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的回归
2009-11-19顾盼
顾 盼
粗粮近年来取代了细粮,成为富足理想生活的象征。不经意间呼吁粗粮的宣传和行动以铺天盖地的声势呼啸而至,颠覆着从前细粮高高在上的地位,成了新一代健康理念的宠儿。
回顾以往细粮与之何其相似的境地,不禁想到张爱玲在《红玫瑰与白玫瑰》当中说:娶了白玫瑰。红玫瑰便成了记忆中的朱砂痣,可白玫瑰却只是一粒白饭粒。
那么当今追逐粗粮的现象表明的仅仅是人们返归自然的生活态度么?恐怕不尽然。与其那样说,不如说是人类长久以来难以满足的心态写照——生活在别处,心中的所求似乎永远无法得到满足。
是的,一个类似“围城”的怪圈在时间的无限里,在空间的无垠里,于千万人之中不断重复着:久居乡村,总是不吝追求城市那繁华热闹车水马龙;身居闹市,又抓住一切际遇体验乡村的自然纯美朴实民风。我们憧憬画山绣水风光旖旎的山区,可那里的人们却常年经月执著于削山损石只为求“一马平川”的广阔。推而开来,我们学生谁不曾有过对隔壁校门魂牵梦绕?又有哪位不对另一份职业一直寄予美妙的想象?这不正如父辈们曾对精米细面无限奢望,到如今于粗粮以健康的寄托而将其进行到底?
为什么即便已有的东西再如何完好,我们却依旧难以满意,宁可选择不停地周旋与辛劳、去换回自以为的“圆满”?也许是因为我们的心,浮躁而不安。浮动飘忽的心指引着我们一次次地踏上征途,不肯停下匆匆的步伐来享受一下既得的果实,反而总认为更好的还在后面、下一站会有更多的精彩、他处定有更棒的绚烂。因此我们自愿抛弃已有的,憧憬甚至盲目地理想化那些平常生活中未有的人与物,结果却常常是在无休止的不甘中无谓而徒劳地一点点耗费自己的流年、激情与精力,最后迷失自我、忘记最初想要的究竟是什么。
向着远方出发、追求那些不属于自己的事物,或许是人类根深蒂固甚至本质性所在。当我们受控于反复无常却又无止境的欲念、汲汲于世俗、奔波在红尘的熙攘喧嚣时,有没有哪怕是在小小的一刻去彷徨——得到的真是自己想要的吗?
从细粮回归于粗粮,从躁动回归于平静,皈依带给人圣洁的光芒和内心的宁静。那是一种澄明的境界。其实,真正的理想,并非于不断追求之中,而在于心灵有所皈依。
——心安是归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