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化雨阳光路
2009-12-01张基军李凌
张基军 李 凌
俯瞰今日牡丹区,可以看到一幅美妙的画卷:郁郁葱葱的绿树带伴舞着一条条宽直的公路,纵横交织,四通八达,把1400多平方公里的城、乡紧密地联成一体,如血管,似经脉,以强有力地搏动,展现出这方热土勃勃的生机。
当人们激动于这幅大自然美妙的写意时,就不由地想起绘制这宏伟蓝图的能工巧匠、牡丹区交通系统的带头人——何晓文。
自2002年3月何晓文任牡丹区交通局党组书记、局长以来,牡丹区各项交通事业得到迅猛发展。其中有他奋斗不息的日日夜夜,付出的巨大艰辛以及洒下的热血和汗水。几年来,何晓文情注交通,模范带领交通员工,开拓创新,负重奋进,开创了交通工作新局面,铺就了小康之路,以实际行动吟唱了一曲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代壮歌。2003年,在区人大组织的述职评议中获优秀等次,2003年以来,区交通局连续被省交通厅、省文明委评为“省级文明单位”,被市交通局评为地方公路建设先进单位,他本人连续四年被市交通局评为“先进个人”,并荣立二等功一次。
何晓文以思路清晰和创新能力强而著称全区。2002年3月,牡丹区交通发展走在了十字岔口,困难重重,举步维艰,干部职工情绪不稳定。面临严峻挑战,组织上郑重决定调任他为交通局党组书记、局长。临危受命,他沉着智慧,改革创新,务实进取,很快理顺了情绪,统一了思想,协调了关系,交通系统出现了风正、气顺、心齐、劲足干事创业的良好局面,各项工作步入了健康快速发展的轨道。
改革有动力,创新才能发展。何晓文注重向改革要活力、添动力。他一改过去能上不能下的干部任用旧机制,大力推行动态管理新机制,实行竞争上岗、优胜劣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以政绩论英雄、定位子,积极营造“外有压力、内有动力、充满活力”的工作氛围,先后有一大批肯干事、能创业、政绩突出的年轻同志被提拔到重要岗位,并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目前,牡丹区交通系统业务科室竞争上岗率达到了100%,青年干部起用率达到了80%以上,形成了老、中、青有机结合、知识与技能互为补充的人才梯队。同时,也有一部分中层干部因工作不力被诫勉。俗话说,一子带来全棋活。交通系统个个思进,人人上进,比干劲,比奉献,比业务,比能力,蔚然成风;拖拉、懒散、扯皮、混天聊日,惹事生非的没了市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同舟共济创大业,成为交通系统的主旋律。
事业成败关键在人。交通队伍,人员多,摊子大,素质不一,良莠不齐,稍有松懈,就出问题,必须建设一支政治合格,素质过硬,纪律严明,作风优良的交通队伍。为此,何晓文非常注重队伍建设,把“建一流班子、带一流队伍、创一流业绩、树一流形象”作为交通工作的头等大事,时刻放在心上,牢牢抓在手上,强根固本,夯实基础。制定了旨在全面提高交通队伍整体素质的教育培训计划,采取集中学习与分散学习相结合,不间断地组织干部职工学习交通法律法规和业务知识,强化执法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每年拿出三个月的时间开展思想、作风、纪律整顿和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要内容的实践活动,交通队伍的理想信念,执法水平,法制意识,业务技能和服务水平在潜移默化中得到逐步提高,成为交通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动力之源。
“牡丹区率先突破,交通必须先行”是何晓文提出的响亮口号,也是对全体交通员工的基本要求。
