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陶峙岳在新疆

2009-11-19

新西部 2009年6期
关键词:石河子王震兵团

美 原

60年前,驻扎新疆的一位国民党将军率10万部队举行和平起义,投向新中国的怀抱,他就是陶峙岳。

55年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一位62岁的老人被中央人民政府任命为兵团首任司令员,他就是陶峙岳。

1946年,当陶峙岳以国民党新疆警备总司令的身份来到新疆时,他肯定不会想到,自己的人生命运会从此和这个偏僻荒凉的边陲之地的历史性变迁紧紧联系在一起。起义将军

1892年9月28日,陶峙岳出生于湖南宁乡一个富裕的地主家庭。1911年,19岁的陶峙岳考入武汉陆军中学后,适逢武昌起义爆发,他一度担任黎元洪都督府的警卫人员,一年后加入了同盟会。

1915年,陶峙岳转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深造,毕业后回到长沙,在湖南省督军公署参谋处任上尉参谋,后任湘军营长、团长。到1932年,40岁的陶峙岳已成为国民革命军陆军第八师的师长。

1937年“卢沟桥事变”发生后,陶峙岳率部赶赴上海,与日军大战21个昼夜,撇下火线时,部队只剩700余名士兵。此后,陶峙岳先后担任国民党第一军军长,第三十四集团军副总司令,第三十七集团军总司令,甘肃酒泉河西警备司令等职。

1946年4月,张治中任西北行营主任后,陶峙岳被张治中委任为新疆警备总司令,张治中是著名的爱国将领,陶峙岳深受其影响,积极支持他的和平民主的政治主张。国共两党重庆谈判时,中共向国民党政府提出释放所有被关押的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的要求,蒋介石被迫同意。1946年6月,受张治中嘱托,陶峙岳派有关人员,将长期监禁在新疆狱中的共产党人及其子女130余人,安全护送回延安。这是陶峙岳第一次为共产党人办事,受到中共中央和各界人士的赞誉。

1947年,张治中任命陶峙岳为西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驻兰州代张治中处理事务。但一年之后,新疆局势再趋紧张,陶峙岳重新担任了新疆警备总司令。

当时,面对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般的攻势,国民党军队节节溃败,濒临覆灭,而远在戈壁荒原的新疆已成为国民党难以顾及的孤岛。1949年2月,代任国民政府总统的李宗仁电令陶峙岳,将新疆驻军除留一个旅担任防务外,其余全部东调入关,参加内战。但是,这时的陶峙岳已经有了起义的想法,他一边以“保国安边”为由拖延入关时间,一边与新疆省主席包尔汉等人秘密进行和平解放新疆的准备。

对陶峙岳来说,这是一个生死攸关的时刻。接到李宗仁命令后,国民党驻疆部队中出现主战和主和两派力量,第七十八师师长叶成、骑兵第一师师长马呈祥等人把持着驻疆部队一半左右的兵力,他们坚决请求执行李宗仁的命令。兰州,西宁解放后,叶成等人谋划以“清君侧”之名杀掉包尔汉,绑架陶峙岳,纵兵劫掠全城,将部队带到星星峡一带设防,阻止解放军进疆。陶峙岳得到消息后,只身来到第一师师部,对正在开会的叶成、马呈祥等人说:“坚持战争,放弃和平,一定会落到既不能战、又不能和的地步,徒然让官兵盲目牺牲,百姓生命财产无端遭受损失,又何苦那样做呢?对自己又有什么好处呢?”经过反复规劝,叶成等人表示愿交出部队,离开新疆。

后来,有人曾指责陶峙岳放走叶成等顽固分子的举动,但中共中央及时给予了纠正,认为陶峙岳这一做法有利于全局,是明智之举,不但不应该批评,还应该给予表扬。

据一位名叫马仁江的老兵回忆,部队起义前,陶峙岳乘坐美国吉普车到每个营做工作。在一次动员中,陶峙岳泪流满面地对士兵们说,现在解放军已打到兰州,我们已无路可走了,往西走是苏联共产党,往东是解放军,河西早已全部解放,我们只有起义一条路,“愿随我起义的,欢迎!不愿随我走的,不勉强,可以放行,但是,只许个人自由行动,一兵一卒也不能带!这里,我说了算!”有些不愿起义的官兵见陶峙岳把话说死了,只好打消了抵抗到底的念头。

