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中的海南大学
2009-11-26海南大学宣传部
上篇长风破浪向未来
海南大学是于2007年8月由原华南热带农业大学与原海南大学合并组建而成的海南省属综合性重点大学,是海南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共建高校。2008年12月,经国家批准成为“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
学校现有海甸、城西和儋州三个校区,校园占地面积300多公顷。海甸主校区位于海口市海甸岛,滨海抱湖,海水入湖,湖海交融,椰风海韵,形成奇美亮丽的热带风光,是治学求知的理想之地。现有全日制在校生31000余人,其中普通本科生25000余人,硕士、博士研究生2700余人;培养留学生1000余人。
一、服务国家需要,谱写辉煌历史
原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原名“华南热带作物学院”)是为了打破新中国成立初期帝国主义对我国天然橡胶的封锁,于1958年经中央批准创建的以橡胶和热带农业为主攻方向、特色鲜明的农业部属高校,是海南省内唯一拥有国家级重点学科、博士点和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评审权的综合性大学。它与创建于1954年的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原名“华南热带作物科学研究院”)紧密结合,并称“热作两院”,被誉为我国热带农业的“双子星”。学校建立50年来,一代又一代“两院人”在极其艰苦的环境和条件下,以深厚的爱国情怀、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冲破了国际上认定的北纬15°以北不能种植橡胶的“植胶禁区”,创造了北纬18°~24°地区大面积种植橡胶的神话,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唯一在纬度最北范围内大面积种植橡胶成功的国家,并由原来的植胶空白国,奇迹般地崛起为世界第五大产胶国,奠定了学校在橡胶和热带农业研究领域独一无二的地位,获得了包括国家发明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在内的900多项科教成果,为我国国防事业、为热区和海南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原海南大学于1983年在一片荒滩地上艰苦起家,到合并前建起了全省规模最大、社会辐射力和影响力广泛的学科专业体系,成为海南省属综合性重点大学。原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为学校亲笔题写校名。2005年,学校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荣获优秀,并获准设立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人才培养质量和科学研究能力稳步提高,整体办学水平持续提升,为海南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二、领导亲切关怀,财政全力支持
学校建立50年来,周恩来、朱德、董必武、叶剑英、邓小平、胡耀邦、王震等老一辈革命家,胡锦涛、江泽民、李鹏、朱镕基、温家宝、贾庆林、曾庆红、李岚清、尉健行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亲临学校视察,给予亲切关怀。周恩来总理为学校亲笔题写“儋州立业、宝岛生根”,原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为学校亲笔题写“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特区大学”,极大地鼓舞了广大师生员工,推动学校实现了健康、快速和可持续发展。
新海南大学成立后,省委、省政府和教育部高度重视学校的建设和发展。2007年9月两校合并成立新海南大学之初,海南省委书记卫留成于教师节前夕到学校亲切看望师生并作重要指示,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指明了方向;省长罗保铭于国庆节前夕带领省政府有关厅局和海口市政府主要负责人到学校现场办公,妥善解决了办学用地、职工集资住房、人才引进等重大问题,同时决定追加1亿元财政资金用于学校建设。在海南省财政厅、教育厅、建设厅等有关部门和海口市的大力支持下,学校利用1亿元追加资金和社会各界给予的支持,努力加快学校建设与发展,各项事业取得了积极进展,学校整体水平发生了巨大变化。省政府今年承诺,2009年至2011年再追加3亿元财政资金,全力支持学校建设“211工程”重点大学。2008年12月,教育部部长周济亲临学校,在学校建立50周年庆祝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并为学校“211工程”建设项目奠基,有力地推动了学校的建设和发展。
三、八大学科门类,彰显办学实力
新的海南大学整合和强化了原两校的学科优势,确立了“热带、海洋、特区”三大特色方向,构建了哲学、经济学、法学、文学、理学、农学、工学、管理学等八大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学科专业体系。
