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视节目主持群“信息场效应”的建构与释放

2009-11-19

声屏世界 2009年9期
关键词:层次感电视节目主持人

高 杰

2009年3月,由《新周刊》推出的“2008中国电视节目榜”上,央视的《众志成城》“主持群”毫无争议地获得了“2008年度节目主持人”称号。《新周刊》对其评价是:“在这样的重大突发性事件中,为了维持连续高强度的直播,央视新闻频道精英尽出,白岩松、敬一丹、张羽、张泉灵、李小萌等主持人轮番上阵,营造出各有风格、均具力度的主持气场,堪称主持人之间的无缝对接。”无独有偶,该榜单上的“最佳娱乐秀主持”也被号称“中国迄今为止规模最大、娱乐煽动力最强、学习劲头最足、特长最多电视主持人群体”——湖南卫视《天天向上》“主持群”所获得。

由此盘点2008年的中国电视,除了“直播”“汶川地震”这些符号,“主持群”这一概念得到格外凸显。从“主持人”到“主持群”,表面上看似变化的是主持人的数量,但其实质却是主持人作为电视节目的“灵魂”作用被放大。如果借用物理学中的“场”概念,那么在一个电视节目的“信息场”中,通过有机组合,每个主持人不但作为“场”组成的“粒子”发挥自身能量,而且在“场”的作用下还产生交互作用,从而使所传达的信息实现能量升级。而这也就是电视节目主持群的“信息场效应”,即“1+1+1>3”的效果。

角色扮演。丰富节目信息的层次感

如果说内容和新闻是电视节目的血肉,那么主持人则是电视节目的灵魂。他掌控着节目的走向、引导着观众的视线。他既是电视和观众的连接带,也是前方和后台的转接桥梁。然而,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的主持人是以“报幕员”“播音员”的形象出现的。尽管存在人数与性别的变化与不同,但这种“单一型”主持人在节目中的“角色”和作用却始终是单一的,同一节目中主持人之间也极少会出现分工与协作。例如,一台晚会中无论“报幕员”的人数是多少,他们的作用都只是串场,而“播音员”则主要从事话筒前的再创作——播音工作,唯一的区别可能是男女播音员相对变化的交替“播音”。“主持群”的出现则打破了这一固有模式,其最大特色在于每位主持人的“角色”和作用不再单一,相互间的职责也有了明显的定位与分工。例如,湖南卫视《奥运向前冲》的主持群中,有的负责节目开始阶段介绍选手,有的负责点评选手的比赛过程,有的负责“落水”选手的现场采访。三位主持各有各的风格,在相互配合的前提下,有的爱讲冷笑话,有的彼此吵个不停。这不仅没有影响节目的协调,反而为节目增添了许多兴奋点,BI发粉丝们的追捧热议。可以说,这种基于主持群的“角色扮演”而产生的“场效应”,不仅充分发掘了每个人的潜在价值,使每位主持人找到了各自在节目中的位置,而且形成了一个群体的合力。与此同时,由于主持人的“角色”扮演,为节目引入了不同背景的信息与“观点”,进一步丰富了节目信息的层次感。例如。由英国 Hat Trick公司制作,在BBC播出的著名电视节目《Have I Got News For You)(我带来的新闻)中,主持群由一位“主持人”和两位“队长”组成。这两位队长在节目中代表了英国两种文化,代表了英国的两个等级。其中队长鲍尔·莫藤(Paul Merton)是喜剧演员,在形象上更接近普通大众,代表平民,所以在节目中“他似乎对所有的新闻都不怎么了解”;另一位队长伊恩·希斯洛普(Ian Hislop)是《Private Eye》杂志主编,代表了“贵族”,在节目中表现的态度是“啊,我懂很多,我来告诉你。”事实上,这种基于主持人的“角色”定位的不同,所播发新闻的信息层次感不同的做法,在我国的电视节目中也得到广泛运用。凤凰卫视的《华闻大直播》《凤凰早班车》等多档新闻直播节目中,节目的总主持人往往需要“视频连线”该台驻全球各地的多个分演播室,与多位主持人(节目打出的字幕虽为“驻××地记者”)一同播报新闻。如果单从节目传递的信息量来说,一个主持人的全程播报与连线分演播室其实是一回事,因为绝不存在分演播室主持人所播报的信息,总主持人无法播报的情况。然而基于其身处新闻发生地这一特殊背景,无论分演播室主持人的信息源来自何处(很可能还来自总演播室),但其在节目中的角色却随之发生了变化,这不但增加了信息的可信度,使观众以为该信息是主持人从事发现场直接获知,而且还丰富了节目所传递出信息的层次感,从而使观众有了全新感受。

制造冲突。加大节目现场的戏剧性

除了丰富节目信息的层次感,主持群中主持人的不同定位还为节目“制造人为冲突”奠定了基础。事实上,在这个“舞台”上的群体性“组织”里,有的主持人可能只负责发问以及话题的提出,有的则负责引话或者插科打诨,有的可能会被充当话题目标,有的则可能沦为被嘲弄的对象。他们的作用就在于加大了节目现场的戏剧性,进一步扩大主持群的“信息场效应”。

