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引导幼儿进行探索

2009-11-26

幼儿教育·父母孩子版 2009年6期
关键词:教龄虾米小鱼

今天的幼儿是未来的建设者、创造者,他们不仅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和熟练的技能,而且要学会创造、学会探索。因此,从小培养幼儿的探索能力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有专家认为,培养幼儿的探索能力,对于丰富孩子的精神生活、增长知识、锻炼意志、发展特长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么,怎样引导幼儿进行探索呢?请听听各位家长和老师的看法。

家长发言

张先生(网络工程师 儿子4岁):培养探索能力,应该渗透在孩子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现在有些父母总是反对孩子问问题,这是大错特错的。因为发问是一种探索方式,反对孩子发问或者拒绝回答孩子的提问,实际上是在阻止孩子的探索。这种做法虽然能换来片刻的宁静,却在不知不觉中压抑了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至于抹煞了孩子可贵的探索精神。我有一位朋友,在这方面做得很好,不论儿子提出什么问题,他都能认真而耐心地回答,从不嫌麻烦,决不应付了事。

一天,他儿子拿着《进化论》少儿读本问:“爸爸,进化论中说人是由猴子变来的,这对吗?”“我不知道是否完全对,但达尔文的理论是有道理的。”他回答。“既然人是由猴子变的,那为什么现在仍然有猴子?”儿子又问。“因为猴子中的一群进化成了人,而另一群却没有得到进化,所以它们仍然是猴子。”他解释说。“既然是进化,那么猴子们都应该进化,而不是只有一群进化。”儿子反驳道。“为什么这样说?”他反问儿子。“我觉得另一群猴子至少应该进化成能够上树的人。”儿子解释道。“那是不可能的,因为事实上猴子当中的一部分就没有得到进化……”他继续耐心地解释。“为什么?”儿子仍然不放过这个问题。于是,他尽自己所知向儿子讲明其中的原因。“可是,为什么要进化呢?如果人能够像猴子那样灵活不是更好吗?”儿子又有了新问题。“虽然猴子身体和四肢比人灵活,但人的大脑是最灵活的。”他平静地说。“大脑灵活有什么用呢?又不能像猴子那样可以从一棵树跳到另一棵树上。”儿子说。“只有身体上的优势是远远不够的,大脑的灵活才是最重要的,因为这样能创造出文明。”“为什么要创造文明?”儿子问道。“因为文明代表着人类的进步。”

从父子俩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儿子的问题一个一个如潮水般涌来,他也一个一个地,尽力给予回答,培养儿子的探索能力。

何女士(杂志编辑 女儿6岁):引导孩子探索,不仅要耐心解答孩子的问题,有时候还要让孩子接触实际。我曾读过一篇美文,是一位父亲写的,内容大致如下:

儿子在河里捞到几条小草鱼,兴高采烈地带回家,用压岁钱买了鱼缸饲养。每天吃饭时,总会投喂些饭粒看小鱼争抢。一天,正在喂鱼的儿子突然问:“爸爸,小鱼在河里吃什么?”

“小鱼在河里吃的东西可多了,有水草、水虫,还有虾米。”我回答。

“小鱼真的会吃虾米吗?”儿子又问。

“那当然了!”我语气坚定地告诉儿子,“俗话说,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淤泥。”

时隔不久,一位文友来家里做客,带了一桶刚从池塘里捕捞的虾米。看到虾米在桶中活蹦乱跳,儿子兴奋地挑了几只去喂他的小草鱼。当晚,我刚刚入睡,儿子“咚咚”地砸我的房门,惊呼:“不好了!出事了!”

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连忙披衣下床。儿子将我拽到鱼缸前,只见一只虾米正用螯紧紧钳着一条小草鱼,嘴部惬意地蠕动着,小草鱼尾部轻轻摇摆,做着无力的挣扎,缸底还有一副被蚕食后的小鱼骨架。

“爸爸骗人!说什么小鱼吃虾米。”儿子为小鱼惨遭伤害愤愤不平。我怎么可能故意欺骗儿子呢?关于“小鱼吃虾米”的由来我无从考证,只因为有人那么说了,爷爷便将这个说法告诉了父亲,父亲告诉了我,我又告诉了儿子。思维定势使我们就那么跟着传播。如果不是亲眼目睹了虾米吃小鱼的场景,我不会相信体长不及小鱼的虾米,竟然利用螯这一利器,轻取对方性命。

显而易见,故事中孩子见识虾米吃小鱼的过程,本身就是一次探索。所以平时我与女儿探讨一些问题时,尽量从实际出发。

杜先生(法官 女儿5岁):探索的目的是,要让孩子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我觉得应该根据孩子的年龄大小、认知基础、理解能力、操作能力等,分阶段选择探索对象,确立探索目标。

