档案,分别采取减、免、捐的办法,让每一个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对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宜丰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2006年制定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教育工作的实施办法》的文件,规定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流入城区学校就读与城区学生一视同仁,实行统一收费标准,坚决取消借读费。做好了残疾儿童随班就读工作,建立了“以随班就读为主体,以特教班为骨干”的特教办学模式,保障了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目前,全县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小升初比例达100%,初中三年保留率达97.65%,初中年辍学率为0.75%,“三残”儿童少年入学率为97.44%。

宜丰县坚持“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的原则,调整学校布局,确保适龄儿童少年按时入学。全县初中由原来的19所调减为13所,农村完全小学由原来的115所调减为29所,绝大部分乡镇办起了寄宿制的完全小学。

“两基”工作达标后,宜丰县既抓好“普九”的巩固提高,又着力抓好高中教育的发展,使“普九”工作向两头延伸。目前,宜丰县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80%以上。在办好县职业高中的同时,宜丰县转变办学观念,创新办学体制,积极创造条件改变职业教育由政府包办的单一办学模式。2006年引进客商投资600多万元,新建了一所民办职业中专——科海职业技术学校,该校现有学生900多人。

“普九”工作向两头延伸的关键一环是要着力抓好幼儿教育,全面普及学前教育。目前宜丰县有公、民办幼儿园90所(其中省级示范幼儿园1所),在园幼儿1万多人,学前教育基本形成了以社会力量办园为主体、公办与民办共同发展的格局。全县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达78.69%。

20世纪90年代初,宜丰县仅有两所幼儿园,其他乡镇(场)只有中心小学附设的幼儿班或学前班,这些幼儿园(班)都属于公办教育,办学体制单一且缺乏活力,适龄幼儿入园率不足20%,全县学前教育在整体上处于一种滞后局面。

为改变学前教育的落后状况,突破学前教育的困境,宜丰县以优化环境和优惠政策作保证,推动民办幼儿教育快速发展。政府和教育部门全方位地鼓励和扶持民办幼儿教育,尤其在民办幼儿园建设上确保用地优先、规费优惠,有效的激励政策和措施,大大激发了社会力量办学的积极性,民办幼儿园建设日新月异。2002年以来,先后新建高标准、上档次、有规模的民办幼儿园13所其中农村乡镇(场)9所,投入建设资金3260余万元;改建和扩建民办幼儿园18所,投入资金300余万元,从根本上改善了办学条件,为幼儿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保障。

为进一步加强全县民办幼儿园的管理,促进全县民办幼儿园教育健康有序地发展,从2003年以来,宜丰县文教局先后制定印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民办幼儿园教育管理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在宏观上明确了民办幼儿园办学行为、办学条件、内部管理、办学质量、年度考评等方面的要求,使民办幼儿园办学更诚信,管理更规范,质量更优良,服务更周到,社会满意,家长信赖。

宜丰县建立了“以随班就读为主体,以特教班为骨干”的特教办学模式。全县有在校残疾儿童少年190人,“三残”儿童少年入学率达97.44%。

宜丰县2003年提出了“高中做强,初中抓实,小学搞活,幼教求乐,职教创新”的教育工作“五定位”要求,全县各级各类学校都能找准自己的办学定位,有力地推进了素质教育。该县建立了从小学到高中的一系列完整的中小学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评估考核方案和奖励办法,奖励先进,激励后进,充分调动学校规范建设和自身发展的积极性。

宜丰县自2002年起实施新课程改革,始终坚持以校本教研为先导,以改革课堂教学为突破口,培养并涌现了一大批以新课标为指导的教学能手,他们在全国、全省、全市优质课竞赛中取得骄人的成绩。仅2006年就有22人荣获市级以上比赛一等奖。同时,宜丰县狠抓了学校体卫艺工作,开展了“阳光体育”活动,每两年召开一次全县性的田径运动会,每两年举办一次中小学艺术节,每年进行一次中小学生广播体操比赛,每年组织开展中小学音体美教师基本功竞赛,使全县的体卫艺教育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由宜丰县承担的全国教育教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研究》获全国二等奖,受到教育部表彰。◆

猜你喜欢

宜丰县全县学校
基于GST法与AHP法的传统村落资源评价体系的构建——以江西省宜丰县为例
四十年巨变数字看发展
林业病虫害发生的原因及防治对策研究
宜丰县寒露风变化特征及对双季晚稻的影响
学校推介
吃配方肥 结大香瓜
金沙县召开2014年全县关工委工作推进会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