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田园风情画

2009-11-23李元洛

中学生阅读(初中版) 2009年8期
关键词:茅屋辛弃疾背景

李元洛

中国诗歌史上的大家,他们的才华往往像多棱形的钻石一样面面生辉:除了善于表现重大的题材,还能成功地抒写多种多样的题材:除了驾驭得最为得心应手的体裁,还能驱遣多种形式:除了有鲜明突出的艺术个性,还有不拘一格的风格。小家的作品虽然也有可观,但大都比较单一与单调;大家的作品除有他们自己的“主旋律”之外,同时也呈现出丰富多样而富于变化的特征。南宋词坛的领军人物辛弃疾的作品便是一派大家气象。

辛弃疾(1140~11207),原字坦夫。改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他出生时山东沦亡已有13年,父亲早亡,在祖父辛赞的教育和影响之下,他21岁即参加耿京的抗金义军,曾率领50骑闯入济州(今山东巨野)5万人众的金营,生缚叛徒张安国于马上,并策反上万士兵渡淮水与长江而归南宋。辛弃疾首先是一位英雄,其次才是一位诗人。作为能挽大厦之将倾的杰出军事家与政治家,在昏君与奸臣当道的南宋。他不是位沉下僚,就是投闲置散,始终英雄无用武之地,于是。他就只能将自己的热血与心潮,一一寄托于文战的词场而不是武战的沙场。他的词,不是一般文人的舞文弄墨,而是志士的热血的燃烧,国士的心潮的澎湃。

辛弃疾现存词620余首,全部都是他“壮岁旌旗拥万夫,锦檐突骑渡江初”南渡归宋之后的作品。慨当以慷,忧思难忘,英雄词人继承了苏东坡清雄高朗的词风,在南宋词坛高扬的是“豪放派”的大旗。他早期的作品《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就说“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人到中年,他在《满江红,江行简杨济翁、周显先》中,又感叹“英雄事,曹刘敌。被西风吹尽,了无陈迹”;及至66岁的暮年,即他逝世前一年,他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仍然是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然而,在大自然中,暴风雨之后也有清明的晴日,群山万壑之中也有潺潺流泻的清溪,大海上不仅有奔腾的九级浪,也有波平如镜的风光,在社会生活中,有烈火狂飙的英雄人物,有金戈铁马的战斗生涯,同时,也有花前月下的儿女柔情,也有登山临水的闲情逸致,也有友朋之间的把酒谈心。辛弃疾除了豪语壮词,也有一些明丽清新的田园小品,他被贬谪江西闲居上饶带湖时所作的《清平乐·村居》就是其中的一首。

这首词,是辛弃疾农村词的代表作之一,宛如一帧优美的田园风情画。画面的背景是一椽茅屋,一条溪水,画面的中心则是一对白发公婆和他们的三个儿子。词的上片,主要写背景和老人。“茅檐低小”,出自杜甫在四川成都草堂所作的《绝句漫兴》:“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如此小小茅屋,正是当时农村的一般景象,居所低小,可见生活之艰难。“溪上青青草”又是茅屋的背景,茅屋已是词中背景了,一曲清溪两岸绿茵更是背景的背景。江西地处吴地上游、楚地下游,素有“吴头楚尾”之称,所以此地的语音也可称“吴音”。翁媪即老年的公公和婆婆,“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吴依软语本来就很温柔了,何况这两位老人喝了点酒已经微醉,更何况他们老两口感情很好,彼此轻言细语絮叨家常,听起来声音更加妩媚好听。作者的笔触充满温情,他并不是粉饰太平,而是既表现了田夫野老知足常乐的淳良朴实,也抒发了自己对他们的关爱之意。

词的下片,分写儿辈。一句写大儿子:“大儿锄豆溪东。”大儿子当是家中主要劳动力,既然不能像现在这样进城当农民工,就担负在溪东豆田锄草的重担。一句写二儿子:“二儿正织鸡笼。”二儿年纪小些,但他也同样勤劳,手不停织,各尽所能。重点所在是写小儿子,用了两句:“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亡赖”即“无赖”,“无赖”此处为逗人、可爱之意,唐代诗人徐凝七绝《忆扬州》即有“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的妙句。小儿子尚在幼年,无忧无虑,他“好闲”但不“游手”,正躺在溪头的青草上剥食莲蓬呢。前面写两位老人,已经声发纸上令读者如闻纸上有人了,结尾写小儿更是情景如见的传神之笔,而“最喜”二字,尤可见作者的欣悦赞叹之情。汉乐府《相逢行》曾经写道:“大妇织绮罗,中妇织流黄;小妇无所为,挟瑟上高堂。”辛弃疾易三女为三男。应该是生活中的实景,但也融化了前人的句法和句意。

《清平乐·村居》宛如一幅明丽的水彩,让我们看到多棱形钻石的另一面光辉。

猜你喜欢

茅屋辛弃疾背景
“新四化”背景下汽车NVH的发展趋势
《论持久战》的写作背景
茅屋
茅屋
辛弃疾的元宵节惹人妒
晚清外语翻译人才培养的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