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交通旅游图看南京变化

2009-11-19

华人时刊 2009年9期
关键词:隧道南京交通

子 浩

地图更新频率加快

出门看天,抬腿问路。大凡人们每到一个城市,都喜欢在书店、车站码头、报刊亭、星级宾馆等处买张当地的城市交通旅游图,指指方向,以免瞎跑乱闯。

从浙江宁波来南京度假的赵先生一下火车,便领着妻儿来到火车站公交车站点。他一边和家人等车,一边从提包里拿出一张南京市旅游地图翻阅。

“同志,你那张地图过时了。”在站点附近卖报的李老太上前告诉说。

“不可能,我这张地图是年前来宁时才买的!”

“你看,这是刚出版的新地图。”接过李老太手中的地图,赵先生看后情不自禁地说:“南京发展真是太快了,不看新地图还真找不着北。”

南京市测绘勘察研究院图文信息中心有关负责同志告诉记者,1995年以前,南京的地图一般是1年更新一次,而以后随着城市建设的提速,地图更新的频率也不断加快,现在编制普通地图二三个月更新一次是常事,而最直观地反映南京城市变化的交通旅游图,有时甚至隔1个月就得更新了。其中在2001年南京迎接华商会期间,1至5月份编制的交通旅游图就更新了4次,但是即使这样,地图仍很难跟城市变化的步伐完全合拍。

地图记录市区道路建设

记者特意在网上搜索了部分老的南京交通旅游图,并与2009年新出版的南京旅游交通图作了比较,这些老地图见证了几十年来南京公交的变化。

有一张是1967年的“南京交通示意图”,当时南京城以城墙内为主,示意图外轮廓就是一圈城墙,总共有18条公交路线,其中有三路是带两根辫子的无轨电车。在1987年的《南京交通旅游图》中公交线路已经增加到26条;而在1997年的《南京交通旅游图》上,公交线路已经达到36条,带辫子的电车没有了;此后10年间,南京城市建设迅速发展,公交线路如同蜘蛛网一样密集有序,站点星罗棋布。在2009年的南京城区交通旅游图上,南京公交线路已经达到230多条,其中有半数是豪华型空调大巴,方便、舒适、快捷。

南京的道路建设近些年突飞猛进,每年都有几条道路拓宽竣工,狭窄的小街小巷逐步被宽阔大道取代,新开的大路也在不断地延伸。1994年出版的交通旅游图,市内主要道路当时图上还只有中山路、虎踞路、太平路、北京路、汉中路等稀稀疏疏几条,而今年新版的旅游交通图,却纵横交错,密密麻麻。过去的图上丹风街只是一条小巷子,现在变成了主干道;进香河路与洪武路旧图上本不相连,如今早已贯通,向南直达中华门;城东干道过去很多段是狭窄的小巷子,根本不通汽车,现在成了南京的快速车道;老图上岗子村到火车站只有一条很窄的车道,现在也变成了一条主干道,且通过富贵山隧道把通向火车站的龙蟠路与御道街连接起来。

说到隧道,这可是交通旅游图图例上新出现的一个符号。近些年围绕玄武湖,南京越来越多的城市道路开始在隧道上做文章。2003年南京玄武湖隧道竣工通车,全长2.66公里:紧接着两年后,九华山隧道工程投入使用,隧道全长2.86公里;2006年,城东干道二期工程两段隧道再次开工,总长为3公里:紧接着新模范马路隧道也建成通车,再加上鼓楼隧道、富贵山隧道,从图上看,在33平方公里的老城内,出现了一个密集的城市隧道群,据了解总长超过12公里,这在国内目前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

隧道、高架桥、立交桥,加上马路拓宽,市民出行感觉前所未有的通畅。“从长乐路口到双桥门立交,以前开车短短的几百米要跑20多分钟,车子只能挂着一挡一点一点往前挪,心里急也没办法。”市民王先生告诉记者,“现在修了高架桥,我几分钟就跑到宁溧路,南京的交通真是越来越好了!”

的确,随着南京快速交通系统的逐步构建,现在从新庄立交桥开车到机场一路见不着红绿灯,到河西总用时不到10分钟,到大明路也在10分钟之内。乘车从主城任何一处到另一处的总用时不过25分钟,城市开始在便捷的交通系统中距离“缩短”。

说到交通便捷,不能不提地铁。2005年9月3日上午,南京地铁一号线正式通车,标志着南京从此进入了地铁时代。南京交通旅游图上从此多了一份标识。南京地铁一号线的运营,是广大南京市民的福音,乘地铁一号线从城北迈皋桥到河西新城的奥体中心,不过半个小时,总用时比地面公交少了近1个小时,让沿线来来回回的上班族顿觉省心省力。地铁二号线也即将竣工,2009年的交通旅游图上已经把它标注。届时,两条地铁交会,南京老城与周边新市区的联系将更加紧密。按照规划,未来几年将是南京地铁建设的高峰期,到2015年,贯穿江南江北,南京地铁的总长度将达到119,3公里,是目前一号线长度的近6倍!