学校建有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2个农业部重点学科、10个海南省重点学科、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4个海南省重点实验室、2个海南省工程中心,拥有博士后流动站1个、博士点11个、硕士点74个、本科专业68个、国家级特色专业7个、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同时,学校还是海南省唯一具有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资格的高校,并与中国农业大学、天津大学、南昌大学等高校签订了推荐免试就读硕士研究生的协议。
四、人才队伍壮大,师资力量雄厚
学校在融合原两校师资队伍的基础上加大人才建设力度,全校教职工达到30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400余人,教授、副教授等高级职称人员550余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级教学名师、“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计划”人选、国家级突贡专家、政府特贴专家等各类优秀专家140余人,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素质精良、整体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
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加快人才引进和“团队建设”,通过中国教育和科研网、神州学人等重要媒体面向海内外进行大力宣传,重金聘请“长江学者”和各类高层次人才,取得了明显成效。两校合并一年多来,引进包括海外博士9人、高层次人才5人、博士生导师2人在内的优秀人才50余人;培训各类在校教师150人次以上;选送在职教师攻读博士学位70多人,为学校“211工程”大学建设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五、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学校确立了“人才培养质量是核心,教师是关键”的办学理念,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力度。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在每年的12月份到次年1月份,推出冬季小学期制,广揽人才,吸引名师大家到学校授课讲学,让学生直接分享国内外的优秀教育资源。同时,推行文理科实验班等教改举措,选拔培养拔尖人才,全面开创人才培养新局面。全面推行教学目标管理,开展“十佳教师”评选等师德教风建设活动,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
学校大力加强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创设大学生创新院,每年拿出10万元作为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学生综合素质明显提高,近5年先后获得了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和优秀组织奖、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等500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奖励。
六、瞄准科技社会前沿,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学校“立足海南、面向全国、辐射东南亚”,突出“热带、海洋、特区”三大特色,充分利用热区和海南的区位优势及资源条件,围绕热带农业、热带植物资源和热带海洋生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新材料科学与化工制造技术、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检索应用、食品科学与工程、生态与环境保护、特区法制与公共管理研究、海南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等领域新组建了多支科研团队,取得了突出的科技成果。为提高专任教师的科技创新能力,服务海南经济社会发展,学校按每年每位专任教师人均1万元的额度设立科研基金,2009年安排了100余个科研项目供教师申报,鼓励教师全方位、有特色开展基础和应用研究,并与海口市政府联合建立了知识产权站。
学校紧跟海南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两大战略”,着眼于国际旅游岛、洋浦保税港区、航天发射中心等事关海南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建设项目,调整和凝聚学科方向,培植科研创新团队。2008年学校立项开展了300多个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其中包括“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软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34项,科研经费比2007年有所提升。
同时,学校紧紧瞄准热区特别是海南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专门成立科技开发部,加速推进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据不完全统计,近3年全校科技成果转化产生的经济效益累计超过100亿元,学校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贡献力得到快速提升。
