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加速煤炭产业“大变革”
2009-12-01黄萍
黄 萍
采访手记:
文化底蕴深厚、民风纯朴、环境优美是以往人们对山西临汾的印象。然而,近几年频发“矿难”,“污染之城”一度成为临汾的代名词,昔日的“花果城”已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严重影响了临汾经济的发展。全市绝大多数煤矿长时间停产整顿,与之相关的产业链条难以正常运转,工业产值急剧下降。面对全球金融危机的肆虐,面对省委、省政府落实“三保”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面对全市经济陷入“为煤所困”的被动局面,临汾承载着巨大的压力。
当前,省委、省政府推出“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的战略举措对临汾而言无疑是重大的机遇,如何走出发展的“瓶颈”? 历届市委、市政府的领导都在思索,如何在"危”中找“机”?如何“破解”诸多难题?临汾做了充分的准备,正乘着省委、省政府的决策东风,高扬煤炭企业兼并重组整合的大旗,克难攻坚、锐意进取,把各项工作推向前进。
8月的临汾街头,柿子树和石榴树上的果实挂满枝头,树叶在风中婆娑,火一般的骄阳烤不乱宁静的氛围,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临汾百姓,在这里感受不到大城市的繁华和喧嚣,小城故事的慢节奏充溢着独有的安详,然而,一场煤炭体制改革的战役已经打响。
临汾市位于山西省南部,由于地处汾水之滨而得名。临汾历史悠久,是华夏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和黄河文明的摇篮,又因上古帝尧曾建都在此,有“华夏第一都”之称。
临汾是典型的资源型工业大市,全市17个县市区中有14个产煤县,国土总面积2.0275万平方公里,含煤面积1.54万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76%。煤炭,被人们称为“乌金”,富裕了当地人民,发展了地方经济,同时,也带来了“痛”,切肤之痛。
追溯悬在头顶的“双刃剑”
这是临汾北部一个普通的小山村,几十户人家依山而建,稀疏的庄稼苗散种在山村的周围,对于山外的来客,悠闲的村民很是热情。村头居住的李老汉告诉记者,他们一家世代务农,土地贫瘠,前些年遇到干旱时连饭都吃不饱。
命运的转折点是从村里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发现煤炭开始的。小山村热闹起来了,一些胆大的村民开始偷偷挖煤,看到别人大把挣钱,胆小的也坐不住了。经过多方交涉,采矿者开始逐年给村民分钱,最多时每位村民可以拿到五千多元,李老汉的两个儿子先后也到矿上干活了。自从儿子下矿,李老汉就开始无休止地牵挂和害怕,稍有风吹草动,全家人疯了似的往矿上跑,看到儿子每次离家前,媳妇担忧的眼神,他更是着急,整日坐立不安。不幸发生了,次年春天矿上砸死了三个四川人。李老汉由此夜夜失眠,心里总像压了块大石头。由于实在受不了提心吊胆的日子,他下决心不让儿子下矿,让儿子去南方打工赚钱。
尽管日子好过了些,李老汉和村民却渐渐发现他们居住的房子已经出现裂缝,村西头的土地也在下陷,几口深井再也打不出水了。新的麻烦不断出现,让他感到很绝望。采访中,村里的许多人在言语中都流露出对未来生活的担忧。
记者了解到,众多采矿者从中获得巨额经济利益的同时,大多百姓的生活并没有改变。
一个个黑口子侵吞着村民赖以生存的土地,地表塌陷、房屋裂缝,甚至倾斜。住在采空区的一位妇女谈到此事时满脸无奈,发了财的煤老板却在北京、太原等地买了房子安了家,留下的村民及其子孙后代却要承受环境资源破坏之痛。
有村民回忆,原先长在路边的山杏树、山桃树等树种已不见踪迹,山坡变成了尘土飞扬的路面,美丽的家园被糟蹋得伤痕累累。由于道路狭窄极易造成事故,长长的车队曾经堵了几十公里,两三天不能前行,遇到雨天雪天情况就更糟,当地百姓苦不堪言。
记者沿途走访了霍州、蒲县、乡宁等煤炭资源丰富的几个市县,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在众多采煤区居住的村民,他们有的至今还住在破旧的窑洞里,艰难度日。
现状 刺入心中的“暗剑”
临汾作为全国三大优质主焦煤生产基地,是山西的资源大市。因煤而兴,因煤而痛,临汾在有水快流的大背景下,煤矿企业为全省、全市的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近年来,尽管临汾在提升煤炭产业发展水平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形势并不容乐观。
矿难频发,生命之痛。尽管监管部门加大“关小上大”力度,但全市煤炭工业多、小、散、乱的粗放格局并没有从根本上得以改变。
