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中的互动教学模式
2009-11-24倪晨旭
倪晨旭
互动是当前课程改革中的常用语词。“师生互动,共同发展”是新课程对课堂教学的定位,也是教师课堂教学新的价值取向。
具体地说,其一,参与教学目标的确立,通过“我们应当学会什么”“我想学会什么”引导学生参与确立学习目标。这一过程是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化。如教学《四季》这篇课文时,课前,在熟透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一开始,师生交流,确立学习目标。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几幅画,我们一起来看看,画了什么?你看了以后还想说什么?可以跟同桌交流。”通过投影把春夏秋冬4幅画展现在学生面前,一下子,课堂就非常热闹。在交流中,学生对学习本课有了明确的目标,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其二,参与教学过程中重难点的确立,通过对重难点的讨论和对不同意见的分析,学生主动向教师进行即时反馈,学生之间互相帮助,实现多向互动。这一过程是由“我要学”向“我会学”的转化。如教学《四季》这篇课文时,在出示4幅图后,让学生在自主观察,想象的基础上,根据图意,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回答:“1)一年四季,哪个季节最美?为什么?2)你最喜欢哪个季节?在同学自由讨论的基础上,自主选择。”有的说,春天花儿开了,是最美的季节;有的说,夏天可以到小溪里洗澡,还可以到小溪里捉小鱼,我喜欢夏天;也有的说,秋天最美,秋天橘子成熟了,黄黄的橘子挂在枝头上多漂亮;还有的说,冬天最美,冬天下雪了,我们在雪地上,追跑,玩耍,堆雪人,滚雪球……多有趣啊,我喜欢冬天。通过学生的讨论,解决教学的重难点,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其三,教师要在学完一课之后带领学生参与回顾,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由“我会学”向“我学会”转化,使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学会学习。如教学《四季》这篇课文后,师生共同反思。师:“学了这课,你知道了什么?把你知道的告诉你的好朋友好吗?”学生畅所欲言。
但是,互动教学课堂不应成为学生“自由”学习的课堂,而是需要创造一种“双主”和谐、充分参与的氛围,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起到主导作用的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深钻教材,了解“学情”,搞好教学设计(即备教材,备学情,备教法,备学法,备媒体),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学习目标,设计好练习,指导实践运用,启发创新意识。
互动教学中师生、生生交互作用发展过程分3阶段:启动阶段(发动—萌动);联动阶段(调动—主动);能动阶段(助动—自动)。学生在教学互动中行为状态分为7个环节:引发、投入、耦联、加速、深入、强化、拓展。互动发展分为7个过程:准备互动——开始互动——初步互动——充分互动——深化互动——内联互动——发展互动。各阶段、各环节的基本含义和特点及其与认识过程的对应关系如下。
准备互动——引发:学生开课后即不同程度地被引发互动学习的欲望。教师创设情境、展示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了解学习目标,产生求知兴趣,进入学习角色,感兴趣,开始引起内在兴奋,复习旧知。
开始互动——投入:学生已将互动学习的欲望推入准运转状态。教师架设桥梁,揭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唤起学习愿望,在新旧知识的联系上产生问题,引发解决问题的学习动机,从内在兴奋转化为外在兴奋——感受新知。
初步互动——耦联:学生已将互动学习的欲望外化为互动学习的运行。教师提出学习提纲,指导学法,组织学生自学,运用学法,了解、摄入学习内容,质疑问难,兴奋趋于明显热烈——理解知识。
充分互动——加速: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在相应的层次上达到与环境互动的最大频率。教师以疑难为线索进行比较、分析、组织讨论,帮助学生理解、消化知识,在讨论中畅所欲言。学生主动思考,多向交流,理解、消化知识,情绪高涨,外在兴奋达到最高点——消化知识。
深化互动——深入:形式上暂时降低互动频率,以巩固、内化获得,为更具创造性互动作准备。以反复训练为手段,进行评价反馈,把新知识综合为完整的体系,加深理解,加强练习,矫正错误,把知识内化到已有的知识体系中去。巩固知识,从外在兴奋再转化为强烈的内在兴奋——巩固知识。
内联互动——强化:学生各自在理解的基础上作内在能动式的学习,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知识的再现、联想,诱发学生的想象力,进行有深度的交流。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比较异同,找出规律,举一反三,出现多向交互活动的冲动,情绪强烈,再一次外在化——掌握知识。
发展互动——拓展:在一定量和质的互动学习基础上,学生向更广泛的外部环境互动学习、发展。教师指导学生学以致用,着重思维品质的改善,发展创造性,把所学的知识与方法用于学习和实践生活以及新的学习中,并形成习惯。全体保持兴奋状态,对运用创新产生欲望——运用知识。
总之,在新课程中,通过广泛交流实现师生互动,创设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教学关系,已成为课堂教学的新模式。
(作者单位:河北省乐亭县中堡王庄镇中堡王庄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