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田蛞蝓的为害与无公害防治
2009-11-26李品汉
李品汉
一、为害症状及特点
1为害症状蛞蝓俗称鼻涕虫、无壳蜒蚰螺、牛鼻子虫、黏黏虫,种类有野蛞蝓、高突足裂蛞蝓、黄蛞蝓等,以野蛞蝓发生普遍和为害严重。主要寄主有豆科、十字花科、茄科蔬菜和落葵、菠菜、生菜及棉花、烟草、杂草等,常将蔬菜叶片取食成孔洞或缺刻,蔬菜整个生长期均可受害,尤以幼苗、嫩叶受害较重。蛞蝓分泌物污染果实,因其食量较大,1个晚上可将整株蔬菜小苗吃光,爬过时在植株叶片上留下光亮的透明黏液线条痕迹。
2为害特点以成体或幼体在作物根部湿土下越冬,次年5~8月在田间大量活动为害,夏秋季气温升高后活动减弱,秋冬季气候凉爽时再次活动为害。蛞蝓耐饥力很强,在食物缺乏或不良环境下能不食不动;当温度升到25℃以上时,迁移到土缝或潮湿土块下停止活动;当土壤含水量在10%以下或高于40%时,生长会受到抑制或死亡。因蛞蝓体表分泌的黏液能抵御药物进入,常规杀虫剂对其无防治作用。
二、无公害防治
1栽培措施防治清洁田园,铲除田边、地头、沟边等处的杂草及垃圾,并撒些生石灰粉,将铲除的杂草及时沤肥,可以减少蛞蝓的滋生。通过及时中耕、排干积水、耕翻、晒地等田间管理措施,改善菜田生态环境,降低土壤湿度,造成不利于蛞蝓栖息、产卵和生存的环境条件。采取地膜覆盖栽培,不仅有利于蔬菜生长,还可避免或减少蛞蝓爬到地面上为害。蔬菜收获后浇水杀灭虫体。
2诱捕一是堆草诱捕。在保护地内栽苗前,可堆入新鲜的杂草、菜叶等在田间诱集,天亮前集中捕捉,将其投入放有食盐或生石灰的盆内,使其死亡,可连续捕捉数天。二是人工捕杀。在植株生长期间,一旦发现害虫,可利用其在浇水后、雨后、晚间、阴天爬出取食活动的习性,人工用铁丝串捉。
3药剂防治
①毒饵诱杀。用麦麸拌敌百虫等,撒在蛞蝓经常活动的地方进行诱杀。
②喷洒药液。可选用70%杀螺胺(百螺杀、贝螺杀)可湿性粉剂,每亩用药剂30~35克,加水30千克喷雾或拌细沙15千克撒施;或用8%灭蜗灵800~1000倍液等喷洒;或用1%食盐水或硫酸铜1000倍液,在下午4时以后喷洒植株;还可用50%辛硫磷1000倍液,或90%晶体敌百虫800~1000倍液,每5~7天喷1次,连喷3~5次。蛞蝓大发生期清晨未潜入土时,可用氨水100倍液或硫酸铜800~1000倍液喷洒防治。
③施用颗粒剂。蔬菜出苗或移栽后,一般在蛞蝓发生初期至始盛期,每亩用6%四聚乙醛(密达)颗粒剂500~750克,10%多聚乙醛颗粒剂750~1000克、5%梅塔颗粒剂500~750克,或3%灭旱螺颗粒剂750~1000克,拌细干土15~20千克,于傍晚均匀撒在植株的行间垄上(特别注意植株周围),也可采取条施或点施,药点间距以40~45厘米为宜。施用颗粒剂最好在气温15~35℃,菜田浇灌后和小雨后的潮湿条件下进行,因大雨冲刷会降低防治效果。施药后不要在田间行走,避免将颗粒剂踩人土中。此类药剂不宜和化肥、其他农药混用。对蛞蝓为害严重的地块,第一次用药后隔12天再施药1次,才能有效控制其为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