街巷称谓打上时代印记

城市交通旅游图作为一面镜子,再现了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对城市产生的影响。这种影响最直接的表现,就是街道名称的不同变化。

在清末南京《金陵全省地图》上,有许多带有当时历史背景的街巷称谓,如“走马巷”、“破布营”、“八府塘”、“花牌楼”等,不仅现在的城市交通旅游图上无法找到,连南京一些老市民也闻所未闻。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南京市交通旅游图,图中的地名打上了那个时期的印记。其中玄武区更名为要武区,白下区为朝阳区,建邺是红卫区,鼓楼是延安区,还有秦淮遵义区、下关东方红区等。道路的名字变化也很大,中山路自下关码头到中山门,依次为:革命路、人民路和东方红路,汉中路为大寨路,太平路为反帝路,建宁路为反修路等。无疑,这些都是革命造反派的大“手笔”。“文革”后,这些地名才得以恢复原来面目。

近年来,南京市新建筑物、新道路、新市民广场层出不穷,新地名也目不暇接。这在交通旅游图上最直接反映出来。1990年以前的图上高层建筑只有金陵饭店、丁山宾馆、航空大厦等寥寥几座,而2009年的新交通旅游图上,高楼大厦可是数不胜数,如达200米以上的新世纪广场、南京商贸广场、金鹰国际商城等,百米以上的达2000多幢。据南京市地名办负责人介绍,上世纪80年代初,南京每年只有10多个新地名产生。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这整整20年,南京新诞生的地名也就两三百个。但从2000年开始到现在的8年多时间,南京每年都要增加两三百个新地名。去年,南京新诞生的地名超过了400个,创下了历年之最,平均每天至少诞生一个新地名。估摸下来,从1979年到2009年这30年时间内,南京新增的地名就约3000个。在新诞生的地名当中,有道路:像“白云亭路”,“凤翔路”,“风翔南路”,“虹苑东路”,“东南大学路”,“润发路”,等。有桥梁;如“中央门立交”、“双桥门立交桥”、“南京长江二桥”、“南京长江三桥”、“跃进河桥”、“中心河桥”、“小江河桥”,等等。有游览地;如“二桥公园”和“北汉桥公园”。等等。而新诞生的地名当中,住宅区、高层建筑名称占70%以上。在新版图上,你会看到,这个小区,那个花园,再不就是“××山庄”,

密密麻麻,令人眼花缭乱。既便如此,仍有很多新建筑物难以在图上标出,地图的篇幅显得太小了。

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说到篇幅,与过去相比,那可不能算小。以前,南京和大多旅游城市一样,交通旅游图开本只是简简单单的小8开,巴掌那么大,其中不少还是单色印刷。1995年出了对开版,而现在又出了全开版,整整就是一个大张。

不仅开本大,内容也更丰富多彩。在1995年以前的图上,只是偏向公交路线等,而现在你打开2009年交通旅游图,不仅主城地图详细地表示了街巷、住宅小区、绿地、名胜古迹等内容,而且以几个小图介绍了江苏省陆路交通图、南京市交通图、浦口区城区、六合区城区、高淳县城区、溧水县城区、大厂中心区;并以图表的方式介绍了南京市公共交通线路及停靠站,江苏省高速公路国道、高速公路省道线路图;江苏省主要公路里程,南京列车时刻表(动车组),地铁一号线示意图,地铁二号线示意图等,并以六张图片和文字介绍了中山陵、夫子庙等部分南京风景。另外,还刊登了中国青之旅、南京风光一日游等广告。可见,如今的交通旅游图重心全都转移到以旅游为主的宣传上来了。

地图是城市文明的窗口,跟几年前的老地图比较,你还会发现如今的地图越来越耐读,越来越有人情味了。除了传统的公交线路指南、景点介绍,从南京六朝古都的历史到近代风云,从导购指南到求医问药,现在的地图上应有尽有。有的地图在每一处景点的漂亮图案下还附上几句与之有关的名诗名句,让游客一踏上南京的土地就体会到了这里深厚的文化气息;外地游客到南京,最担心天气情况,地图上除提供气象信息查询电话,还不忘附上一句简单的问候“出门在外,请您注意天气变化。”这些看似不经意间流露出来的浓浓人情味,折射了南京城市文明的进步。

