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促进亲子间的沟通理解
2009-12-01冯春兰
冯春兰
我班作为“提高家长情绪管理能力,改善亲子关系,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实践研究”课题的实验班,已经参与课题研究一年多了。在2008年5月中旬,我班学生与家长接受了课题组的前期测试,让他们了解自身存在的问题,由此确定了一些需要重点疏导和帮助的个案对象;同时,我们制定了详细具体的研究方案,在课题组专家的指导下组织开展了多项活动,以帮助家长更新教育观念,学会管理情绪,促进亲子关系的改善和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这些活动获得了积极反响,也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1.自编心理剧,促使家长反思教育中的问题。
为了让家长认识到偏颇的教育观念和不良的情绪往往是亲子矛盾冲突的主要诱因,我们指导学生自编自演了《妈妈,请给我一声喝彩吧》、《我无法接受这样的爱》等心理剧,再现了现实生活中亲子间的种种矛盾冲突。家长看后感触颇多,许多人主动对号入座,有意识地寻找问题的根源所在,逐渐认识到更新教育观念、学会情绪管理对改善亲子关系的重要意义。
2.亲子共读一本书,促进亲子双方相互交流。
我们为家长提供了多本适合亲子双方共同阅读的教育书籍,如《亲子关系全面技巧》、《一个父亲的谆谆教诲》等,要求家长和孩子一起阅读,并结合自己的实际写体会,然后亲子双方进行交流。这种通过阅读书籍来提高认识、查找不足、寻找亲子间共同话题进行沟通的方式,使他们都受益匪浅。
3.订立亲子公约,促进亲子双方平等交流。
针对许多家长在错误的教育观念支配下,无视孩子的主体地位,缺乏对孩子的应有尊重;针对有些孩子自我约束力差、自控能力差等问题,我们号召亲子间根据具体情况订立“亲子关系公约”,来体现亲子间的平等性。此次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双方都能遵守公约,尤其是家长,在公约的约束下,能心平气和地与孩子进行沟通。
4.亲子互找优缺点,促进亲子双方全面了解。
此活动是为了促进家长和孩子的相互了解,让他们彼此客观而全面地认识对方。有很多孩子提出了父母的优点,如勤劳、幽默、善良、有事业心等;也提到了父母的缺点,如喝酒、抽烟、爱发脾气、唠叨等。父母也找出了孩子的优点,如热心帮助同学、能体谅父母等;同时指出孩子的缺点,如学习缺乏毅力、爱玩电脑打游戏等。后续调查了解到,当家长知道孩子对自己的看法后,开始有意识地改变自己,更注意自己的形象和言谈举止了。
5.亲子间相互通信,促进亲子双方深层交流。
初二年级实验班的学生,多处于心理逆反期,有较强的独立意识,不愿与家长进行当面交流。为此,我们鼓励亲子间定期以书信的方式交流。亲子间平时说不出口的话,通过信件表达了出来;家长和孩子之间生疏的关系开始拉近了。现在,学生和家长经常以这种方式沟通,尤其是孩子在惹父母生气后,会主动写封道歉信。
6.体验父母一天的工作的辛劳,让孩子学会理解父母。
我班学生的家长大多工作很辛苦。我们建议学生利用暑假去父母工作的地方进行一天的体验,并写感受。其目的就是让孩子能理解父母的辛苦,学会换位思考,以减少与父母间的矛盾冲突。许多学生经过亲身体验,回来之后感触很深。有的学生能够在父母着急发火时控制自己的情绪,对父母给以理解;有的学生开始努力学习并有明显的进步。
7.举办多种形式的主题班会,拉近亲子双方的距离。
在“感恩父母”的主题班会上,我们让学生做了一个“是否真的了解你的父母”的问卷调查。该问卷包括你是否知道父母的生日、体重、身高、喜欢的颜色、活动等18个问题。结果显示,有很多学生不了解父母,有的学生甚至只答出两个问题。通过这次活动,学生也开始有意识地去关心了解父母了。学生在母亲节时亲自给母亲做饭,送上自制的礼物,想方设法给母亲一个惊喜。家长们都感觉孩子懂事了。
在“让心灵主动迎接阳光”主题班会上,学生自编自导自演了反映亲子关系问题的心理剧、相声等文艺节目,家长们深受触动,都在反思自己。尤其在最后的“亲子互诉衷肠”环节,许多学生含着热泪向父母倾诉内心的感激,有的家长当着孩子的面对自己过去由于情绪失控而给孩子造成的伤害表示歉意。这次活动,使父母对孩子产生了理解,并且认识到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亲子之间应相互尊重,进行心与心的交流。
经过这些活动,家长们认识到以前对孩子缺乏理解,不能体认孩子的内心情绪,不能换位思考,常常挫伤孩子的自尊心,其实是情绪管理能力欠缺、教育观念陈旧所致。通过课题组老师的指导和帮助,家长们体会到要想进行有效的亲子沟通,良好的情绪要先行,即先将负向情绪排解掉,再表明自己的意见,真诚与孩子交流,帮助孩子疏解消极情绪,只有这样,才能使和谐的亲子关系得以发展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