七、生源质量逐年提升,就业率持续提高
学校面向全国31个省(区、市)招生。两校合并后生源质量大幅提高,2008年,全国有从22个省份录取的考生,第一志愿率达到100%,远远超过原两校的比例。2009年起在全国29个省(区、市)一本批次招生。应届本专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年年攀升,远远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毕业生的质量和信誉受到用人单位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学校建立50年来,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7万多名毕业生,原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吕飞杰,广西壮族自治区副主席陈章良,南京农业大学校长郑小波,美籍国际知名科学家林辰涛,联合国粮农组织经济顾问、国际知名经济学家姚树洁,知名经济学家何帆等,都是本校毕业生的杰出代表。
八、广泛开展国际合作,构建办学新格局
学校以更加开放的眼光,积极构建了对外交流与合作新格局。与境外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多所知名高校建立了校际关系,每年选派一批优秀本科生、研究生前往法国、新加坡、俄罗斯等国家和台湾的高校学习深造。作为国务院侨务办公室批准设立的全国22家华文教育基地之一,学校现有在校留学生100多人,先后培养留学生1000余名。
在教育部的支持下,学校还与天津大学签订了对口支援合作协议;在海南省人民政府的支持下,与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签订了对口合作协议;同时,学校还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武汉大学、南昌大学等高校签订了不同形式的合作协议,可望在高水平大学的助推下加快发展。
九、社会各界大力支持,助推学校加快发展
广大海内外乡亲、琼籍华人华侨和港澳台同胞等社会各界人士大力支持学校建设和发展,捐资兴建学校办公楼、教学楼、图书馆、学术中心、体育场(馆)、校门、学生活动中心等重要项目,捐赠了大量的图书资料和仪器设备,设立了多项科研教学基金、学生奖(助)学金和重点学科建设基金,有力地推动了学校发展。海南人民和社会各界人士十分关注学校的建设,积极为学校发展建言献策,形成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有力地促进了学校的各项事业发展。
乘势合并开新局,奋力跨越谱新篇。新的海南大学着眼于“211工程”大学的建设目标,制定了学校事业总体发展规划、学科建设规划、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和校园建设规划。力争经过10年左右的努力,把海南大学建设成为有特色、高水平的“211工程”教学研究型重点大学,成为引领海南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成为人才培养、知识创新和社会服务的重要基地。
(海南大学宣传部供稿)
中篇改革创新展宏图
围绕科学发展 紧贴办学实际 构建加强和改进学校党建工作的长效机制
——海南大学党建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黄国泰
黄国泰,男,1954年9月生,广东人,数学教授,现任海南大学党委书记。1977年,从海南师范学院数学系毕业后留校从事数学教学和研究工作。他坚持“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教学方法改革试验,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他坚持教学和科研相结合,二十多年来,证明了Kleitman猜想、Katona猜想、Hadamard矩阵第四个猜想、Edos猜想,解决了Ramsey理论中的一些重要问题。先后发表了《极大无K个两两相交子集系的最小容量》《关于Hadamard矩阵第四个猜想》《Kleitman和Katona定理的推广》《一些广义Ramsey数》《有限子集系的Sperner系》等较有影响的学术论文40多篇,其中12篇论文曾被美国《数学评论》和俄罗斯《数学文摘》选评或转摘。1990年被评为数学教授,并被国务院批准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91年国家人事部授予其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且被评为首届海南省十大杰出青年;1992年光荣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1993年被评为海南省优秀共产党员标兵,国家人事部和国家教育部授予其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称号和人民教师奖章。历任海南师范学院副院长、院长、党委书记,省教育工委副书记、书记、常务副书记,省教育纪工委书记,海南大学党委书记,省教育厅副厅长、党组书记、厅长等职。
