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需改变瘸腿走路的现状
2009-11-20尹艳瑚
尹艳瑚
[摘要]疲于应试的高中作文教学,一味强化对书面作文的训练,忽视口头作文的训练。高中作文教学的瘸腿,导致学生作文的千人一面,缺乏个性的语言和个人见解;同时也导致了学生表达能力的低下,出现了“哑巴语文”的现象。因此,要加强口头作文训练。
[关键词]口头作文 思维能力 语言积累 生活积累 因材施教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生前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谈及他的孙子在街头碰到一件新鲜事,回来后给大人介绍,可是结结巴巴,语无伦次,半天也没有讲清楚。对此,他十分感慨,认为从小学开始,就要注重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训练。叶圣陶先生在《说话训练》一文中指出,对学生进行口头表达训练是开启学生的思想,引导学生发表之欲的“总枢纽”,它能带动语言的教学的各个环节。这些论说十分精辟。因为语言的学习跟其他学科相比有其特殊性,它作为一种工具,要在使用中逐步掌握,技能要在实践中逐步养成。作文要靠两条腿走路才行,一条是书面作文,另一条就是口头作文——这是许多语文教育家的看法。我们现在的作文教学,一味强化书面作文,弱化口头作文的训练,以至出现了作文教学中的瘸腿现象,引发了一系列问题。
一、目前的高中作文教学遭遇的困境
1.作文教学的“实验室化”。作文教学的一个怪现象:一方面,是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异化,作文说谎成风,他们经常炮制雷同的故事,批发虚情假意;另一方面,是想象力与创造力的衰减。作文教学与生活相脱离,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
忙于应试的师生与外界生活相对隔绝,封闭的作文教学使作文教学出现了“实验室化”。作文成了“纸和笔的故事”,写作素材的不足逼出了学生虚构”的习惯。作文与生活相背离,牺牲了许多学生到生活中发现和探究问题的创新品质,为作文而作文,甚至很多学生产生了畏惧和厌烦心理。语文界广为流传着学生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
2.“哑巴语文”现象。目前,中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现状不是令人十分满意。有的学生主观上想要发表对事物的看法,表达自己的观点,但语言表达缺乏逻辑性和流畅性,使得思维混乱,语句不通,说话结结巴巴,没有条理,不知所云。有的学生想要表达认识、思想或情感等,但绕来绕去就是抓不仕重点和中心,不能清楚明白地表达出来,甚至让人感到费解。这种表达不清而让对方猜测的现象还是较普遍的,特别是对比较复杂的现象、事理和情感的表达。还有些学生在表达意愿或思想时,缺乏表达的精练性与简明性,不能用简短而准确的语言表达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和情感。这些除了缺乏自信以外,更多的是因为缺少了语言的培训和锻炼。
二、加强口头作文训练的必要性
1.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作热情,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口头作文兼有快速思维、迅捷表达的特点。心想口说,言随意至,因而同一单位时间内其数量必然超过书面作文。用口头作文辅助书面作文,能大大减轻学生由于单一的书面作文所造成的沉重负担及枯燥感受。同时,口头作文使学生之间能相互启迪思维、扩展视野,使其积累素材、集思广益,从而碰撞出创造的火花。可以说,口头作文具有“愉快学习”、“情境教育”的优势。
2.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叶圣陶说过:“语言与思维密切相关,语言说得好在十思维的正确。”语言是“外部思维”,是思维的直接现实,思维是“内部语言”,靠语言来组织。一个人口齿伶俐、能言善辩往往是其思维敏捷、灵活的体现。
3.有利于形成学生的个性语言和个性作文。个性语言是指一个人的独特的语言风格和语言魅力。它是由渊博的知识、机智的谈锋、诙谐的语气等组成。作为中学教育的宗旨,是把学生培养成一个能自然流利的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的人,这既是教育的必须目的,也是教育的可能效果。中学生的说话内容丰富多彩,每当语文课的几分钟,同学们都倾听着演讲者新颖的题目,生动的内容,风趣的话语,动情地表述,教室里充满着快乐的气氛,这是语文课最让人开心的时刻。自己看了好多的材料,每人又能听到新鲜的题目和内容以及一些富有哲理和个性的语言,记下一张张的卡片,锦囊就渐渐鼓起来了,信息增加了,知识丰富了,眼界开阔了。
三、口头作文训练的一些策略
1.激发学生对口头作文训练的兴趣,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俗话说:“兴趣是一切成功的前提”。只有让学生在极大的兴趣的驱使下,才能使之迅速有效的进行口语训练。教师就必须了解学生最关心的是什么,了解学生最敏感的话题,最喜欢的事物,弄清学生的心理和爱好,以此来出题。在评价时,采取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和老师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2.明确口头作文的要求。首先,要注意逻辑思维上的严密性,叙述要有头有尾、条理清楚;其次,要中心明确;再次,要得体,就是要能随场合、对象、目的等变化,变化自己的语言表达的内容和方式,恰当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来增强语言的生动性。此外,还要关注语速和音调的变化,运用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目光语、表情语、体态语等)来传达复杂微妙的思想情感有感情地表达。
3.注重积累,丰富学生的语言储备和生活体验。《老子》六十四章说:“合抱之木,生十毫末;九层之台,起十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叶圣陶也说过:“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不枯竭,溪水自然流淌不歇。”只有丰富的语言积累和生活素材积累,学生才能在语言表达时有话可写,有情可发。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中小学生语文表达能力差,表达内容空洞的关键,便是缺少语言素材、生活素材的积累。因此,我们语文教学的基础环节,便是帮助学生不断积累。积累语言,积累生活素材,为其良好的语文表达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4.实行多样的口头作文训练方式。教师可以循序渐进地采用变换角度讲述课文、补充故事开头和结尾、阅读体验交流会、课前演讲、时事评论、辩论等多种形式,来加强学生的口头作文训练。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训练的持续性,保证口头作文训练与书面作文训练同步,每周最少一课时进行专项训练。在经过一年的持续训练后,可对学生进行口头作文训练。
5.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实行因材施教。要有适宜的教学要求,即使教学要符合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有目标就会有要求,由于学生的知识层次、思想素质、思维能力、写作技能并不处在同一水平线上,教师对学生所提出的要求就应当有多重性,不要一把标尺,一个标准去衡量学生。数量上,有的可以要求多写些,有的就可以少写几篇;内容上,有的要求深刻些,有的就可以要求肤浅些;表达手法上,有的要求综合使用,有的则可作单一要求,诸如此类。教师命题,应该一次多命几个,难度则呈现阶梯性,让学生有自由选择的余地。
总之,口头作文的训练,有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帮助学生形成个性语言风格,并促进书面作文能力的提高,在进行口头作文训练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训练的序列性和持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