1949年9月25日,陶峙岳通电全国,宣布起义,脱离国民党政府,加入到人民军队的行列。

兵团司令

宣布起义后,陶峙岳心中的压力一点儿都没有减轻,因为一小撮反动分子试图策划和制造暴乱,各种谣言在市民当中传播,迪化(乌鲁木齐)街头不断出现反动标语和断断续续的枪声。陶峙岳彻夜难眠,他四处奔走,到部队驻地做报告,稳定军心。就在这时,陶峙岳接到了彭德怀和王震的邀请,请他速赴酒泉,共商人民解放军进军新疆事宜。

1949年10月7日,陶峙岳抵达酒泉,受到彭德怀和王震的热情欢迎。陶峙岳急切地对他们说:“我做梦都在想解放军早日进疆啊!”三位湖南老乡在一起,乡音不改,谈家乡风物,谈军旅生活,像老朋友一样亲密无间。

其实,起义之前,陶峙岳曾向一位手下袒露心迹,一旦起义成功,自己将功成身退,此生不再从军从政。见到王震后,陶峙岳又郑重地说出了自己的计划,“把部队完全移交给解放军后,我就解甲归田,桔园吟诗了。”王震连声说:“陶将军之义举,功盖天山,自不待言。为保新疆之和平,国土之完整,将军苦撑全局,其间艰辛,更自不待言,按理说也该休养休养了。可是,解甲归田绝对不行。故乡虽美,祖国更大,桔园有诗,毕竟太小。要经营,就经营大的,种新疆这块大田,如何?”

不久,王震指挥部队进入新疆,陶峙岳挥毫写下了《七绝·迎王震将军入疆》“将军谈笑指天山,便引春风渡玉关,绝漠红旗招展处,壶浆相迎尽开颜。”王震看过诗稿后拍手称赞:“好诗,好诗!陶将军为军中儒将,名不虚传呀。”晚年,王震回忆起此情此景时说,“将军以诗相赠,这不仅是对我个人的恭维,而是充分表达了陶将军和军民对解放军的热烈感情。”

1949年12月7日,新疆军区正式成立,彭德怀任司令员,王震,陶峙岳等任副司令员。12月19日,起义部队开始集中整编,陶峙岳以起义部队最高指挥官的名义,发布了《为整编部队告起义将士书》,要求全体起义官兵根据新政府共同纲领中关于军事制度的精神,在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的领导下,实行统一指挥,统一制度,统一编制,统一纪律。12月30日,新疆起义部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二兵团,陶峙岳任兵团司令员,王震任政治委员。

二十二兵团成立不久,王震有一次请陶峙岳到家里吃饭。饭桌上,王震问陶峙岳:“现在是否还想回老家去种桔园?”陶峙岳一边向王震敬酒,一边高兴地说:“现在不仅不会离去,而且决心要跟共产党、毛主席大干一番,要和王政委一起建设第二个南泥湾!”

1950年2月中旬,春节刚过,陶峙岳登上了飞往北京的飞机。在中南海,他的另一位老乡——毛泽东主席正等着他的到来。

“你来了我可高兴哟!我在这里等了你好些时候了!”见到陶峙岳,毛泽东兴奋地说:“你是宁乡仙凤乡的吧?我晓得,在县城玉潭南门外,过湘潭,到我们

韶山都要由你们那里经过。我到宁乡。到益阳,到常德,都由你屋门前过,不晓得过了多少次哩!”主席这么一说,陶峙岳紧张的心情立刻轻松了许多。

听了陶峙岳关于新疆情况的汇报后,毛泽东嘱咐他要过好三关:“这三关就是解放战争关,现在已经过了,你过得很好;第二关是土地改革关,不久就要过了;第三关是社会主义关,现在还没有开始,要有思想准备。”对主席所说的三关,陶峙岳并不是完全理解:社会主义关,那会是怎样的一关呢?但他没有向主席询问,因为这也不是三言两语能问得清的。