2007年8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原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和原海南大学合并组建新的海南大学。这是海南省委省政府从海南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出发做出的重要战略性决策,目的是通过整合两校优势,建成有特色、高水平的“211工程”大学。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国家教育部、农业部的指导帮助下,学校合并融合工作平稳、顺利,达到了预期的阶段性目标,取得了两校合并1+1>2的效果,实现了学科实力和办学水平的大步跨越,并于2008年底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行列。
党的建设是创办高水平大学的根本保证,对于一所新合并的大学来说,更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工程。在深化合并融合和推进学校改革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大力加强和改进学校党的建设,结合学校合并实际,围绕学校发展大局,着力构建和完善党建工作长效机制,为新海南大学深化合并融合和推进改革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证。在全面推进学校各项党建工作的同时,我们高度重视在四个方面下功夫。
一、着眼于适应并校后学校
科学发展的要求,构建切合本校实际的党组织运行机制
学校党组织运行机制要与学校发展需要相适应,与学校治校模式及管理体制相统一,才能真正对学校办学及改革发展起到领导核心和政治保证作用。新海南大学合并组建后,形成哲、经、法、文、理、农、工、管等八大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学科专业体系,设立4大学部、20个学院、3个公共教学部,拥有博士点11个、硕士点74个、本科专业65个,全日制在校生3100多人,全校教职工3000余人。随着正式进入“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行列,学校既迎来了发展的重大机遇,也面临着合并融合和办学转型的严峻考验。较大的办学规模,远距离跨校区的办学状况,原两校不同的历史积淀,形成了复杂的管理关系,决定了新大学必须采取有别于原两校的治校模式:一是要强化民主决策的机制,汇聚各方面智慧办好学校;二是要适当下移管理重心,避免出现学校事事包办而管不深、管不透的情况;三是要更加重视基层单位的建设及其作用的发挥。与此相适应,我们从三个层面建立健全学校各级党组织。
1.建立校党委及其常委会,推进学校民主决策
根据学校办学实际,我们提出新大学建立校党委常委会制,校党委设11位常委和其他委员,常委和其他委员的比例约为1:2,其他委员大部分为基层单位党政主要负责人。这一提议得到了海南省委的支持和批准。校党委是学校的领导核心,统一领导学校各项工作,每学期召开全体会议,听取常委会工作报告,研究决定学校重大问题,安排学校重要人事,集中主要精力抓好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要工作,把好政治方向,维护校园稳定,领导学校工会、团委及其他群众组织,保证党的理论路线、教育方针政策在学校正确贯彻和落实。校党委全委会闭会期间,常委会行使对学校工作的统一领导权和决策权,对全委会负责。实践证明,这样一种制度安排,既很好地落实了民主集中制,推进了学校党内民主建设,促进了学校的民主科学决策,又较好地实现了学校决策与基层工作的有机衔接,有利于统一思想,有利于基层单位和广大师生员工理解、拥护和贯彻执行校党委的决策,使学校得以更好地团结和带领广大师生员工,平稳、顺利地落实合并融合和改革发展的各项任务,实现了新海南大学办学的良好开局。
2.建立二级单位党委,加强二级单位党的领导
新海南大学实行“学校、学部、学院、系(专业)四级建制,以校院两级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学校在人、财、物等方面对二级学院充分放权,以促进二级学院加快提高自我管理与发展的能力。为适应学校这一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我们在二级单位党组织建设中实行分党委制,党员人数超过80人的单位设立分党委,全校共19个二级单位(包括各本科学院)设立了党委。对于二级单位党委,一方面在设置基层党支部、教育与发展党员、推荐与任免干部等党建工作方面赋予其更大的权力和责任,另一方面对其在单位管理、建设与发展中发挥作用提出了更高要求。特别是二级学院实行党政协作、齐抓共管的领导体制,学院党委是学院的政治核心,保证并监督学院工作,与学院行政领导共同负责学院的改革与发展;院长是学院行政工作的主要责任人,学院行政工作实行院长全面主持、副院长分工负责制。学院最高决策形式是党政联席会,由学院正副院长和正副书记组成,涉及学院重大决策、重要人事安排、重大项目安排和大额资金使用,必须提交党政联席会集体讨论决定;按会议议题分别由院长或书记主持,涉及学科建设、教学、科研等事项由院长主持,涉及干部和思想政治工作等事项由书记主持,从而进一步强化和充分发挥了二级单位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和监督保证作用,确保了二级单位规范有序地行使办学自主权,促进了单位事业健康发展。
3.扩大基层党支部覆盖面,强化基层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
