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知否,应是“青蘋之末”
2009-11-19郝铭鉴
郝铭鉴
当事物尚处于萌芽阶段时,人们经常会引用一句话:“风起于青蘋之末。”这句话出于宋玉的《风赋》。原文是这样说的:“夫风,生于地,起于青蘋之末,侵淫溪谷,盛怒于土壤之口……”它描绘的是风的生成和强大的过程。
这句貌似耳熟能详的话,其中的“青藏”二字,在实际使用中却是五花八门,让人莫衷一是。至少可以见到三种不同的写法:不少人写作“青苹”,更多的人写作“青萍”,也有人写作“青蘋”。在这三种写法中,哪一种写法才是正确的呢?
写作“青苹”是事出有因的。这是因为,宋玉的原文用的是“青蘋”,这个“蘋”是繁体字,按照《简化字总表》,“蘋”应简化为“苹”,于是“青蘋”理所当然地成了“青苹”。“苹”是什么呢?《说文解字》中是这样解释的:“苹,萍也。无根,浮水而生者。”原来,“苹”是“萍”的本字。从造字来说,“苹”是个形声字:上面的草头,表明这是一种植物;下面的“平”字,标示读音为ping,同时,“平”兼有表义作用。形容浮萍贴于水面的平展的形状。
然而,见到“苹”字,人们想到的只是苹果。这是“苹”字在现代汉语中的最基本的用法。“青苹”,不就成了“青涩的苹果”了吗?“风起于青苹之末”,和苹果有什么瓜葛?这显然是说不通的。正是在这种认识的驱使下,越来越多的人把“青苹”写成了“青萍”,其出发点是想避免错误,不料又陷入了另一个错误。
萍者,浮萍也。这是一种一年生的草本植物。凡是到过水乡的人,总见识过浮萍真面目,卵形的叶子平铺在水面上,颇有观赏价值;叶下虽有须根,但并无固定作用,故名为浮萍。在汉语词语中,“萍”的这种特点有着充分体现。比如四处流浪的人,人称“萍踪不定”;不相识的人偶然碰到一起,人称“萍水相逢”。
那么,“青蘋”是指浮萍吗?不是。浮萍的叶子紧贴于水,重心很低,一般的小风是吹不动的。再说,“青萍之末”的“末”在哪里?浮萍是无所谓“末”的。“风起于青萍之末”,不符合人们的生活常识。可见,“青萍”和“青苹”相比,只是貌似合理。其实同样经不起推敲。
原来。“青蘋”的正确写法应是“青蘋”。这是一种多年生的蕨类草本植物。茎横生于泥中,长长的叶柄伸出水面。叶柄顶端有四片小叶,形如汉字“田”字,故又称田字草、四叶菜。只要水面上有风,青蘋便会像测风仪一样轻轻晃动。“风起于青蘋之末”,这是多么精细的观察,多么生动的描绘。元人吴昌龄《张天师》第三折中有两句唱词:“青蘋一点微微发,万树干枝和根拔。”你看,风起于青蘋之末时,只是微微一点,极尽轻柔,但转眼之间便狂风大作,树倒根拔,大自然上演了惊心动魄的一幕。
繁体字“蒴”是一个多音字。读ping时是“藏果”的“蘋”,对应的简化字是“苹”。读pin时则是“青蘋”的“蘋”。可以类推简化为“蘋”。为什么很长时期人们把“青蘋”误写为“青苹”或者“青萍”呢?这可能和《简化字总表》有关。在1986年10月10日重新公布的《简化字总表》中,“蘋”明确简化为“苹”。并没有根据不同的读音分化为两个字。正是这种一刀切的处理,导致了语文生活中的张冠李戴。
但我们高兴地看到,《现代汉语词典》《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已经主动地弥补了这一失误。在这两部词典中,都可以查到“蘋”字的正确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