即便如此,目前南京地图市场上地图产品还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据了解,南京市测绘勘察研究院近期推出了以观光、购物和休闲为主题的专题图。该图保留了旅游图上的城区图、公交线路、地名索引等内容,还推出了主要商业区图、地铁线路图,以及餐饮滨馆等资讯。其中最夺人眼球的是新街口商业区、夫子庙商业区、湖南路商业区等几大商业区图。这几幅地图如同在城区图上对几个地区所作的特写,在大比例尺的底图上详细标注了商业、文化、娱乐等内容,如购物中心、超市、书店、学校、宾馆、餐厅、娱乐场所、厕所、停车场、地下通道出入口等,连一些有特色的专卖店、公交站点、过街天桥、加油站等信息也有标识。

看图不如实地游

交通旅游图再丰富也只是粗线条反映了城市建设变化的点滴。假如你是一位游客,怀揣一张2009年新版交通旅游图来南京旧地重游,你到处都会发现很多图上看不到的变化。比如说吧,虽然还是用平行线标出的主干道,站在中央路、中山路上,你会发现过去双向四车道,现在变成了六车道,沿街林立的磁卡电话亭成了一道别致的风景线:站在五台山体育馆附近交通亭边,你会惊奇地发现,眼前的上海路是一条拉直了的、宽阔的马路,而不是记忆中的那条绕了五台山大半圈狭窄、陡坡、急弯的小道。如果你乘车去太平门,你会发现原先的土岗高坡不见了,路边原本低矮、杂乱的房屋也荡然无存,代之以花园式的小区。脚下宽阔的双向四道有一半是压在小红山山岩下的,汽车就是在这平坦的山上行驶。从太平门行车至中央门,沿途已尽显出南京城的湖光山色。

在进入老城的武定门处,原先在一片棚户里的明城墙显露出来,以前四周长满水草、蚊蝇孳生的古迹上,留下了一座极具残缺美的遗址公园。沿明城墙蜿蜒流淌的秦淮河,昔日曾藏污纳垢,污水横流。经过清淤、截污多期整治,并每天用8万吨的清水注入,如今又重现碧水清波、两岸垂柳的秀美风光,再也不是令行人过而掩鼻的臭水沟了;

在城西,南京城的另一个老文化景点——一朝天宫,也旧貌变新颜,金顶红墙的朝天宫东边、南边,杂乱灰暗的老房子被拆掉了,南边形成了一个市民广场,它的地下建起了停车场:西南角的“安乐园”搬到了东北边的大屋顶内:周围王府大街、建邺路上的杆线全都下了地,铺上了花岗岩人行道板;

在下关狮子山,原来城墙下杂乱无章的棚户扒掉了,积满淤泥、长满芦苇的城河重新流淌着清水,山上的阅江楼成了南京市又一座标志性建筑,1公里范围内浓缩了路、桥、湖、墙以及大屋顶等古城滨江特色;

来到鼓楼,如果累了,你可置身于整洁的广场上,欣赏那用深绿色的低矮树种夏鹃、黄杨等修剪成的四季常青的抽象横纹图案;或者在绿篱下、座椅上小憩片刻。夜晚,你可漫步在新街口灯光隧道里,浏览那五彩缤纷的灯光世界……

一排排旧房拆了,一条条道路宽了,一处处景点亮了,一片片绿地冒了出来。近几年建成的30多个广场,像珍珠般镶嵌在城墙边、小区旁。现在随便登上哪座高楼,呈现在眼前的,早已不是二十年前的以破旧平房为特征的城市面貌,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高楼群,看上去当然是恢弘气派,一副现代都市的风貌。古老的南京城,在完成又一次轰轰烈烈的洗礼后,释放出更为迷人的光彩。

2009年南京计划托出402亿城建“总盘子”。其中对全市交通建设投入就高达120,16亿元。南京城区建设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前进,旧貌离我们渐渐远去。

显然,很多日新月异的变化都是旅游交通图上无法显示出来的。常听人说,看景不如听景。有了上面这番经历,你会有另一种感觉:看图不如实地一游!

猜你喜欢

隧道南京交通
南京大闯关
南京博物馆18件“镇院之宝”
隧道横向贯通误差估算与应用
隧道横向贯通误差估算与应用
黑乎乎的隧道好可怕
南京:诚实书店开张
进击,时空隧道!
南京、南京
图说交通
发达交通之磁悬浮列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