由于原“两校”办学模式、管理体制机制、师生思想感情与行为习惯差异较大,在融合统一的过程中难免出现错综复杂的矛盾关系。同时,学校从一所地方高校转变为国家重点建设的“211工程”高校,角色和任务发生了重大变化,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以及各方面改革与建设面临着更高的要求和艰巨繁重的任务。在此情况下,加强基层党支部的建设,发挥基层党支部在学校各项工作中的战斗堡垒作用,显得格外重要。为此,我们制定了《教职工党支部工作条例》《学生党支部工作条例》,规范和加强党支部的建设。对于学生党支部,低年级本科生按专业或年级设置党支部,高年级本科生则实现党支部建在班上,研究生党支部根据实际按班级、年级或学术团队组建,确保学生党支部覆盖所有的专业、年级和班级,此外还试点开展了党支部进学生宿舍的工作。对于教职工党支部,除了按传统做法以系、专业、教研室、研究所、处室等为单位组建外,还积极探索将党支部建到重点学科和教学、科研团队上,从而实现了教职工党支部对学校教学、科研、管理、后勤、服务等各方面工作和各基层单位的全面覆盖。与此同时,我们通过持续深入地开展以“争先创优促和谐”为主题的基层党建活动,有效发挥了全校208个基层党支部化解内部矛盾、凝聚师生人心、发动各方力量推进学校改革发展的重要作用。
二、着眼于提高领导学校科
学发展的能力,大力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建设
领导班子的建设,对保证学校正确的办学方向和推动学校改革发展事业至关重要。对于新合并高校来说,领导班子的一举一动,更是牵动着广大师生员工关注的目光,影响着广大师生员工的办学信心和士气,进而影响到学校整个合并融合和改革发展的进程。为此,我们始终将学校领导班子建设摆在突出重要的位置紧抓不懈,确保领导班子正确驾驭和引领学校办学全局,始终发挥出团结带领广大师生员工克服困难、奋勇向前的火车头作用。
1.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核心在于正确把握和处理好校党委与校行政的决策权限关系。校党委(常委会)是学校的领导核心,“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就学校重大问题进行决策;校长是学校法定代表人,全面负责学校的教学、科研和其他行政管理工作。为了更好地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我们着重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分别制定校党委全委会、党委常委会和校长办公会议事规则,具体明确地划分各自的议事范围并严格执行;二是规定凡属行政议题提交校党委全委会或常委会议决的,一般应先经校长办公会讨论,特殊情况需直接提交校党委(常委会)议决的,须经校长和分管校领导沟通并征会议主持人同意;三是校党委全委会、党委常委会关于行政议题的决策,除审议通过学校纲领性文件或涉及学校改革发展全局的重要文件外,一般只提出框架性、原则性的指导意见,具体方案仍交由校长办公会研究决定。通过上述举措,既保证了校党委(常委会)不陷入具体的日常事务之中,能够集中精力抓学校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大事,又使校长能够放开手脚抓好行政工作,从而形成了党政协调统一的领导决策机制。
2.积极促进领导班子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
学校规定,提交校党委全委会、党委常委会和校长办公会议议决的议题,分管校领导和相关职能部门必须事先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涉及学校全局性工作或广大师生员工切身利益的重要议题,还要事先充分征求各有关方面的意见,并由分管校领导(必要时由主要校领导)主持召开征求各相关方面意见的会议,形成基本共识后方可提交会议议决。对于专业性较强的问题,我们还采取课题立项的方式,委托给主要由一线专业教师组成的课题组进行事先研究,以确保相关决策的科学性和公正性。例如学校的编制管理与津贴分配制度改革,专业性、复杂性和难度都很大,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和谐稳定,校党委委托专门课题组,在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提出了“编制以师生比为依据、津贴按编制切块、实行二次分配”的改革实施方案,既符合学校改革发展的大方向,又兼顾了各方面的利益诉求,获得了教职工代表大会的高票通过。另外,我们积极修改、完善校务公开制度,建立学校重要决策征询意见、重要校情通报、重要政策公布、重要事项公示等制度,扩大和落实了师生员工对学校党政领导班子工作的知情权、建议权、评议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3.高度重视抓好领导班子的团结
学校领导班子的团结,是全校师生员工团结融合的风向标和催化剂。校党委常委会提出,“要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班子的团结”,并为此制定了领导班子成员谈心制度、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制度,且坚持不懈地实施,促进班子成员经常性地坦诚交流与沟通。此外,建立了每两周一次的全体校领导通气会制度。在通气会上,校领导们自由发言,通报各自分管工作的进展情况及下一步打算,将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请大家帮忙出建议,并就提交校党委全委会、党委常委会和校长办公会议的议题进行初步的协商酝酿,较好地达到交流思想、统一认识、增进感情的目的,从而在班子中促成了协调统一、团结共事的良好氛围。
4.着力加强领导班子思想建设
