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工具准则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影响
2009-11-30李霞
李 霞
【摘要】 2006年2月颁布的《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准则对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确认、分类、计量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挑战,就金融工具准则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影响进行一下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 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金融工具准则
2006年2月财政部发布了我国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其中针对金融企业的会计准则主要有四项,即《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企业会计准则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企业会计准则第24号——套期保值》和《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这些准则改变了商业银行传统的资产负债确认、分类、计量以及损益核算的方法,对金融资产和负债的计量引入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对上市商业银行实行股权激励而实施的股份支付也要求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进而对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贷款损失准备充足度等审慎银行监管指标的计算和评价产生较大的影响。
一般来说,资本充足率是指监管资本与风险加权资产的比率。资本充足率反映商业银行在存款人和债权人的资产遭到损失之前,银行能以自有资本承担损失的程度。为了监测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银行监察部门对资本充足率进行了管制,以抑制风险资产的过度膨胀,保护债权人的利益,保证商业银行的正常运营和发展。下面我们就金融工具准则的特点及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影响进行简单的探讨。
一、金融工具准则的特点
从商业银行的角度分析,金融工具会计准则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1.引入公允价值计量的要求。公允价值的应用是其中的一大亮点。金融工具准则对金融工具的初始确认和计量、后续计量、期末估价、减值测试等都是以公允价值为标准的。对公允价值套期、现金流量套期和境外经营净投资套期等区分运用套期会计方法处理,即在相同会计期间将套期工具和被套期工具公允价值变动的抵消结果记入当期损益。
2.规范了新的会计业务。新准则将原先的表外项目纳入表内核算,还补充了一些重要信息,主要包括与银行业务相关的风险数据披露、与金融工具相关的会计政策、套期关系和风险管理策略、不符合终止确认条件的金融资产转移、与确认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有关的公允价值、不同类别金融资产重分类等信息。
3.改变对资产和负债的分类标准。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将资产和负债按其金融属性分为金融资产和非金融资产、金融负债和非金融负债;对金融资产按持有的意图和能力不同进一步划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四大类;对金融负债也按持有的意图不同划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负债和其他金融负债两大类。
4.规定了对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减值准备。金融工具准则规定,除交易性金融资产外,其他金融资产均应在期末采用个案基准和组合基准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公允价值或未来现金流量折现法确认和计量资产减值损失,减值损失一经提取不得随意转回。
5.将金融衍生工具纳入表内核算。金融工具准则规定,商业银行应将金融衍生工具隐含的各种合同权利或合同义务确认为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已经证券化的信贷资产及其他不满足终止确认条件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纳入表内核算。可以认为,企业将金融衍生工具纳入表内核算并按公允价值计量,相关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或所有者权益,是金融工具准则的核心内容。
二、金融工具准则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影响
金融工具准则的变化会增加商业银行资本的波动性,从而造成资本充足率的不稳定,其主要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监管资本确定的影响。在监管资本方面,《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规定,商业银行资本包括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新准则的实施将对核心资本的确定产生重要影响。因为随着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发展和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运用,股票期权和以股份为基础的支付交易等权益工具可能被计入会计资本项目中;交易性金融工具和可供出售金融工具,其公允价值变动所产生的未实现损益也将会引起会计资本项目的变化;如果公允价值用于负债的计量,那由于商业银行自身信用的变化而引起的负债减值也会引起会计资本的增加。以上提及的会计资本的变化必将对监管资本的确定产生影响。
2.对资本计量方法的影响。按照金融工具准则的规定,需要采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市场价格的变化直接进入损益;按照现金流套期会计核算的公允价值变化直接计入股本;银行自身信用风险的变化导致某些金融工具公允价值发生损益。各类持有待售金融工具的累计公允价值损益直接计入股本,同时其实际损失却在损益表中确认。这些公允价值的(下转第139页)(上接第89页)频繁变化,导致了银行留存收益的变化,增加了银行资本的波动性。从审慎监管的角度来看,银行的资本,特别是针对银行帐户风险提取的资本应是持久的,只有已经实现的利润才能被认为是资本;尚未实现的利润作为资本是不合格的。
3.对市场经济波动的影响。运用公允价值计量金融工具,虽然可以增加会计信息的透明度,但公允价值的运用可能加剧银行体系的波动。因为公允价值具有提前确认收益和损失的性质,从而将加剧会计报表的波动,波动性的增加可能导致银行经营方式的改变,在经济扩张时期,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较高,不可行的贷款项目可能获得贷款,而在经济衰退时期,银行信贷资产质量较低,即使是前景非常好的项目也可能得不到融资,从而引起经济的波动。
4.对市场风险监管的影响。根据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的要求,为计算商业银行市场风险资本要求,应设立交易账户以将商业银行交易性业务与传统的银行业务分开。交易账户主要包括商业银行从事自营而短期持有并旨在日后出售或计划从买卖的实际或预期价差、其他价格及利率变动中获利的金融工具头寸、为执行客户买卖委托及做市而持有的头寸、为规避交易账户其他项目风险而持有的头寸。交易账户中的项目通常按市场价格计价,而银行账户中的项目则通常按历史成本计价。会计的国际化发展将极大地拓宽按公允价值计价的金融工具范围,并且允许持有可供出售资产与持有至到期日的投资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换。套期会计的采用把衍生金融工具和与其对应的基础工具的会计核算集中在一起,使得交易账户和银行账户的界限更加模糊,增加了监管当局对商业银行市场风险实施审慎资本监管的难度。
5.对减值准备提取方法的影响。目前我国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对贷款减值准备是采取五级分类的方法,而新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实施后,必然要求采取“现金流量法”的贷款减值提取方法。根据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的规定,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计算应建立在充分计提贷款损失准备等各种损失准备的基础上,这些准备主要用于吸收银行的各种预期损失。因此,贷款减值准备是否足额提取是决定资本充足率计算是否正确的关键。如果银行采取现金流量法计提减值准备,银行监管部门则必须将会计的减值准备调整成为符合监管要求的减值准备,以正确计算资本充足率。
针对目前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对上市商业银行的影响,银行监管部门应结合我国目前的银行监管水平,及时调整监管政策,提高监管资本的审慎性,重点调整对监管资本的要求,在贷款减值准备足额提取的基础上,保证监管资本能够充分吸收银行非预期的风险,促进银行的稳健运营。
参考文献
[1]银监会.《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2004年2月23日
[2]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2)
[3]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资本计量和资本标准的国际协议:修订框架》.2004年6月26日
[4]王胜邦.《国际会计准则39号与银行监管:关系与影响》.《国际金融研究》.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