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流动性过剩问题
2009-11-30罗娟
罗 娟
【摘要】 阐述了流动性过剩给宏观经济带来的影响,分析了我国流动性过剩产生的原因,并就如何解决现阶段流动性过剩问题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流动性过剩;通货膨胀;外汇储备
一、问题的提出
由于我国资本市场流动性过剩,物价上涨加剧了通货膨胀压力,08年3月的两会期间,温家宝总理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我国将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08年的前五个月,央行再度四次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从08年5月20日起,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为16.5%。2006年以来,人民银行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大力回收流动性,取得一定成效,货币信贷增长有所放缓,但宏观调控成效的基础并不牢固。由于国际收支持续顺差,银行体系过剩流动性又有新的增加,贷款扩张压力较大。对我国流动性过剩问题进行研究不仅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更具现实意义。
二、流动性过剩的内涵及表现
传统意义上所说的流动性过剩,指的是实际货币存量高于货币供求的均衡水平。现实经济运行中,流动性过剩表现为货币供给超常增长,存贷差扩大,外汇储备增多等方面。从这些方面看,我国确实存在着流动性过剩问题。在货币供给方面,2001年以来,我国广义货币供给M2增速一直远远高于GDP增长速度,2005年、2006、2007年M2分别达到17.6%、17%和16.7%,2008年4月同比增长率达到16.87%。在货币的存贷差方面,我国各项存款总额一直是远远大于各项贷款总额的,2008年4月,各项存款总额为43.37777万亿元,各项贷款总额为29.86557万亿元,两者差额为13.51220万亿元,这个巨大差额进一步加剧了我国资本市场的流动性过剩。在外汇储备方面,2000年我国外汇储备为0.17万亿美元,2006年为1.07万亿美元,2008年3月达到1.68万亿美元。为了维持我国汇率制度的稳定,巨额外汇储备迫使中国人民银行大量投放基础货币,外汇占款所投放的基础货币是导致我国资本市场流动性过剩的一大原因。
三、流动性过剩的经济效应
(一)抑制了货币政策传导效力
当中央银行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流通中的货币量就会增多,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流通中的货币量就会减少。我国资本市场不发达,经济发展中的资金融通都是通过商业银行来进行的,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传导效力与商业银行的资产运作紧密相关。出于多种因素作用,我国商业银行出现了严峻的流动性过剩,这一状况使得我国央行的货币政策传导效力很受影响,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使得我国经济发展既面临着通货紧缩压力,又蕴藏着通货膨胀风险。
(二)降低了金融资源配置效率
与大企业相比,囿于自身条件的限制,中小企业很难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更依赖于商业银行的信贷支持。由于中小企业规模小、抵押和担保能力不足、管理机制不健全、经营中存在诸多变数等,在商业银行信贷风险责任到人、信贷风险严格控制的情况下,很难获得银行贷款。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中小企业并没有得到商业银行有效的信贷支持。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制约了我国有限金融资源的应用。
(三)增加了货币当局宏观调控的难度
流动性过剩要求货币当局采取从紧的货币政策,大力回收流动性。中国人民银行在2007年和2008年前五个月分别上调了10次和4次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力度之大在我国货币政策史上是很少出现的。央行每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0.5%,可以冻结2000多亿元的流动资金。从实际情况来看,央行强烈的调控力度并没有取得很明显的效果,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依然火爆。
由于我国实行的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资本和贸易账户的双顺差,使得人民币升值压力越来越大,为了稳定我国的汇率制度,维持宏观体系的安全与稳定,货币当局又不得不大量投放基础货币。央行大力回收流动性和外汇占款迫使投放基础货币产生矛盾,央行在均衡二者的关系上出现了两难的困境。
四、流动性过剩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一)流动性过剩引发的资本市场泡沫会带来的金融风险
资本具有逐利的天然本性,我国房地产价格近年持续上涨,为资本投资房产提供了增值的空间和可能。我国的股票市场在2006年走出了长达5年的熊市,也为过剩的流动性提供了投资的天地。大量过剩的流动性短期内涌入房地产和股票市场势必造成价格的虚假上涨,形成和扩大泡沫。这种泡沫吹得越大,没有相应业绩支撑的虚假繁荣就越严重,整个金融体系的风险也就越大。万一泡沫破灭,大量资金被深度套牢,我国资本市场会瞬间出现流动性不足,这将会对我国的经济产生巨大的冲击。更严重的话,可能会出现我国经济的短暂衰退。
(二)流动性过剩会导致物价上涨引发通货膨胀