发展经济需要优良环境。交通部门作为窗口行业,其作风如何、服务水平高低直接影响着政府形象。为给全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交通环境,他首先从加强交通队伍作风建设、治理交通系统公路“三乱”入手,把“三乱”作为重点,深入查纠侵害群众利益的行业不正之风,明确提出“谁作风不正就治谁、谁制造‘三乱谁下岗”。何晓文始终遵行“严以律己、当好楷模”的原则,凡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凡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他带头做严以律己、廉洁勤政、拒腐防变的表率,为自己制定了“十不准”请群众监督,先后拒绝和退还他人“赠送”的物品和现金达10余万元。他以清正廉洁、秉公办事的实际行动影响和感召了交通员工,全系统坚持严格执法,依法办事,自觉抵制各种腐蚀和诱惑,连续多年未发生一起公路“三乱”现象,得到了省、市、区各级领导的高度评价。何晓文坚持走“以法治交,以德兴业”的路子。为维护好、发展好道路运输市场秩序,他多次深入一线,调查摸底,反复研究修订整治方案。持续开展了以打击“四黑”、“三无”车船运营和各类违章运输现象为重点的治理整顿活动,集中治理了影响交通安全的“双超”车辆。经过“铁腕”整治,全区道路运输市场秩序得到明显改观,群众根本利益得到较好保护。
加快地方公路建设,是交通部门的重要职责之一,也是帮助群众尽快踏上小康之路的首要举措。2003年,国家启动农村公路改造计划,为改善全区交通环境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何晓文紧盯这一“民心”工程不放松,迅速组织力量,摸清底数,作出概算,拿出了全区公路建设实施方案和工作措施,在第一时间向区委区政府作了汇报,并上报省市有关部门。面对区财政捉襟见肘的困难状况,为争取优惠政策,他和区领导不知跑了多少趟济南,说了多少遍好话,碰了多少次钉子;本来多病缠身的他,有时拔掉输液器就连夜奔赴省有关部门,经常在路上大把大把的吃药。
为把好事办实、实事办好,真正办成民心工程、德政工程,
何晓文穿梭于政府和乡镇之间,加强沟通协调,区里成立了区委书记尹玉明任政委,区委副书记、区长丁志刚任指挥长,副区长蔡文厚任副指挥长的农村公路改造指挥部,各乡镇办事处也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和班子,形成了区、乡、村三级联动,齐抓共管的良好工作局面。
为从源头上修好路,何晓文严格落实招投标政策,提高建设市场准入门坎,加强对进入“村村通”建设市场施工队伍的资质审核。凡大资质小队伍,冒名顶用他人资质,技术人员、设备不足或履约能力差的,一律不准参加农村公路改造招投标活动。同时,积极邀请区检察院、纪委、审计局等全力监督,择优选用一批资质高、信誉好、实力强的施工队伍。
农村公路建设的成败在质量。何晓文和所有参建人员牢固树立“质量重于泰山”、“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思想,进一步强化质量监督,从工程立项到竣工验收,从原材料到每一道施工工艺,他们始终做到责任明确,措施具体,全程监控,不留死角,不留隐患。为加强质量管理,专门抽调了从事道路修建工作多年、富有工作经验和具有专业技术师资格的同志具体负责质量监管,让各村也都选派1—2名责任心强的村民代表担任监督员,建立了“政府监理、企业自检、群众监督”的三级质保体系。对发现的质量隐患,及时督促整改;不合格工程,坚决推倒重来,最终实现了工程优质、人员优秀的目标。
春风化雨阳光路。自03年以来,全区累计投资3亿元,修建、改造农村公路2061公里,使648个行政村、1368个自然村新通了柏油路,直接受益群众达80万人以上。2008年底,全区村村通油路率达到97%以上,这四年改造的农村公路相当于前30年修路总和的6倍还多。同时,还完成改建28座窄危桥和建设黄河浮桥任务。全面实施了村村通客车工程,村村通客车率达到90%以上。几年来,全区工程投资、完工里程、通村数量、公路密度和桥涵建设等都开创了牡丹区农村公路建设史上新的里程碑,为全区公路建设谱写了辉煌一页。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路通桥通民心通”,走上小康之路的广大群众纷纷送来锦旗、牌匾、感谢信。何晓文和交通局先后收到锦旗牌匾400余面块,感谢信36封。
六年改革创新、拓展兴业之路;六年呕心沥血、绘制发展蓝图。
使命神圣,职责光荣,放眼前方,任重道远。“十一五”期间,何晓文为全区交通发展规划了更加宏伟的蓝图:到2010年末,牡丹区与邻近县之间全部实现高速公路连接,半小时到达;完成全区县乡公路升级改造,建成“七纵六横”和以国省道为主干线向乡镇延伸、以县乡道为支线向村庄延伸、村村连通等级公路的立体交通格局。未来,牡丹区的公路交通事业必将如一朵怒放的牡丹,绽放出更加灿烂迷人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