获得(新周刊)颁发的2008年度“最佳娱乐秀”“最佳娱乐秀主持”两项大奖的湖南卫视《天天向上》中,汪涵是这个主持群的核心,身边有一个“很能闹很能逗的学弟”欧弟,一个“傻傻的、很漂亮的、很讨妈妈们喜欢的男孩”钱枫,一个“北方观众喜欢的”田源,一个“帅是肯定的、天资聪明是肯定的,又能唱能跳”的俞灏明和一个日本艺人矢野浩二。相对于过去单一主持或男女搭配模式的主持人来说,在这样一个精心搭配、分工明确的“主持群”中,要人为制造一些戏剧性的冲突非常容易。比如节目中,矢野浩二不标准的中文发音、钱枫的稚嫩以及田源相对朴实的长相,都会成为节目中屡试不爽的嘲弄对象,而欧弟与田源在才艺上的争风吃醋也成为节目的小高潮。在此暂且不论节目艺术性,仅由此引发的“笑点”就是该节目“收视长虹”的重要保证。

对于节目本身而言,这种主持人间的戏剧冲突,一方面降低了节目对嘉宾的依赖。好嘉宾可遇而不可求,对于电视节目而言,由于每期节目嘉宾自身话题性、知名度、表演力的区别,所产生的现场效果往往参差不齐。当遇到话题性弱、表演力差的嘉宾,配合默契的主持群就可以充分挖掘自身素材,人为制造一些冲突,不断制造节目的“笑点”,稳定节目的整体质量。当年以主打明星牌而出名的老牌娱乐节目《快乐大本营》经过几次改版,最终确定由何炅领衔下的“快乐家族”主持群进行主持,其用意就在于此。

另一方面,这种多名主持人之间的互动、表演和配合在某种程度上也成为节目本身的一大卖点。其中,在不少竞技类电视节目中,主持人更会以“队长”的身份出现。例如,播出近四十年的英国BBC《A Question of Sport》(体育知识问答)就由两个固定的队长(实际上为主持人)各带两名体育明星进行比赛。这种主持人与主持人之间的相互比拼,是节目顺利推进的线索,其实质是充满悬念的DK卖点。在这一过程中,主持人的才艺能够得到充分展现,潜在价值能够得到深入挖掘。

深度参与。带动现场嘉宾的参与热情

无论是娱乐节目,还是新闻节目,嘉宾的选择往往至关重要。事实上,主打名人牌的节目只要能够采访或邀请到足够出名的嘉宾,无论内容怎样,其节目就成功了一大半。然而;现实中符合电视节目意义上的好嘉宾并不好找。有的嘉宾知名度较高,在其擅长的领域出类拔萃,但沉默寡言,不善于在镜头面前进行表达:有的外地嘉宾第一次来本地宣传,对环境较为生疏“放不开”;有的嘉宾可能因位高权重,放不下架子……那么,主持群在进行角色定位后,一些主持人开始负责节目传统意义上的串场与协调,一些主持人则开始将自己的身份等同于嘉宾主动示范,深度参与到节目的各个环节,从而较大程度地减低了嘉宾的陌生感,带动现场嘉宾参与度的提升。

例如,在台湾中天电视台知名访谈节目《康熙来了》中,除了主持人蔡康永和小S(徐熙娣),还有一个没有名号的主持人陈汉典。每期节目中,这位没有名号的主持人会根据主题装扮成某个角色。当嘉宾面对蔡康永和小S提出的问题要求回避时,陈汉典就会挺身而出,主动示范,其潜台词便是“其实没什么,很简单”。有时为了拉近主持人与嘉宾之间的距离,陈汉典又会化身为“全民公敌”,在节目中充当负面典型,从而利用嘉宾“不愿被孤立”的心理,主动寻求与另外两位主持人的合作。此外,有的节目为了消除嘉宾(特别是大牌嘉宾)在舞台上的孤立无援感,还会动用多位主持人与其一起协作完成任务。

目前,这种主持群在整个节目中深度参与的形式,不但在娱乐游戏类节目中被广泛运用,而且也越来越多地运用到了新闻节目中。传统的新闻原则要求新闻与评论必须分开,主持人可能只是要求提供新闻背景事实和外界的反应,不发表意见和评论。然而现实情况是,如果严格遵守这一原则,单纯依靠嘉宾,主持人不参与评论,整个节目的主题的推进就可能会出现障碍,因为缺乏了思想的碰撞,嘉宾(特别是一些专家)的评论可能浮于表面。针对这一情况,凤凰卫视、央视等电视媒体开始广泛启用“时事评论员”。例如,在央视(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的直播报道中,有的主持人依旧坐在主播台前播新闻,有的主持人(如张泉灵)直接奔赴救灾前线,而有的主持人(如白岩松)则成为评论员,与邀请来的嘉宾一起就相关新闻进行点评,分析灾情,总结经验,并且通过你来我往的观点碰撞,不断将话题深入。

栏目责编:曾鸣

猜你喜欢

层次感电视节目主持人
妙手生画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周五广播电视
电视节目
关于电视节目创新的几点思考
简单的层次感
电视节目的移植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