有人形容煤矿工人的工作是“四块石头夹一块肉”?环境非常恶劣,大量煤粉及随时可能发生的安全隐患直接威胁着矿工的生命。2007年发生的三起重特大事故共造成149人死亡,一百多个家庭造支离破碎,造成的损失难以估量。
资源生态,破坏之痛。在临汾,各类煤矿共有392座,多属民营性质,总产量达8976万吨。这些矿井规模偏小,年产30万吨以下的矿井就有362座,占煤矿总数的92.3%。全市没有一座年产200万吨以上的大型煤矿,年产90万吨以上的矿井仅4座,仅占矿井总数的1.02%。尽管近年来,按照临汾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全市煤矿都积极开展采煤方法改革,但在采访中,记者屡次听到的总是“资源浪费”一词,着实让人痛心。
据记者调查, 由于矿井规模小、装备水平低、安全投入少、管理不规范、监管不到位,极易造成安全隐患。与此同时,小煤矿之间越界越层开采问题相当严重,煤矿之间巷道互相打通也是常有的事,甚至在煤层薄的区域内,采矿者只考虑到成本问题,利润小就会放弃开采,由此导致煤层气体长时间聚集在废弃的巷道里,这是造成瓦斯爆炸的原因之一。这种不计后果的粗放开采后患无穷,损失的却不仅仅是资源。
产业迷茫,未来之痛。无序开采的背后却是煤炭需求的持续紧张。煤荒,像一条无形的绳子,时时牵扯着临汾的经济走势。特别是近年来,国家对传统产业的调控政策越来越紧,对煤炭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
可以说,有资源的县市区小煤矿“随处可见”,而全市总产量却不及省内外一个国有大型煤炭企业。小煤矿缺乏竞争力,抗市场风险能力极差。这种现状给政府的行业监管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就临汾而言,煤矿企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大量小煤矿仍在使用落后的长壁炮采方式,煤炭工业粗放发展模式的长期延续已经使临汾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新政挥动当断则断的“利剑”
不健康的煤炭工业亟待施治,重症需用猛药。
山西省委、省政府开出的药方是:“大力推进煤炭企业兼并重组整合”。这是推进全省煤炭工业脱胎换骨,走向新生的治本之策,是实现“三保”,促进“三个发展”的必由之路。
当前,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在临汾各县区已拉开序幕,并在广大干部群众中引起了强烈反响,被称之为临汾煤炭产业的一场革命。
煤炭资源整合是一次体制创新,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没有经验可循。早在兼并重组整合工作伊始,临汾就成立了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领导小组,由市委副书记、市长罗清宇担任组长。
目前,省政府整合方案已获得通过。其主要内容如下:大型煤矿企业兼并重组中小煤矿,形成以大型煤矿企业为主的办矿体制,确定山西焦煤集团、大同煤矿集团、山西潞安矿业集团、山西省煤炭运销集团等省内7家省属大型煤炭企业集团作为此次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主体;确定山西兰花煤炭实业集团、乡宁焦煤集团、蒲县宏源煤业、临汾四通焦化等10家地方煤炭骨干企业作为此次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主体和单独保留矿井。
新政还规定:凡是最后确定的整合主体,必须以规划矿井为单位成立独立法人资格的子公司,就地开户,照章纳税,履行社会义务。工商、税务等部门要联合办公为主体企业提供服务;整合主体企业按需缴纳抵押金。
从某种意义上,新方案从制度和机制上保障了各方的利益。
在实施的过程中,临汾市委、市政府要求各级各部门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责任,必须坚持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评估、统一政策、统一验收,按照“规则公开、程序公开、标准公开、结果公开”的要求规范健康推进。同时,各级纪检部门和检查机关对煤炭企业兼并重组整合工作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监督,对弄虚作假、徇私舞弊、玩忽职守、以权谋私者,按照有关规定从严惩处,确保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的各项政策和纪律规定落到实处。
到明年年底,临汾矿井数量将压减至127座,单井产量达到90万吨以上,兼并重组技术改造将投入240亿元。
整改目标是,经过5年左右的努力,煤炭企业的非煤产业销售收入力争达到30%以上。
在推进的过程中,特别是7月份召开的5次重要会议,把此项工作推向高潮,临汾市政府,各县(市、区)政府与各兼并重组整合主体企业签订了框架协议。随后,也实现了“两个转变”即兼并主体企业与被兼并煤矿进行对接,使煤矿管理权和安全监管责任向兼并重组主体企业转移。这样,整合、评估、复产、关闭、扩建等工作同步进行,大大提高了整改效率。
