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恐只是时间问题
2009-11-28易鹏
易 鹏
目前普遍认为在2010年二至三季度,很有可能出现全球主要经济体大面积的金融政策的转向,从防通缩走向防通胀。对于中国的企业而言,必须未雨绸缪,提前应对这种金融政策的改变
企业界目前最关心什么?毋庸置疑是目前的金融政策。中国企业之所以能够在金融危机发生后能用不太长的时间快速从低谷走出来,主要也是得益于宽松的货币政策。今年高达9万亿—10万亿元的新增人民币贷款,直接使房地产业起死回生,产生了大阳春的根本动力。宽松的货币政策一旦退出,中国企业将面临和现在完全不一样的经营环境。
在这次金融危机中,世界上绝大部分其他经济体都和中国一样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不断释放流动性资金来刺激低靡的经济。以研究美国1929年经济大萧条而著称的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就提出来要从直升机上面撒钱。也正得益于宽松货币政策的实施,全球经济逐渐止跌回稳。美国今年二季度的GDP按年计算只下降了0.7%,对比第一季度下滑6.4%而言,形势要好很多。而且有分析家认为,第三季度美国的GDP要增加3%—3.5%。
当然,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剧,在应对金融危机中金融政策的进退非常需要全球共同进退,否则任何一个经济体都无法独善其身。在这次金融危机中,从华盛顿到伦敦,从伦敦到匹兹堡,G20峰会的协同作战就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毕竟,G20国家占全球GDP的85%,贸易的80%,进出口的三分之二。
其实大家都明白,长时间的宽松货币政策容易埋下恶性通货膨胀的隐患。为此,在9月召开的G20峰会上各国因为自己具体国情的不同,对退出政策有不同见解。澳大利亚在西方国家主要经济体中是今年唯一一个保持经济正增长的,而德国和法国目前经济复苏的形势同样要比英国好,三国偏向于更早地退出宽松的货币政策,避免发生严重的通胀。美英的经济形势要严峻些,尤其是失业率继续居高不下,美英则要继续保持宽松的货币政策,不宜过早地退出。中国尽管今年上半年的GDP增速高达7.1%,但经济回暖的迹象并不稳定、不确定,同样也认为应该保持宽松的货币政策,害怕过早地退出容易让经济再一次探底,从而前功尽弃。关键是,在G20峰会中掌控会议进程的主要是中美两国,当这两大经济体有共同利益需求的时候,峰会达成继续维持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共识就不奇怪了。
当然,各国的金融政策还要由各国的央行来决定。G20成员国澳大利亚联储就在10月6日宣布加息25个基点,将基准利率提高到3.25%。10月8日,欧洲央行利息会议决定继续维持1%的基准利率不变。随着各国经济的不同表现,全球目前铁板一块的宽松货币政策随时都有瓦解的可能,澳大利亚只是开了一个小头而已。而且,澳大利亚这种加息也给企业界提了一个醒,宽松的货币政策不是退不退的问题,而是什么时候退的问题。长期的宽松货币政策无异于饮鸩止渴。目前普遍认为在2010年二至三季度,很有可能出现全球主要经济体大面积的金融政策的转向,从防通缩走向防通胀。
中国的企业必须未雨绸缪,提前应对金融政策可能的改变。一方面要注重保持企业的现金流,不宜继续保持大规模的投资和银行借贷,防止由于银行对信贷的紧缩,从而导致企业现金流的断裂,让投资项目变成半落子工程。另一方面,要对通货膨胀保持足够的准备,对大宗商品的原材料可以逢低吸纳,增加存储。并且,也要考虑到通货膨胀对企业员工生活成本的提升的压力,要想留住骨干员工,就要根据通货膨胀率适当加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