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人才培养及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2009-11-29廖志文华中农业大学教务处湖北武汉430070
廖志文 (华中农业大学教务处,湖北 武汉 430070)
刘 芳,李小坤 (华中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人才培养及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廖志文 (华中农业大学教务处,湖北 武汉 430070)
刘 芳,李小坤 (华中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
农业资源与环境科学研究的重点是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根据农业资源与环境科学具有很强的交叉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及其专业人才就业市场的需要,依据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并结合实际情况,明确了华中农业大学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人才培养及课程体系建设方案构建的指导思想,探讨了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以及相应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构建了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方案。
农业资源与环境;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为了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改革开放的需要,适应现代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及教育的发展趋势,改变高等学校长期存在的专业划分过细、专业范围过窄等现状, 1997年教育部(原国家教育委员会)开始第四次对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进行全面修订,并于1998年正式颁布。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090403)是由土壤与农业化学(部分)、农业环境保护(部分)、渔业资源与渔政管理(部分)和农业气象(部分)4个专业整合而成,隶属于环境生态类,是一个多学科多门类的基础应用型学科[1]。这次专业目录的调整对实施素质教育,坚持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拓宽专业口径、增强学生就业的适应能力,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等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
1.1 贯彻国家教育管理部门对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本科人才的培养要求
1998年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规定,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习农业资源的管理及利用、农业环境保护、农业生态、资源信息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农业资源调查与规划、土壤肥力和植物营养与施肥技术、环境监测与评价、生态效益分析、气象观测、计算机技术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农业资源高效和可持续利用、农业资源和环境进行信息化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能力。这一规定必须贯穿于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
1.2 适应区域特征和当地农业可持续发展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资源状况和经济社会模式不同,因此学校还应当根据各校师资力量现状及发展趋势、学科优势、教学设备与设施条件,特别是要根据资源与环境的区域性特征和当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以及有利于学生就业和继续深造两方面着手构建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办出与区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具有明显特色的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根据华中农业大学的生源及毕业生就业地域走向,该校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人才培养以“立足华中,面向全国”为指导思想。
2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及相应的能力结构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规定,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培养具备农业资源与环境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农业、土地、环保、农资等部门或单位从事农业资源管理及利用、农业环境保护、生态农业、资源遥感与信息技术的教学、科研、管理等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根据这一总体要求,华中农业大学确定了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明确目标。
2.1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
通过大学教育促进学生内在身心发展与社会全面发展相协调的总目标,使学生既会做人,又能做事,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本科人才需具备“学创”融合的思想素质、务实求真的科学素质、广博高雅的文化素质、坚忍不拔的心理素质、健康生存的身体素质。从目前就业状况和今后发展的趋势来看,毕业后能在农业、土地、环保、农资等部门或单位从事土壤、肥料、环境保护、植物营养、生态农业、资源调查与评价等领域的教学、科研、管理、技术开发等工作。
2.2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本科人才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
根据培养目标要求,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本科人才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备扎实的数学、物理、化学等基本理论知识;
(2)在广泛获取知识的前提下,重点掌握植物营养的研究方法、科学施肥、农业化学及现代仪器分析、农产品品质分析与安全、农业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农业资源调查、环境质量评价、资源信息管理和精准农业等方面的方法与技术;
(3)掌握农业资源的管理与利用、农业环境保护、土壤改良、土壤肥力管理、生态农业建设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
(4)具有独立获取知识、把握学科发展动态的能力;
(5)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6)有较强的调查研究与决策、组织管理、口头与文字表达能力,具有独立获取知识、信息处理和创新的基本能力[2]。
以上只是总的要求,但从就业的角度看,不同的职业还应注意某些技能的训练。例如在农资部门从事肥料营销的,要突出口头沟通技巧、人际沟通与协调能力,一般营销的技巧,情绪稳定,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在环保部门从事安全检测的,要熟悉资源管理与利用、环境保护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要突出化学、计算机、文字沟通能力,管理能力等等。
3 课程体系建设方案
3.1 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为了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达到人才培养要求,按照“加强基础,拓宽面向,优化结构,减少学时,更新内容,重视实践,提高素质”的基本原则,设置科学、合理、实用的课程体系[3]。
(1)夯实基础,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农业资源与环境是由几个专业合并而成,范围比较广,涉及到农业资源、环境和生态等多个领域,学生将来就业和继续深造的范围都比较广。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充分考虑基础课程的份量和地位,培养学生终身学习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2)加强基础课程设置,拓宽基础教学内容,让学生掌握宽厚的基础知识。为此在具体方案中,适当增加基础课时,强化英语、数学、化学、计算机等课程的教学。
(3)构筑合理、扎实的专业基础课程体系,为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发展后劲打下雄厚的理论基础。在实施方案中,系统设置土壤学、植物营养学、生物和环境方面的基础理论课程。
(4)严格选择体现专业自身特点和办学方向的专业课程。即选择理论体系成熟,代表性强,覆盖面广的课程做为必修专业课程,如植物营养学、作物营养诊断与施肥、土壤学、资源调查与评价等。
(5)加强实践课程,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技能的关键,是巩固学生专业基本理论,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增强感性知识,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在专业课、专业基础课的学时安排上,适当减少教师课堂授课的学时,增加野外调查、田间试验等实验学时。
(6)增加选修课种类与数量,扩大学生的知识面。由于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面非常广的特殊性,为适应新时期对人才的需要,增加学生的适应能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同时由于受时间和总学时的控制,不可能设置太多的必修课,可以通过合理设置选修课,让学生结合自身爱好、特长以及工作意向选择合适的课程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另外规定学生选修自然科学类课程和有关人文素质课程的最低学分数,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
(7)结合实际,适当开设专业方向。由于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涉及面广,再加上时间和总学时的限制以及高校扩招学生人数的增多和爱好的多样性,根据该校的实际,开设了水土保持方向。
(8)鼓励学生参加辅修专业课程(或技能)学习,提高差异化竞争能力。
3.2 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
课程体系由必修课、选修课和实践教学环节构成。必修课是学习该专业并达到基本规格要求的基本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表1、表2)。选修课包括专业选修课(表3)和全校通识教育选修课。通识教育选修课学生须修读12个学分,其中至少修读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思政课除外)8个学分。
表1 公共基础必修课程Table 1 Public basic required courses
表2 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必修课程Table 2 Subject foundation courses and professional required courses
表3 专业选修课课程(含水土保持方向)Table 3 Professional optional courses(Water and soil preservation oriented)
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教学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科研训练、生产劳动、军事训练、社会实践等,共计29周时间。另外,鼓励学生参加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SRF)等课外科研活动和创作活动以及学科竞赛,共公开发发表论文或作品以及小创造、小发明成果,经审核认定后给予相应学分,计入总学分。
4 小结
在我国的农业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都十分突出,影响和制约着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今天,办好资源与环境专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为培养出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现代化建设和社会进步需要的应用型、研究型和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和创新人才,华中农业大学积极倡导讲授与自学、讨论与交流、指导与研究、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举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强加学生自学、课堂讨论、实验实习、科学研究训练等培养环节,突出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复合知识结构、综合素质以及创新创业能力。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190~191.
[2]王敬国,毛达如.对办好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三点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01,(4):40~41,44.
[3]李旭霖,崔德杰,史衍玺,等.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学科群建设及课程体系设置[J].高等农业教育,2008,(10):56~58.
G642.3
A
1673-1409(2009)02-S093-04
10.3969/j.issn.1673-1409(S).2009.02.027
2009-03-09
廖志文(1969-),女,湖北武汉人,农学硕士,农艺师,主要从事教学管理和植物营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