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地理教学手段 增强学生地理素质
2009-11-24谢新义
谢新义
新课程理念下地理教育应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为目标,优化中学地理教学过程,实施开放式、参与式教学,使学生具有新时期公民所应有的地理知识、能力、思想方法和价值观念,以升华中学地理学科的地位。
1 熟练运用地图,增强地理能力
地图是地理的语言,是大地的缩影。地理的广阔性、区域性及综合性的特点,都集中反映在地图上,地理课本中的地图种类很多,有政区图、地形图、交通图、物产图、水文图、气候图等,还有相当数量的景观图及图表,学会读图、用图,是学好地理最重要的环节。在学习中要熟读课本和地图册中需要掌握的地理图像,做到心中有图;在读图、析图、绘图、用图中认识地理,把地理事物放进地图,在联系中打造自己的想象思维,创造自己的地理世界。只要掌握了地图,学好地理就不是难事。
学生掌握地图,基本要求是熟悉图例,看懂图内多种符号的地理意义,能从图上想象出实际地理事物的分布情况,能读懂不同比例尺的地图,根据比例尺计算出两地之间的实际距离,能在地图上确定方向,读出某地的大致经纬度数。地图中的知识容量极大,经常读地图和用地图,能增长地理能力和智慧。熟练使用地图的标志是图文转化,能将文本内容用图形来表达,或将地图用文字来表述,在读图中定位世界、区域,演绎气候、地形、水文、土壤、植被、自然带等各自然要素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2 通过实验和学具,创设直观的教学情景
地理学科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和实验性,由于青少年的特点是形象思维优于抽象思维,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善于运用各种教具,配合第一课堂的教学,达到教学目的。在教学中应重视通过实验和教具设立直观情景,促进学生思维。如运用地球仪和地球运行仪可以进行公转运动与四季形成、昼夜长短变化的实验;地理模型是模仿地理事物的形象而制作的主体教具。多数是把巨大的地理对象按比例缩小而制成的,具有很强的真实立体感。有些教学内容,通过实物和模型来进行直观教学,其效果比运用图片资料更好。等高线、褶皱构造、断裂构造是较难理解的概念,运用模型就能迎刃而解;初学地理的学生,对中国各省政区的形状、位置较难把握,运用中国政区拼接模型反复操作,就可熟能生巧。这种直观教学方法,能刺激学生感官,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收到较好的效果。
3 利用多媒体教学,优化教学效果
多媒体可以创设出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使学生进入一种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引起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学习地理的过程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传统教法解决地理概念多靠语言讲述,即使挂图、地图也无法跳出“静止”的框框,多媒体教学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通过直观的图像演示,形成正确的地理概念。如在教学“降水类型”一课时,先播放对流雨、地形雨、锋面雨、台风雨的形成过程的动画,让学生通过观察,自己得出四种雨的形成条件及特点。最后引导他们分析降雨类型,这样无形中就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地理的能力。再如在介绍我国黄河下游地上河成因时,可以先放一段黄河中游水土流失的影视,再用动画演示“地上河”的形成过程。学生很容易地想到它是由河流泥沙淤积形成的。通过形象直观的图像和影视,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及思维能力,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4 引入“地理现象”,促进学生个性化体验
地理课程标准的第一个基本理念就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地理科学是一门跟现实生活联系非常紧密的学科,地理知识联系生活实际,直接服务于社会生活、生产;反之,社会生活、生产也为地理知识的传授提供丰富的教学素材——地理现象。生活周围的地理现象比比皆是,教学中适时、合理地“拿来”,理论联系实际,知识与实践结合,是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捷径。如讲述中国的矿产资源时,结合济宁市是一个资源型城市,由于煤炭的大量开采,造成煤炭开采区地质灾害。1)煤炭采空区地面塌陷。至2007年年底,全区共有塌陷土地56 260亩,其中积水深度塌陷21 780亩,轻度塌陷33 480亩。塌陷范围涉及7个镇34个行政村。2)固体废弃物——煤矸石污染。至2007年年底,全区共堆矸石山8座,堆积总量为3 200万立方米,占压土地60万平方米。矸石山不断增高,高温季节,极易诱发煤矸石自燃现象。再加上不合理堆放、开挖,每到雨季,极易发生渣石流、崩塌等重力地质现象。可见,人类盲目地、大规模地开发环境,严重破坏了生态,带来的严重后果之一就是一些怪病泛滥,动物的栖居地被破坏,会造成生态失衡,动物的疫病向人类传播。人类对大自然的每一次征服,都会受到大自然的疯狂报复。
地理课堂引入地理现象,能使课堂教学变得丰富多彩,翔实的案例,个性化的体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单位:山东省济宁市市中区喻屯镇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