谈话之后,毛泽东留陶峙岳共进晚餐。餐桌上没有什么山珍海味,也没有酒,只有一碗红烧肉,一碗萝卜,一碗白菜。吃着这些简单的家乡菜,陶峙岳心中涌起一股热流。

一个月之后,刚刚入春的新疆依然寒风袭人,二十二兵团的10万将士在陶峙岳的率领下,踏着积雪开赴北疆玛纳斯河流域,拉开了屯垦戍边的大幕。

农垦先锋

“头枕石头眠,铺地又盖天;刺刀作犁锄,我开万顷田!”这是当年率军开荒的陶峙岳所做的一首五言短诗。

千里戈壁荒无人烟,10万人不仅要在这里居住,还要修路开田,其艰苦程度是今天的人们无法想象的。一开始,将士们都住在芦苇搭建的草棚里,但每当大风吹过,苇棚就会被掀倒。于是,有人想出一个好主意:就地挖个坑,上面覆盖芦苇和泥巴,风吹不倒,而且冬暖夏凉。这就是后来风行整个垦区的地窝子。

经过一年奋战,二十二兵团搭建芦苇棚及地窝子3000多个,开荒造田23万亩,开挖整修大小渠道100多条,实现了蔬菜,肉食和粮食的自给或大部自给。

1951年,玛纳斯河流域试种棉花获得成功,第二年大面积种植后,棉花单产籽棉还不到5。公斤。玛纳斯河流域地处北纬45度,历史上从未种过棉花,1952年冬,苏联植棉专家迪托夫在对玛纳斯垦区的气候,水源及土壤作了调查后,很有信心地说:“如果陶司令员能按照我的要求去做,我就可以保证达到亩产200公斤籽棉的产量。”陶峙岳兴奋地说:“要得!”就同迪托夫签订了植棉协作合同。

1953年初,迪托夫开办植棉培训班,参加培训班的全是连长,营长,团长,陶峙岳也常去听课。种植时,大家严格按照迪托夫的要求去做。果然,到了年底,玛纳斯河流域两万亩棉花获得大丰收,平均每亩产籽棉近200公斤,其中24团的4900多亩棉花达到亩产208公斤,创造了当时全国棉花单产最高纪录。从此,这里成了新疆乃至全国重要的棉花基地。

在准噶尔盆地南缘的戈壁滩上,有一个荒僻的乡野小村,因玛纳斯河流经那里,岸边有一条山洪造就的卵石沟,宛如一条流淌着石子的河,于是,人们就为它起了一个形象而苍凉的名字——石河子。

1950年8月,王震、陶峙岳与两位苏联专家一起来到石河子,一片无边无际的芦苇引起王震和陶峙岳的注意,他们下车一看,苇丛中不断有野兽出没,四周皆有泉水,水质也好,大家高兴不已,都认为这是一块好地方。

回来之后,王震,陶峙岳与苏联专家商量,决定在石河子居民点东南1000米-处,建设一座新城。接着,陶峙岳亲率二十二兵团勘测队进驻石河子,绘制了《拟建新城及公路位置图》。不久,来自上海的专业工程技术人员绘制出了《新疆省石河子城市规划》。经过反复讨论,石河子城市规划设计方案最终确定:除了作为二十二兵团领导机关的驻地,石河子市区的工业,商业,文教,住宅区以及公园、道路、林带绿化区均科学布局,划定范围。到1954年上半年,石河子市政建设初具规模。

1954年,新疆部队集体转业,成立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陶峙岳成为兵团的首任司令员。第二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次实行军衔制,王震和陶峙岳一同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军衔。

授衔不久,王震就任国家农垦部部长,回到了北京,而陶峙岳则留在新疆继续经营着他成边守疆的事业。

1962年4月,“伊塔事件”(前苏联策动中国新疆伊宁,塔城等地大批边民外逃事件)发生后,中共中央决定,由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中苏边境地区组建农场,以此为屏障全力巩固祖国的战略要地,捍卫领土完整。年届七十的陶峙岳带领手下从乌鲁木齐出发,经吉木乃、乌拉斯台,达因苏,麦海因、霍尔果斯,察布查尔等地,行程6000多公里,用47天的时间,完成了边境农场的考察布点工作。不久,58个边境农场在2000多公里的边境线上先后组建起来。

高龄党员

新疆解放后,中共在当地发展了一批有影响的领导人物为共产党员,其中包括包尔汉,赛福鼎·艾则孜等。这既是出于党中央稳定新疆的考虑,也是从这些领导人的实际表现出发。当时,陶峙岳对组织说,眼下还没有资格提出入党申请,我毕竟是从旧垒中过来的。还要经过长期的改造和考验。

1952年5月,在一次勘察石河子的途中,王震问陶峙岳:“陶司令,你对共产党有些什么看法?有些什么要求?”陶峙岳回答道:“是所愿也,不敢请也!”