家住尧都区的农民李吉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自家门口挨着马路,拉煤车过后卷起漫天煤尘让他苦不堪言,而如今,环境变好了,空气清新了。
推动 锻造斩风破浪的“长剑”
这支精心锻造的煤炭产业“长剑”就要披荆斩棘发挥威力了。
其实,作为以煤为源头的产业结构来讲,临汾正经受着严峻的考验,对于市委书记谢海和市长罗清宇来说更是如此。矿难的后遗症依然存在,如何重塑临汾煤炭产业发展的形象,如何增强广大干群的信心,加快全市科学发展的进程,成为全市面临的重大课题。
要发展,就要处理和协调好兼并重组与正常生产的关系,这在眼下看来尤为重要。
作为“老煤炭”的临汾市委书记谢海如是说:煤炭产业,不仅事关经济安全而且关乎社会稳定、政治安稳。煤炭产业一旦不遵循科学发展,没有进入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轨道,就会出现一系列问题。比如说安全事故频发,必定会影响到以煤炭为源头的相关产业链条,临汾在这方面可谓教训深刻、代价惨重。临汾必须痛下决心,彻底解决煤矿多小散乱的问题,还临汾一个生态和谐、风清气正,社会稳定的局面。总之,煤炭产业不规范经营将会带来诸多的社会问题,如事故的发生会给国家财产和人民群众的生命造成损失,同时还会带来生态问题,给群众带来灾难性后果。煤炭企业不规范还将会造成官煤勾结以及各职能部门的腐败,较大的事故还会涉及地方政府和领导“问责”制度。
用谢海的话说:“不转型没出路,早转早主动”。
煤炭业是临汾的支柱产业,煤炭及以煤炭为基础的相关产业支撑着全市经济的快速发展,甚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走煤矿兼并重组资源整合之路,符合省委、省政府的要求,符合临汾科学发展的需要。临汾有自己的思路、有安排,各项前期工作扎实有序,走在了全省的前头。
市长罗清宇强调,临汾经济正常运转每年大约需要原煤5000万吨左右。除了安全基础条件差、历史欠账多和全市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工作等原因之外,在当前经济萧条期间,煤炭产业的不景气也是临汾经济滑坡的主要原因。上半年,全市生产原煤只有929万吨左右,远远不能满足相关产业的需求,以煤为源头的几大产业链出现断裂。目前,有96座煤矿复工复产,“三保”任务十分紧迫。我们保链条就是保经济,保煤炭产业就是保经济增长,保经济增长就是保民生改善。
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煤矿兼并重组领导组常务副组长丁文禄认为:临汾作为山西的煤炭大市,事业因煤而兴,问题因煤而生,发展出路必然是煤炭产业的提升转型。兼并重组既是大势所趋,又是难得的发展机遇。当前,临汾市委、市政府只有抓住机遇,全力推进兼并重组,实现煤炭产业集中度和生产力水平的提升,实现安全高效规模发展,真正走上科学发展之路,我们这一代人才能真正无愧于历史,无愧于临汾人民。
在总结前一阶段兼并重组整合工作时,副市长白建荣深有感触:此项工作是一场利益的博弈,是一场革命,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省委、省政府的一系列战略决策,各级各部门必须统一思想,加强领导,坚决打好、打胜这场战役。
为加快资源整合的步伐,市委市政府特别制定了“四个加快”:一是加快煤矿资源、资产评估进度;二是加快成立大集团的子公司;三是加快洽谈对接的步伐;四是加快整合后各项手续的办理。
此后的工作紧锣密鼓。全市参与兼并重组整合的392座煤矿中,已有354座煤矿签订了相关协议。两大主体企业各自成立注册了子公司,山西煤炭运销集团公司首先缴纳了13.95亿元的抵押金。截止目前,已有7家整合主体缴纳了抵押金,缴纳总额约44亿元。
从去年年底开始的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对临汾冲击比较大,致使煤炭产业表现出强烈的周期性风险。在1998年到现在的10多年时间里,时而开工时而停工的状态上使临汾经济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整合后,退出的煤矿产业资本怎么办?如何把社会资金充分利用起来?如何保障煤矿与兼并主体、当地百姓与矿工和政府之间的利益关系?这些问题都是涉及兼并重组整合工作持续健康进行的关键所在。
让人感到欣喜的是,在霍州、洪洞等地,旅游资源的开发如火如荼。一些被整合后的煤矿,开始由走“黑”向“绿”,真正走上了转型之路,对矿产资源过渡依赖的格局正在发生变化。
早在2003年,霍州就已投资28928万,启动了采煤沉陷区的治理工作,包括霍州市汾西县农村和矿区三个治理项目。目前,此项治理已进入实质性阶段,预计今年年底主体全部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