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高校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2009-11-23陈小燕汪洁阳义
陈小燕 汪 洁 阳 义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校为实现其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近年来,随着我省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旅游业规模扩大与旅游人才短缺的矛盾日益凸现。高校是旅游人才的主要培养基地,探索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对于我省旅游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培养目标
我省高校旅游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在培养类型与培养层次上有以下问题值得注意。
1.培养类型
国际国内旅游发展历程表明,旅游发展主要需要两大类人才,一是开发人才,包括区域旅游开发、旅游区开发、旅游产品开发和旅游市场开发;二是管理人才,包括旅游行业管理、旅游企业管理、旅游景区管理、旅游设施管理的人才。旅游发展以旅游开发为基础,以旅游管理为导向。高校旅游人才培养则应以旅游开发人才和管理人才并重为原则。由于历史的原因,我省高校旅游人才的培养暂时归属于管理类的工商管理之下的旅游管理专业,这与旅游属性中的广泛性、综合性不相适应,产生了部分高校和教育管理部门偏重管理,而轻开发的片面性。所以,在高校旅游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应采取管理与开发并重的对策。
2.培养层次
旅游教育体系主要包括中等教育层面与高等教育层面,后者还包括专科、本科、研究生等层次。中等教育主要是培养服务人员,如饭店、餐饮、娱乐、商贸、交通和初级导游等服务人员。专科主要是职业教育,培养较高层次的服务人员和基层管理人员。由于服务人员的工作性质相对单一,培养规格相对低下,主要集中在中专和高专层次。而中高级管理人才和所有的开发策划人才则必须具备本科以上学历、尤其是开发策划人才,必须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一般应有本科的基础和研究生的研究经历,也就是说,高校旅游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应随着培养层次的提升,逐步提高培养开发人才的比重。本科阶段管理与开发并重,研究生阶段以开发为重,即便是管理中的中高级人才也必须具备一定的开发素质,才能从源头上介入服务接待设施的建设管理。
二、专业设置
旅游教育的显著特点就是应用性很强,总体目标是培养实用型人才,但不同层次有所不同。本科以上是培养中、高级管理人才,专科是培养基层管理人才和技能型操作人才,而研究生教育应是培养高级管理人才和学术研究人才。从海南省专科、本科和研究生培养层次的课程设置情况,我们可以看出,本科教育过于重管理,而忽视对旅游专业应用实践的了解,而专科教育有些课程设置却偏重于管理。鉴于这种情况,旅游教育指导机构应该对专科、本科教育的课程设置有一个合理的规划,采用知识+技术的结构体系来优化本科和专科的课程设置。专科的培养目标是直接指向劳动力市场的,课程中的技术体系应该占较大比重,应强调对职业技能的教育;而本科课程在注重了解技术知识的基础上,知识体系应该占较大比重,应该实现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相辅相成、紧密结合。这样才能使课程设置与本科和专科的培养目标相适应,从而有利于解决人才供需的错位问题。
三、课程设置
目前我省各院校开设的课程具有极大的相似性和重复性,未能开设一些能明显地突出其自身的办学特色和专业优势以及关于区域旅游资源与旅游业发展方向的课程。因此,在课程设置方面,应该针对不同层次,开设具有不同特点的课程。如对于高职高专而言,主要设立应用型的课程体系。例如以职业技能为核心,以应用性、实践性为主旨设计课程与教学内容。如旅游英语专业除了为期半年以上的旅游企业实习外,还单独开设了旅游英语口语训练、旅游英语应用文写作训练、英语导游讲解训练、酒店服务技能、旅行社服务技能、旅游市场调查等技能实践课。专业技能理论课的教学坚持基础理论知识适度、知识面较宽、以应用为目的、加强针对性与实用性等指导思想。
四、培养途径
建立旅游院校与旅游企业合作系统我省是旅游院校发展的重要举措。旅游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服务于旅游产业,产业需求是办学的依据、动力和前提。旅游院校与旅游行业进行联合是实现人才与市场对接的重要途径。海南省应鼓励旅游企业集团和科研机构与旅游院校协作办学,促进旅游教育的结构和布局得到调整和优化。旅游院校与旅游企业可以在理论与实践方面实现优势互补,不仅可以使旅游理论体系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完善,而且还能使旅游行业实践在理论的指导下更具有现实性、可操作性和效益性。旅游教育的自身特性,决定了这种专业教育必须为企业服务,从企业本身的需要出发,满足企业对人才的各种要求,解决企业经营中的各种课题,为企业提供智力支持。企业以院校作为智力后盾和人才储备库,院校则以企业作为教学实践场所,并以其需求作为人才培养目标,从而有效消除校企之间的隔阂。此外,我们还可以采用校企结合的办学模式,这样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锻炼的空间,还可以为企业创造效益。
(基金项目:海南省教育厅项目《海南省旅游人力资源开发机制研究》阶段性成果(Hj2008-62)
(海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重庆科技学院经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