直到1965年夏季,陶峙岳经过深思熟虑,才将入党申请书郑重地交给了新任兵团政治委员张伸瀚。张仲瀚立即向兵团党委作了专题汇报,党委意见十分统一,决定报告给党中央,让陶峙岳早日如愿。

然而,没过多久,“文革”开始了,陶峙岳的入党申请自然被搁置下来。

有一天,一伙造反派怒气冲冲地闯进陶峙岳家里,厉声说道:“陶峙岳,你不要再装蒜了,你的情况有人早已揭发了!”历经沧桑的陶峙岳温和地对这帮青年人说:“我的情况,毛主席知道,党中央知道,王震同志更清楚,你们还需要我讲什么?”

造反派恼羞成怒地说,“你是反革命分子,是暗藏在人民解放军内部的反革命!你在新疆干了哪些好事?你起义是假,潜伏是真:你借水养鱼,企图东山再起……”就这样,整个兵团被造反派控制,陶峙岳被赶下了台。好在党中央有明确指示,陶峙岳才没有遭到更多的迫害。

据陶峙岳的孙子陶煦民回忆,那段时间,爷爷经常用毛笔抄写毛主席语录挂在墙上,让儿孙们朗读,以免外出招惹不测,

尽管如此,陶峙岳的儿子陶天锡仍然难逃厄运。1968年,陶天锡被诬陷为“特务”,“漏网右派”,一次次遭到批斗,游街和毒打。1970年春,陶天锡一病不起,不久病逝,年仅49岁。陶峙岳老年丧子。伤心不已。这年夏天。陶峙岳毅然辞去了新疆军区副司令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司令员的职务,返回长沙定居。

1979年,陶峙岳复出工作,当选为湖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1982年5月,90岁高龄的陶峙岳再次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并于同年9月28日被党中央批准为中共正式党员。1983年,在全国政协六届一次会议上,陶峙岳当选为政协副主席。

1984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30周年,兵团方面热情邀请陶峙岳回新疆,可此时的陶峙岳正有疾在身,当他收到请柬时,禁不住唏嘘感叹,老泪纵横,他多想回新疆看看自己的老战友,老战士,还有那片洒下了自己太多汗水和泪水的土地啊!

第二年10月问,新疆自治区迎来30周年大庆,新疆方面再次向陶峙岳发来了请柬。这一次,陶峙岳说什么也不想错过机会,他随同中央代表团一起,抱病登机,再度飞越玉门关,回到了他梦绕魂牵的新疆。

坐在庆祝大会的主席台上,陶峙岳诚挚地向新疆各族人民表示祝贺,当飞机飞离新疆时,泪水再次模糊了陶峙岳的双眼……

1988年12月26日,陶峙岳在长沙去世,享年96岁。在陶峙岳的追悼会上,王震代表党中央和中央军委为自己的老战友致了悼词,他说:“陶峙岳同志是一位优秀的共产党员,是爱国爱民的革命军队高级将领,他率领国民党军队起义有很大功绩;他老骥伏枥,壮心不已,领导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为屯垦成边所创立的功勋是永垂不朽,丹青永著的……”

2000年,石河子被联合国命名为“人居环境改善良好范例城市”。当年10万起义官兵用自己的双手建起的这座军垦新城,如今已成为闻名海内外的“戈壁明珠”。但是,在石河子街心花园正南,陶峙岳当年和二十二兵团领导一起居住过的房子依然完整地保存着,人们习惯地称它为“陶峙岳公馆”。许多走进石河子的游客,都会不约而同地来到这个地方,寻找陶峙岳将军的足迹,寻找老一辈军垦人艰苦创业的动人故事……

猜你喜欢

石河子王震兵团
“要是”的作用
新形势下兵团精神的基本特征及其践行路径
“办”“为”和解
石河子市汉维双语公示语翻译及其特点的窥探
新疆石河子市自然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对策
小种子的“挺一挺”
浅析石河子公司首次使用聚羧酸生产混凝土质量控制及配合比优化
兵团今年引进内地高校毕业生2600余人
戈壁明珠石河子
60年,铸就不朽精神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