林女士(医生 儿子3岁):应当给孩子充分的自主权,让他们按自己的方式去探索。大人即使要指导,也不急于介入,尽量以间接指导为主,稍加点拨,给孩子自己探索的机会,还要保证指导有启发作用。当孩子在探索中出现困难时,我们可采用“你发现了什么,怎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等开放式的启发提问,引导孩子寻找答案。

赵先生(学前教育研究工作者 女儿4岁):幼儿探索行为的产生是情境性的,因而,需要成人提供必要的物质环境、宽松的心理环境。在幼儿探索的过程中,家长要以支持者、合作者的角色参与活动,使幼儿的探索更持久、更深入、更能感受到世界的神奇和美妙。可以利用家里的探索资源,比如,家里饲养和种植的一些动植物,鼓励孩子参与饲养、种植,同时进行一些探索,在做中学;家里有各种用具、电器、电子产品,可让孩子了解它们的性能、构造和结构原理,在用中学;家长还可以多带孩子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以开拓更大的探索空间。

老师发言

沈老师(教龄10年):我从工作中体会到,培养幼儿的探索能力,最好让孩子参与实践。记得有一天,我和保育员在剥蒜,几个小朋友也过来帮忙,有的孩子一边剥还一边说“这蒜真辣”。一个小朋友问道:“老师,咱们要是把蒜泡在蜜里,它是不是就不辣了?”还没等我回答,孩子们就争论开了:有的说把蒜泡在油里不辣,有的说泡在茶里不辣,有的说泡在开水里不辣,有的说泡在果汁里、可乐里都不辣……看见他们一个个争论得面红耳赤,我决定用实验来证明他们说法的对错。我准备了蜂蜜、牛奶、油、红茶、开水、果汁、雪碧等,然后逐个放入蒜瓣,泡上5个小时。实验结果是:无论蒜瓣泡在什么液体中,它还是辣的。后来我又鼓励小朋友们将蒜瓣切开,分别放入各种液体中,再看看蒜的辣味有没有变化。我平时就是通过类似的实验,激发孩子们的探索欲。

林老师(教龄7年):我通过自然角,引导幼儿对大自然的向往和探索欲望。那些绿意盎然的植物、活泼可爱的小动物,对幼儿有着强烈的吸引力,他们在观察时,经常会提出各种问题。我在解答的同时,再给他们提出更深、更难的新问题,让他们进一步思考、讨论、探索,效果很好。可以说,他们在有教育准备的环境中,通过积极的探索,在获取有关知识、经验的同时,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潘老师(教龄8年):应当注意的是,幼儿在探索过程中难免会出错、失败。这时,不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要以一颗平常心来对待。因为我们是以幼儿怎样获得知识、发展探索能力为着眼点,而不是以知识的本身价值为核心的。当幼儿出错、失败时,我们应先了解孩子出错的原因,然后根据需要进行指导。我们应用启发、鼓励的方式帮助幼儿探索,激发他们探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时,也可以不急于指导,而是给幼儿充分思考、探索的空间,尊重、理解他们,让他们自己面对失败,在失败中积累经验,调整行为,建构认知结构。

谷老师(教龄4年):我定期带小朋友到动物园和植物园参观,让他们直接感知一些动植物的形态构造、生活习性及生长过程等,了解物与物、物与人的密切关系。通过对动植物的观察、探索,孩子们了解到动植物的生长离不开水、空气、泥土、养料等,不同季节植物的形态有不同,小动物在不同季节也有变化。同时,鼓励幼儿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启发幼儿了解事物的不确定性,培养幼儿主动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并能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我认为,不管小朋友对什么有兴趣,都需要老师给予正确的引导和培养,增强自信心,使他们对周围的世界永葆好奇心和探索欲。

汪老师(教龄6年):许多生活中不能亲身经历的科学现象和事物,可以让孩子们从书本中间接获得和了解。图书室和阅览室要准备丰富、生动、适合孩子阅读和理解的读物,让他们能够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关的图书资料;老师要进行阅读上的指导和帮助,保护孩子的积极性,培养孩子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和主动学习的热情。

钟 丽/整理

猜你喜欢

教龄虾米小鱼
基于教龄的中学教师专业发展需求研究
湖南省孤独症康复教师培训需求的调查与分析
虾米
小鱼
小鱼
中学数学教师的继续教育研究
错误百出的生活小常识
马秀珍:建议提高教龄津贴标准
小鱼
捉虾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