新海南大学正处于转型、提升的关键时期,如何在海南这样一个高等教育基础薄弱的地方建成一所高水平大学,学校领导班子还缺乏经验,只有不断地学习提高,进一步促进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才能从更高的高度和更广的视野驾驭办学全局,把握正确方向,谋划学校发展。为此,我们大力加强理论学习,建立健全党委理论中心组学习制度,促进理论学习经常化,增强学习针对性与时效性。同时,建立了学校领导班子专题务虚会制度。领导班子专题务虚会每学期至少召开一次,参加人员除全体校领导外,扩大到各二级单位的主要领导干部。会议采取异地集中和半封闭的开会形式,确保全体与会人员专心致志地进行交流与研讨。每位校领导都于会前对会议专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在会上发表其研究成果或心得,供与会人员评议和引发进一步的讨论,真正达到了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效果。两年来,我们先后召开了“学校管理体制机制架构”“学校办学定位与发展目标”“学校办学特色与重点学科方向”“学科专业整合与布局调整”等专题务虚会,形成了许多有价值的新思想、新共识,为学校出台十年发展规划、“211工程”三期建设行动计划、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意见等一系列改革发展纲领性文件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5.认真抓好领导班子作风建设
根据学校工作实际,我们以改进和加强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为突破口,切实加强领导班子的作风建设,进一步完善了学校领导班子成员联系教学单位制度,丰富了领导班子成员与师生员工的直接联系渠道、沟通方式和交流平台,建立了领导干部轮流担任班主任制度和领导干部听课制度。我们还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班子成员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工作,规定领导干部除根据工作需要随时下基层调研外,还要定期结合办学实际选定专题深入开展调研并提出调研报告。在实际工作中,班子成员都积极深入基层开展调研活动,学校主要领导每学期调研次数超过了10次,调研成果及时在领导班子通气会或务虚会上进行交流,从而促进学校决策工作更加贴近群众、贴近实际。
三、着眼于汇聚学校发展合
力,努力将师生员工思想行动统一到学校科学发展上来
师生员工是学校改革发展的主体力量。促进学校科学发展,建设有特色、高水平“211工程”大学,需要全体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在推进学校改革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师生员工办学,积极鼓励和发动广大师生员工的创业热情与工作积极性,充分发挥广大师生员工的集体智慧和力量,共同办好新海南大学。
1.以先进思想引导人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为了促进广大师生员工思想不断解放、观念不断更新,更好地跟上学校合并融合和建设有特色、高水平“211工程”大学的新形势,我们一方面积极组织广大师生员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使广大师生员工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自觉实践科学发展观;另一方面,定期性、经常性地组织师生员工深入开展教育创新、科研创新和管理创新的思想讨论活动,使广大师生员工对“建设怎样的‘211工程大学和如何建设”“培养怎样的人才和如何培养”“形成怎样的办学特色和如何形成”等核心办学问题逐步统一思想、达成共识,从而切实增强了广大师生员工对学校领导班子为落实合并融合、实施“211工程”建设、推进学校科学发展所采取的各项政策措施的认同感和拥护度。
2.以宏伟目标凝聚人
我们紧紧依靠广大师生员工的集体智慧,确定了学校的总体办学目标,即:紧紧抓住服务海南这个根本,围绕“热带”“海洋”“特区”培育学科特色,力争主干学科对海南支柱产业形成强大支撑力,特色学科达到全国一流,强势学科进入国际前沿,办学水平进入全国高校百强,成为省委省政府和全省人民满意的有特色、高水平的“211工程”大学。围绕这一办学目标,我们大张旗鼓地组织开展了相关的宣传工作,充分利用各种媒介密集报道“211工程”建设的进展与成效,营造了“211工程”建设的浓厚氛围,使建设有特色、高水平“211工程”大学的目标日益深入人心,从而普遍增强了广大师生员工建设有特色、高水平“211工程”大学的使命感和紧迫感,坚定了办好新海南大学的信心和决心。
3.以崇高精神鼓舞人
一是树立和宣传身残志坚、十余年扶贫救困如一日的赵红亮同学和见义勇为、奋不顾身抢救两位溺水老人的潘东升同学两个先进典型,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等一批中央和海南省媒体对赵红亮同学的感人事迹进行了全面报道,并在全国产生了积极反响;二是评选海南大学“十佳教师”,在16000多名师生员工踊跃参与投票下,评选出了学术水平高、教学效果好、师德表现优秀的“十佳教师”,进行了隆重表彰并将他们的先进事迹在校内外媒体上广为宣传,产生了较大的影响。通过树立和宣传上述先进典型,给予全校师生员工巨大的精神鼓舞和激励鞭策,广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明显高涨,图书馆和教室抢座位自习的现象比比皆是;广大教职工爱岗敬业、在岗创业蔚然成风,利用晚上和周末时间到实验室搞科研的人数不断增加,学校的校风、教风、学风持续好转,形成了凝心聚力促进学校科学发展,建设有特色、高水平“211工程”大学的良好局面。
四、着眼于为学校科学发展
