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昌银:每一张图片都是一个故事
2009-11-26郭芮羽
郭芮羽
在贵州黔东南州丹寨县境内,有一个传说中丹凤栖息的山寨——这里是锦鸡飞舞的地方,更是原生态的一方净土。相传,在迁徙的历史进程中,美丽的锦鸡帮助苗族的祖先们找到了最后定居的地方,锦鸡还帮助他们获得了小米种,让他们度过饥荒。为了纪念锦鸡,在每年的盛大节日,苗族女性都会打扮得像美丽的锦鸡一样,花枝招展,随着曲调的快慢节拍,翩翩漫舞。
2008年,在“多彩貴州·中国原生态国际摄影大展”中,杨昌银的摄影作品《苗族锦鸡服饰》(组照)荣获一等奖。
杨昌银,侗族,黔东南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第一次接触苗族锦鸡服饰是那时他在丹寨工作,一次下乡,当时恰巧遇到婚嫁,杨昌银见到了依照锦鸡尾羽做成的裙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时由于没有带相机,无可奈何地放弃了拍摄。2005年,当杨昌银再一次到达拍摄地,要求完整地拍摄锦鸡服饰时,却遭到乡亲们的拒绝。因为一套锦鸡节日盛装穿戴起来很麻烦,需要一个多小时。杨昌银并没有放弃,在他耐心说服和乡干部的帮助下,村民们终于同意着装配合拍摄。
这一等,便是几个小时。但这并没有消减这位摄影家的热情。他拿起摄影机,拍下了一组绚丽多彩的《苗族锦鸡服饰》。8年间,杨昌银利用闲暇时间,自带相机深入丹寨县山山水水,村村寨寨,前后拍摄锦鸡服饰图片数十余次。
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有这样一句话:“每一张图片都是一个故事。”图片上展示的不仅仅是图片里的故事,也向人们诉说着他摄影人生的甘苦阅历。
熟悉杨昌银的人,都知道他有个习惯,就是喜欢把照片冲洗出来送给配合他拍摄的村民。只要有机会,杨昌银总会找到这些被拍摄的人,把作品赠送给他们。他的摄影作品大多来自于原生态,来自于贵州偏远山区的民风、民俗。30年的倾心和专注,他希望把贵州特有的原生态文化推向全国、推向世界。
2006年,丹寨县南皋乡石桥村出了一件大喜事。这个偏远的村寨竟然引来了外商200万元的投资。在石桥村,大多数人家都造纸,原材料是一种叫做构皮麻的小树。在晴朗的天气,几乎家家门口都晾晒着各种图案的纸。封闭已久的村寨,竟然引来了投资。石桥村的宣纸从此远销德国、法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地,越来越多的人涌入石桥村,其中不乏外国友人。
事情的起因还得从2004年说起。当时,在贵州都匀举办的“第六届中国摄影艺术节”上,杨昌银拿着刚刚在石桥村拍摄的《石桥古法造纸》一组摄影作品前来参赛。这场艺术节,云集了国内外许多摄影家。杨昌银的作品虽然没有拿到奖项,却给评委和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赛后,不少人找他询问,才得知原来这个地方在贵州黔东南丹寨县,叫石桥村。
一直以来杨昌银有个心愿,他想通过他的作品,让更多人了解贵州,了解黔东南。2005年,一组展现我国西部少数民族妇女公开选举村官的摄影作品,在欧盟循环展出。照片上少数民族妇女围坐在一起进行村官选举,其中不乏背着幼儿的六七十岁老人。这组获得“希望杯”摄影大赛优秀奖的摄影作品,不仅有力地向西方展示出我国落后地区百姓行使公民选举权益的事实,也直接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民主化进程。
从杨昌银那一幅幅作品中,我们深刻地体会,那是他与故乡热土上的百姓、与万物眼神的沟通,更是心灵的交汇。
此时的杨昌银正在从江加榜进行梯田的拍摄,面对那一片片金黄色的稻田,他动情地说“每一畦梯田都有我的希望,每一株稻谷都是我快乐的源泉”。相信在贵州这片热土上,这位摄影艺术家会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