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6公里范围内的朋友等二则

2009-11-30孙道荣

中外文摘 2009年22期
关键词:礼貌品格礼仪

孙道荣

美国一项最新研究显示,快乐是一种可以传播的情绪。住在离你1.6,公里范围内的朋友,他的快乐情绪有25%的可能性传染给你。

你可以试一下:以自己的家为圆心,以1.6公里为半径,画个固,看看在这个范围内,你有几个朋友。一个、两个、若干个……或是很可惜,一个也没有。

1.6公里,这确实是一个不远不近、充满了诱惑的距离。

吃过晚饭,一家人出门散步。忽然一抬头,看见了那幢熟悉的居民楼的三搂亮着橘黄的灯光,这不是朋友的家吗?灯亮着,说明有人在家,也不用打招呼,直接上楼去敲门。果然一家人都在家。孩子看见了孩子,勾肩搭背进了自己的房间;女人也一把拉过女人,去卧室看她刚刚买回的一条裙子;两个老爷们儿相视一笑,沏壶茶,聊聊工作,谈谈孩子,任何一个话题,都像茶一样,散发着醇香。过了一会儿,女人们出来了,孩子们也出来了,两个家庭聚在客厅里,不知谁的一句话,将大家都逗得笑翻了。一个开心的夜晚,像窗外的月亮一样,越爬越高。

住得近,走几步路就到了,所以,在众多的朋友中,你们也似乎走得更近些。偶尔朋友夫妻两人都有事,会将孩子送到你家里,你们夫妻俩就充当临时父母;谁的妻子出门了,男人就会不客气地领着孩子到另一家去;哪家做了好吃的,一个电话,两个家庭就聚在了一起;生活中遇到什么憋屈的事,和他喝一盅,说说委屈和烦闷;有什么开心的事,第一个想到的,也是告诉他们。一个人,朋友未必要多,但在1.6公里范围内,你一定需要这样一位或者几位朋友。

换句话说,在1.6公里范围内,你至少得有一位朋友,如果你不是太失败的话。当然,朋友不一定要厮守在一起,有的朋友,远膈天涯,却心心相印;有的朋友,多年不见,友情依旧。我之所以想请你看看1.6公里范围内,有否朋友,是想提醒你,人群之中,到处都有充满友谊、爱心和快乐的人。

因此,如果你身边暂时还没有朋友,为什么不立即行动呢?

摘自《广州日报》

礼貌是一种品格

陈世旭

中国是礼仪之邦,“礼”是中国文化精神非常鲜明突出的部分,是中国古代伦理思想的基本概念之一。有礼、好礼、重礼向来是中国人立身处世的一种行为准则。

中国文化的老祖宗一开始就认识到,礼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标志:“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仪也。”礼是治国安邦的根本:“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剩后嗣者也。”礼同时又是立身之本和区分人格高低的标准:“人而无礼,胡不遗死?”“不学礼,无以立。”

中国伦理文化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礼仪文化”。讲究礼貌、礼让、礼仪、礼节,似乎又不独中国是这样。尽管礼貌具有历史的继承性和发展性,并且因民族、性别、长幼差别而有所相异,但有一点是绝对相同的,那就是几乎所有的文明国家都把礼貌作为社会生活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

礼貌作为一种个人修养,应该是日常生活的常态,体现在小节甚至细节上。诸如见人问好或点头以示善意,而不是美艳无比却冷若冰霜,拒人于千里之外,热心为陌生人指路;进门、入座时老弱病残以及女士优先;遵守秩序耐心排队;不随手乱扔果壳纸屑——更别说随地吐痰甚至大小便了,等等。偶尔在电视上看到,有的官员在接待客人的时候,主宾明明坐在右边,他却看着左边自己一方的陪同说话;与人握手时手指几乎不弯曲;鼓掌时不是两掌相合而是用一只手的指头敲另一只手的掌心,等等,让置身画面之外的旁人都因其有意无意的失礼或缺乏教养为之汗颜。

礼貌说到底是一种品格。之于个人,是人格,之于国家,是国格。所以古代的贤文上有“让人非我弱,我弱不让人”的话。

摘自《做人与处世》

猜你喜欢

礼貌品格礼仪
《中华品格童话故事》
《中华品格童话故事》
《中华品格童话故事》
《中华品格童话故事》
当诚实遇上礼貌
小猴买礼貌
礼仪篇(下)
孝——礼仪第一礼
知礼仪,做谦谦君子
暗恋是一种礼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