提供坚实保障,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党风廉政建设事关中国共产党的生死存亡,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从党和国家事业的战略高度,第一次将反腐倡廉建设与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一起确定为党的建设的基本任务。当前日益复杂的经济社会环境,对反腐倡廉建设构成了新的挑战,在这方面高校也不能独善其身。中央将高校列入现阶段反腐倡廉建设的重点之一,有着很强的针对性。新海南大学合并组建后,面临着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和大范围物质资源整合的任务,对反腐倡廉建设更是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为此,我们始终将党风廉政建设作为加强和改进学校党的建设的一个重点,坚决按照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要求,严肃党纪,狠抓党风,着力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促进党风廉政建设不断深入。
1.狠抓机关作风建设
机关作风建设对学校党风、校风的建设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为了加强机关作风建设,校党委出台了加强机关作风建设的实施意见,并专门成立了机关党委,在纪检监察部门的指导和协助下,全面加强机关党风廉政教育、监督与管理,每年都对机关各部门及其负责人风纪表现、廉洁自律表现、为教学科研第一线服务态度等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估,作为机关干部年终考核、职务晋升、评优表彰的基本依据,从而切实转变了机关作风,并促进了全校党风、校风的建设。
2.深入开展党风廉政教育
围绕学校中心工作,积极开展党风党纪教育,大力倡导广大党员干部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倡导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奋发有为的思想作风,理论联系实际、锲而不舍、精益求精的学风,密切联系群众、民主包容、勇担重任的领导作风,团结协作、求真务实、实干兴校的工作作风,清正廉明、洁身自好、健康积极的生活作风。特别是重视开展观看警示教育影片、举办专题辅导报告等丰富多样、行之有效的活动,不断加强反腐倡廉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做到反腐倡廉警钟长鸣,切实强化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反腐倡廉意识和提高自我约束力。
3.大力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
完善校党委、校行政议事规则,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坚持重大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要项目安排、大额度资金使用必须集体讨论研究决定。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干部述职述廉制度、领导干部重大事项报告制度、纪委同领导干部谈话制度、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建设与采购项目招投标制度、财务开支严格审批制度、重要资金项目运行过程审计监管制度、重要人事安排公示制度等,从源头上筑牢反腐倡廉防线。
4.积极推进校务公开
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行政分管领导主抓、职能部门具体承办、师生员工广泛参与的校务公开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不断扩大校务、院务公开的内容,积极公开学校和学院改革发展的重大决策和实施方案、财务预决算情况、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大宗物资采购、干部人事变动、招生计划和收费项目以及涉及师生员工切身利益等事项,紧紧依靠师生监督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5.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纪检监察审计部门的职能作用
我们强调纪检、监察、审计工作要全方位介入学校的各项管理与建设,做到关口前移,靠前监控,着眼防范。学校根据工作需要成立财经工作领导小组、中层干部任用考察工作组、招生工作组、申请贷款工作组、合作谈判工作组、各重要建设项目工作组、大宗物资采购工作组等专项工作机构,纪检、监察、审计部门的有关负责人都作为重要成员参加,确保了相关工作的正常顺利进行。特别是大宗物资采购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纪检、监察、审计部门都做到了对项目“事前介入、过程监控和结项审核”的全过程监管,遏制铺张浪费,严防贪污受贿,确保最大效益地使用好学校投入的建设资金和资源,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学校各项建设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