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时珍和《本草纲目》

2009-11-23

国学 2009年10期
关键词:医药学本草纲目李时珍

李时珍,字东璧,湖北蕲州人。生于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卒于神宗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李家世代业医,祖父是“铃医”,父亲是当地名医。李时珍自小体弱多病,然而性格刚直纯真,对空洞乏味的八股文不屑于学,自十四岁中了秀才后的九年中,三次到武昌考举人均名落孙山。于是,他放弃了科举做官的打算,专心学医。父亲同意了李时珍的要求,并精心地传授他。不几年,李时珍果然成了一名有名望的医生。

行医的十几年中,李时珍阅读了大量古医籍,又经过临床实践发现古代的本草书籍 “品数既繁,名称多杂。或一物析为二三,或二物混为一品”,特别是其中的许多毒性药品,竟被认为可以“久服延年”,而遗祸无穷。于是,他决心要重新编纂一部本草书籍,从三十一岁那年,他就开始酝酿此事。为了“穷搜博采”,李时珍读了大量参考书,家藏的书读完了,就利用行医的机会,向本乡豪门大户借。后来,李时珍进了武昌楚王府和北京太医院,读的书就更多,简直成了“书迷”。

李时珍不但读了八百余种万余卷的医书,还看过不少历史、地理和文学名著及敦煌的经史巨作,连数位前代伟大诗人的全集也都仔细钻研过。他还从中摘录了大量有关医药学的诗句,而这些诗句也确实给了李时珍许多真实有用的医药学知识,帮助他纠正了前人在医药学上的许多谬误。

李时珍三十八岁时,被武昌的楚王召去任王府“奉祠正”,兼管良医所事务。三年后,又被推荐上京任太医院医官。这期间,李时珍积极地从事药物研究工作,经常出入于太医院的药房及御药库,认真仔细地比较、鉴别全国各地的药材,搜集了大量的资料,同时他还饱览了王府和皇家珍藏的丰富典籍。另外,李时珍还从宫廷中获得了当时民间的大量本草信息,并看到了许多平时难以见到的药物标本,使他大大开阔了眼界,丰富了知识领域。

李时珍在太医院任职前后的一段时期,开始了《本草纲目》的写作。在编写过程中,李时珍发现,由于药名的混杂,使药物的形状和生长的情况十分的不明。过去的本草书,虽然做了反复的解释,但是只在书本上抄来抄去,所以矛盾百出,使人莫衷一是。

由此,李时珍认识到,“读万卷书”固然需要,但“行万里路”更不可少。于是,他既“搜罗百氏”,又“采访四方”,深入实际进行调查。李时珍穿上草鞋,背起药筐,在徒弟庞宪、儿子建元的伴随下,远涉深山旷野,遍访名医宿儒,搜求民间验方,观察和收集药物标本。

李时珍每到一地,就虚心地向当地人求证,人们热情地帮助他了解各种各样的药物,比如芸苔,是治病常用的药。但究竟是什么样的?各家注释也搞不清楚,李时珍问一个种菜的老人,在他的指点下,又察了实物,才知道芸苔实际上就是油菜。于是,这种药物,便在他的《本草纲目》中一清二楚地注解出来了。

李时珍了解药物,并不满足于走马看花式的调查,而是一一采视,对着实物进行比较核对,这样弄清了不少似是而非、含混不清的药物。当时,太和山五龙宫产的“榔梅”,被道士们说成是吃了“可以长生不老的仙果”。他们每年采摘回来,进贡皇帝,官府严禁其他人采摘。李时珍不顾道士们的反对,竟冒险采了一个。经研究,发现它的功效跟普通的桃子、杏子一样,能生津止渴而已,是一种变了形的榆树的果实,并没有什么特殊功效。就这样,李时珍经过长期的实地调查,搞清了药物的许多疑难问题,于万历戊寅年(公元1578年)完成了《本草纲目》编写工作。

《本草纲目》共52卷,分16部,约190万字,历时27年著成。全书收纳诸家本草所收药物1518种,在前人基础上增收药物374种,合1892种,其中植物1195种,矿物、动物及其他药物798种;共辑录古代药学家和民间单方11096则;书前附药物形态图1100余幅。这部伟大的著作,吸收了历代本草著作的精华,尽可能地纠正了以前的错误,补充了不足,并有很多重要发现和突破。

《本草纲目》不仅为我国药物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而且对世界医药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化学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该书出版后,很快就传到日本,以后又流传到欧美各国,先后被译成日、法、德、英、拉丁、俄、朝鲜等十余种文字在国外出版,传遍五大洲。早在1951年,在维也纳举行的世界和平理事会上,李时珍即被列为古代世界名人,他的大理石雕像屹立在莫斯科大学的长廊上。《本草纲目》不仅对中医药学具有极大贡献,而且对世界自然科学的发展也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被誉为“东方医药巨典”,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也曾受益于《本草纲目》,称它为“中国古代百科全书”。

猜你喜欢

医药学本草纲目李时珍
《本草纲目》享誉欧洲,靠的竟是“博物”
中国药神李时珍
秒变戏精
浅述葛洪及其医药学
浅谈如何提高药事管理专业学生学习理论课程的兴趣
本草纲目
关于《物理化学》与医药学紧密联系的探讨
《本草纲目》曾经没人要?
李时珍问路
中医药学名词(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