美国著名货币主义经济学家弗里德曼认为通货膨胀在任何地方永远只是一种货币现象,是由货币供应量过多造成的。流动性过剩恰恰是货币供给超过了货币需求的一种经济现象。根据弗里德曼的观点,货币供应增长率大体等于物价上涨率和经济增长率之和,否则,经济就会出现失衡。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数据显示,2008年4月,我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为42.931372万亿元,同比增长16.87%。在此期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08年3月份食品类物价同比上涨21.4%,4月份食品类物价指数同比上涨22.1%。由此可知,潜在通货膨胀压力已经变成现实的物价上涨,流动性过剩造成的通货膨胀压力很大。
(三)“流动性过剩”导致的货币政策被动性
在金融市场充分发展以前,过多的流动性可能会导致资源错配,引发通货膨胀、资产泡沫等问题。在经济结构没有发生根本性扭转,我国金融市场弹性还不够充分的情况下,需要回收流动性以防止其可能产生的危害。央行通过大量的对冲操作,为外部失衡条件下的经济创造一个相对较为平稳的国内货币环境,为我国的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赢得时间,这是可取的策略。通过央行发行票据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等方式,对冲因巨额顺差带来的外汇储备增长,是不可长期持续下去的,应有一定限度。
五、我国产生流动性过剩的原因
(一)全球性流动性过剩的蔓延是我国流动性过剩的外部根源
从全球范围看,我国国内流动性的快速增长就是在全球流动性过剩的背景下出现的。2001年“9·11”事件之后,美联储连续13次降息,联邦基金利率在2004年降到了1%,并一直延续多年的低利率政策。欧洲中央银行也随之降低了利率,日本甚至实行零利率政策。宽松的经济政策极大的降低了融资成本,再加上金融创新的不断发展,促进了全球可用资金的快速增长。如此巨量的资金在逐利的天然本性驱动下,会在全球范围内配置流动。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持续增强,我国就成为了国际资金投放的理想选择地,众多国际资金通过各种渠道流入我国。由于资本市场的顺差,央行被迫投放大量的基础货币,以维持我国汇率制度的稳定性。投入资本市场的基础货币又通过货币的乘数效应,数以计倍的转化为广义货币供给M2。2007年美国爆发了次级抵押贷款危机,令全球经济动荡不已,大量的国际资本迫切希望寻找稳定的投资场所,中国宏观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正是最为理想的投资场所。这进一步导致全球流动性过剩向我国转移,我国流动性大幅增。
(二)居民储蓄存款过快增长是我国流动性过剩的重要根源
我国银行存贷差持续扩大,到2008年4月,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总额达42.227501万亿元之多,各项贷款总额为27.969016万亿元,存款超出贷款余额14.258485万亿元。这一方面是由于银行出于资金安全而谨慎放贷,更重要的一方面是由于储蓄尤其居民储蓄增长过快所至。长期以来,储蓄存款一直是我国居民的主要投资方向,也是银行资金来源的主要渠道。
2007年末,全国居民储蓄存款占全部存款的比重达47.6%。储蓄存款快速增长的深层次原因一方面在于我国长期“重储蓄、轻消费”的传统观念,另一方面在于改革开放过程中居民收入差距拉大,消费倾向总体降低,第三方面是由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的社会改革造成保障体系不完善以及居民对预期支出和收入的不确定性,导致预防性储蓄动机强化.
(三)外汇储备大量增加是我国流动性过剩的直接根源
由于我国劳动力资源相对廉价,劳动密集型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出口增加很快,中国一直是国际收支的顺差国。2008年4月,我国进口商品价值总额为1020.29亿美元,出口商品价值总额为1187.07亿美元,贸易顺差达156.78亿美元,2008年4月我国外汇储备已经为1.68万亿美元,因外汇占款而投放的基础货币已经达到了央行基础货币投放量的70%以上。外汇储备的持续增加迫使外汇占款在我国基础货币投放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导致出现流动性过剩。从运行机制上分析,外汇储备的持续巨额增长是造成我国货币供应增长过快、流动性不断积累的直接根源。
六、缓解资本市场流动性过剩的途径探讨
(一)解决国际收支失衡问题,从而减少人民币的“外汇占款发行”
流动性过剩主要是由于国际收支失衡而引起的,所以调控流动性过剩的最根本方法,是解决国际收支失衡问题。一是调整国际贸易政策,减少出口而扩大进口;二是调整外资政策,不能盲目强调引进外资,而是有选择地引进外资。
(二)商业银行应积极推行动态的流动性管理机制
综合考虑商业银行的资产流动性和负债流动性,调整资产、负债结构,经营部门应切实改变以往粗放式的经营模式。管理部门应改变简单的指标分解的任务下达方式,积极进行动态的流动性管理,可以参考的方法有期限匹配法、资产组合法、综合法等。
(三)大力发展资本市场,调整金融市场结构
鼓励合规资金进入股票等资本市场,鼓励和扩大企业通过发债方式筹措资金,培养机构投资者,使之成为资本市场的主导力量。建立统一的全国债券市场、多元化的市场风险配置机制,有效配置金融资源。除了金融生态环境的改善和金融体系的改革,解决“流动性过剩”的问题更应有长远的眼光。中国的高储蓄率是“流动性过剩”的一个长期的根本原因,而要改变目前过高的居民储蓄率,不仅要靠扩大居民的内需,更要增加居民可选择的投资途径。中国居民应该减少储蓄,增加消费和进口,减少储蓄就要求中国的改革更多地指向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医疗以及养老金体系。这也就意味着,中国储蓄率的下降绝非一蹴而就。
我国目前商业银行的“流动性过剩”,在更深程度上反映了中国经济结构的不均衡,只有从制度入手,才能从根本上消除这种结构性不均衡。
参考文献
[1]黄达.金融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24~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