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丹人谈“三害”色变

2009-11-30

环球时报 2009-11-30
关键词:三害蝗灾蝗虫

馋嘴雀堪称食神 大蝗虫释放毒气 “蟋蟀精”半夜敲门

本报特约记者 吴富贵

当地中国工人在清理蝗虫。吴富贵摄

非洲国家苏丹的野生动物种类非常多,不过要论最厉害的不是凶禽猛兽,而是逮不尽杀不绝、个头小能量大的“三害”——麻雀、蝗虫和蟋蟀。对于这3种动物,苏丹人常常是谈之色变。

“麻雀军团”为吃不要命

凡在苏丹农场或雨林生活过的中国人,都领教过麻雀的厉害。其实,这非洲的麻雀也没有三头六爪,其颜色、个头儿大致与中国麻雀相似,只是身子略长罢了。中国麻雀一拨儿不过三五只,可在苏丹,雀群飞来时天空一片昏暗,麻雀经过的时间竟长达1小时。据鸟类专家估算,这倾巢出动迁移的麻雀,每群至少以百万计算。开车行驶在路上,飞鸟常与车窗相撞。行驶几十公里后,准会有几只麻雀卡在汽车发动机外壳处,害得司机叫苦不迭。

在苏丹尼罗河畔有一家中国农场,一年两种两收,麻雀四起四落。这些“麻雀军团”先是在空中盘旋一阵儿,然后突然俯冲下来,像粘在了稻穗上,万顷稻田里只听见麻雀们啄食的沙沙声……农场为此每年损失粮食不下40%。眼瞅着到嘴的大米让麻雀吃去,苏丹人气得眼都红了。工头萨利赫把一根尺把长、拇指粗的小树棍朝雀群抽去,一棍竟然打下5只,两死三伤。但其他麻雀又在5米外落下接着吃。吃饱了飞不动的干脆就“住”下不走,第二天接着吃。仿佛它们已经下定决心:为做“食神”,不惜丢命。

苏丹人对麻雀恨之入骨,曾请英国专家用直升机喷洒农药,但每公顷需要75美元,成本实在太高。随后尝试人工捕杀。先在菜园布下两张粘网,落一个逮一个,逮着就煎炒烹炸,天天吃雀宴,结果吃3天就腻了。苏丹麻雀实在狡猾,它们把巢筑在河边细而柔韧的树枝上,远远看去,像一盏盏灯笼挂在空中。雀窝口朝天,位置离岸边两米远,人不易够着。如果蛇想吃它,爬近时已是枝断,窝落,鸟飞,蛇投河。苏丹麻雀的厉害,恐怕在鸟类世界也是独一无二吧!

蝗虫咀嚼声比人的说话声还响

每年进入夏季,非洲大陆的许多地区便开始大面积爆发蝗灾。尽管当地农民敲锣呐喊、燃火鸣枪,但蝗虫似乎充耳不闻,所到之处庄稼、树木和草皮瞬间变成“秃子”。蝗虫最密集的地方,每平方米达到250只以上。一个大蝗虫群每天的吞食量可达8万多吨。蝗虫吃东西时,发出的响声让两个面对面讲话的人都听不见对方的声音!

更可怕的是,蝗灾让苏丹人呼吸都变得困难。去年,苏丹爆发过一种与蝗虫有关的呼吸系统疾病,有1.6万人染上此病。苏丹朋友告诉记者,这是一种暗红色的蝗虫惹的祸。这些蝗虫泛滥的地区,空气中弥漫着浓烈的刺鼻气味,实际上是其在交配时节释放出的荷尔蒙,很多人因此呼吸困难,患上哮喘。

据苏丹专家介绍,近年来的蝗灾主要是因为苏丹冬季过暖,大量蝗虫的幼虫挺过了寒冬,没被冻死造成的。目前苏丹已拨出4600万苏丹镑的专款实施“灭杀”计划,但是这笔经费只够5.2万公顷耕地使用。看来要铲除这一“飞来横祸”,绝非一朝一夕能实现的。

蟋蟀从宠物变成祸害

苏丹人告诉记者,蟋蟀在当地俗称“金代布”,是“三害”中威胁最小的。以前苏丹人觉得蟋蟀叫声悦耳,曾像中国人一样把它当宠物养。如今宠物多到要祸害主人了,苏丹人只好开了杀戒。

一天半夜,一阵咚咚的响声把记者从梦中吵醒,起身看了一下窗外,没发现什么异常,便接着睡了。第二天一早打开房门,门好像被什么东西顶住了一样。用力再推,外面竟是黑压压一堆蟋蟀堵在门口。原来是昨晚外面的探照灯将这些虫子引了过来,咚咚声正是蟋蟀撞到铁皮瓦上的声响。门一开,蟋蟀立刻蜂拥而入,爬向墙壁、床铺、地面、天花板,顷刻间白色的房子变成了黑色。记者赶紧烧了开水,加入一些洗衣粉配置成“杀虫剂”,泼向这层层叠叠的昆虫。忙到中午才把它们歼灭。在火辣辣的太阳下一晒,死蟋蟀开始散发恶臭,大家立即用簸箕开始清理,死蟋蟀足足装了十几辆手推车。这场与苏丹蟋蟀的遭遇战,至今令记者心有余悸。▲

猜你喜欢

三害蝗灾蝗虫
我国历史蝗灾发生与防治研究取得新进展
《世说新语》:周处除三害
蝗灾:至今仍令全球头痛
蝗灾又来了
古老蝗灾,至今仍令全球头痛
蝗虫果腹
人多势众的蝗虫
跟踪导练(一)3
周处除三害
蝗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