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岫岩:“素质教育体现了教育科学的进步。”
2009-12-01
康岫岩,64岁,天津市南开中学第六任校长。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天津市政协常委,特级教师,天津师范大学兼职教授,天津市教育科学学会副理事长,天津市优秀教师,天津市“播种太阳奖”获得者,天津市劳动模范。
42年从教生涯,康校长实践着自己的教育理想。她的教育理想源自教师世家的一脉相承,在教师父母的影响下,她深切体会着为人师表的意义和内涵。作为南开中学的校长,她敬仰并传承大教育家张伯苓校长和解放后南开中学校长杨志行先生的办学精华。她注重办学的科学性。她认为,办学要有深邃的思想、开拓的勇气,更要有强烈的党性原则和不图私利的开阔胸襟。一个人的教育理想不仅是个体的思想成果,而且负载着一个家庭、一个集体乃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内涵和情感愿望。康校长说:“一个人、一所学校的命运,总是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如果一个校长、一个教师,不懂得这一点,他对国家和民族就不会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在工作中也就不会产生价值感。如果一个校长、一个教师深信这一点,他就会自动自发地投入教育事业,将爱国主义情怀融入自己的血液,将得失与甘苦抛诸脑后。”
康校长的教育理念有着丰富的内容,她希望“教育能沟通心灵”,期望“生命因教育而精彩”……到南开中学任职前经历的四所学校,是她教育理念萌生的土壤,南开中学则是她教育思想升华的舞台。如今,在新中国成立60年的伟大历史节点上,她深刻地思考中国教育。除了理性的深思,她的思考也是感性的,“通过自己微薄的努力和一点智慧为国家和民族做事,对我来说是快乐的。”她的思考也是朴素的,“从教的第一天起,我对学生的感情就像老校长对我、我的父母对他们的学生一样,爱学生是天经地义的”。年轻时,她常常自问,“我会是好教师吗?”然后在心里默默回答:“我是爱学生的。”爱学生的教师应该是好教师!这是内心的安慰,也是自我的期许。回顾教育事业的发展,她的胸中激荡着豪情,那是“三颗心”的迸发与跳动:“一是感恩之心,感恩自己所处的伟大时代;二是兴奋之心,兴奋于教育在大踏步的前进;三是信心,相信教育会伴随祖国的发展而实现更大的腾飞!”
记者:新中国成立60年来,您如何看待教育取得的突出进步?
康校长:改革开放31年,是教育发展速度最快、党和政府最重视教育的时期。一是教师专业地位获得认可。20世纪80年代中期,教师专业职称评定工作展开。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师有了自己的“专业定位”,教师职业成为了一种专业,一种科学性很强的专业。教育领域开始提倡科学研究、终身从教。后来,教师专业化发展与国际接轨,我作为中小学教师代表进入了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指导委员会(编者注:该委员会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领导下的专家组织)。中小学教师专业的科学性被提升到与科学研究同等重要的地位。二是教师节的设立。为一种职业设立节日,教师受到的重视可见一斑。三是教育科学理念的进步。1993年,国务院批准出台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写道“基础教育要由片面追求升学率转向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1994年召开的第二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基础教育要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轨道”。1999年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标志着素质教育走向了全面推广阶段。从此,每年国家的国民经济发展报告都提及素质教育,政府文件中也都提到素质教育。2006年,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第一次把素质教育纳入法律的体系。素质教育体现了教育科学的进步,是科学理论上的提升。四是党和政府以及全社会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是空前的。天津市委、市政府把有限的财力投入教育,教育行政部门大力推行促进教育发展与进步的措施……各项方针、政策都指向了教育的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
记者:面向未来,您对教育有何期望?
康校长:面对未来,我期望:一是学校要有科学的办学理念,“科学”是指符合学生成长的规律,符合教育的发展规律,学校的发展必须是前瞻性的,教育者的价值观必须与国家和民族的主流价值观保持一致。二是教育工作要做实,来不得半点粗糙,要从小处着眼,从细微处入手,以德立教,以师生为本,严谨治学,注重创新。我衷心地祝愿:我们的学校都能把“爱国乐群”的主流价值观作为师生的精神支柱,把浓厚的公德氛围和崇尚科学、追求卓越的历史责任感作为办学的永恒追求。
(责任编辑邓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