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图书馆书刊丢失损毁现象探析
2009-11-19肖乃菲
【摘 要】 书刊的丢失、损毁一直是高校图书馆极为关注的问题。图书失窃、损毁的原因较多。若要有效遏制此种不良行为,必须从法制的层面加强对读者的宣传教育;采取多种形式引导读者爱护书籍资料;应强化管理,提高服务水平,并研究运用高技术手段进行辅助管理。
【关键词】 高校图书馆;书刊;丢失;损毁;对策
高校图书馆主要是为高校提供教学和科研服务的公共机构,其读者对象主要是高校教职工和大学生,是一个相对高素质的群体,应该说,比起一般的群众读者,高校图书馆读者会更自觉地维护图书馆书刊资料的完好不受损失。然而令人遗憾的是,长期以来,高校图书馆书刊丢失损毁事件频频发生,以至对正常的图书借阅和教学科研工作带来很大的影响。因此,如何减少图书资料的丢失损毁,一直是高校图书馆管理工作中一个令人关注的问题。笔者在高校图书馆流通部门工作多年,曾接触到不少书刊丢失损毁的事例。本文拟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对偷窃、损毁图书的种种现象进行揭露与分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几点对策。
一、偷窃、损毁图书的种种现象
自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很多高校馆的借阅方式改闭架为开架,使读者能够及时、全面、迅速地了解有关图书资料的情况,既方便了读者,又提高图书的有效利用率。但另一方面,由于有些读者的不良阅读习惯和不良心态,也造成了图书的丢失与损毁。归纳起来,大致有如下一些现象:
1、书刊丢失的种种形式
偷梁换柱:将书借出去后,抽换里面的内容。这是一种比较常用的手法。如一本封面为《中学语文创新教育》的书,里面被替换为大学英语教材;封面为《云南之旅》的书,里面被换为哲学教材。
顺手牵羊:将书的封皮和磁条撕下,藏在衣物中带走。这也是一种常见的偷窃手法。每个学期都发现有此类窃书事件,没发现的估计更多。值得一提的是,窃书者中不仅有学生,甚至还有教师。
接力偷窃:这是一种群体协作的偷窃方式。一般是看中需要的书后,其中一人佯装入库借阅,而趁工作人员不注意时将书抛出窗外,再由早已等候在外的人捡起带走。
谎称丢失:碰上出版年代较早、实用价值较高而市面上已无法买到的书刊,借出后则据为己有,再谎称丢失而申报理赔。
私藏书刊:遇上自己需要的图书,而借书证上借书已满,便偷偷将书藏在书架顶上或书架底下;有些同学是处于一种独占心理,怕其他同学借出相同的图书便将书藏起来。馆员在做卫生清理时,不时从书架顶上和书架底下找出图书,有时竟达二十余册。
冒名偷书:捡拾到他人借书证,冒充证件主人恶意借书,一借便不还,将书据为己有。
2、损毁图书的种种情况
撕毁页面:此类手段主要针对一些有参考价值的专业书刊和精美画册。一些书刊,尤其是一些专业论文期刊,其中几十页或整篇文章被撕走;有些画册则被开了无数个天窗,伤痕累累,以至于其他读者无法阅读。
勾画批注:在书刊中勾画要点,写旁批、注释等,给后来阅读者造成视觉污染并左右其阅读心理。高校馆尤为常见的是,有些学生为做作业或写论文,要抄袭某段或某篇期刊论文,便在相应的文章上作记号,提示其他同学注意不要再利用此材料以避免雷同。
练习答题:一些课程习题集和公务员考前辅导题集之类书籍常被读者当成了练习册。据估计,不下一半的此类图书被涂画过。
乱折书页:有的读者以折页来做阅读重点等记号,时间一长,书页便沿折痕断裂。
赃物污染:一些无意识的举动导致书页污损。如不小心把茶水、汤水等洒到了书本上;或是不慎将书掉在泥地上等,时间长了,图书就会发霉变黄并散发出异味。
二、高校图书馆图书丢失、损毁的原因分析
图书资料在借阅流通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自然的损毁,这是难免的。但问题是,当前图书馆资料的损毁,许多并不属于自然损毁,而是读者的恶意行为造成的。这有读者自身与图书馆管理两方面的原因。读者方面,主要在于一些读者自身素质,一些人不良的阅读心态对图书的丢失、损毁必定会产生很大影响。主要有:
贪图私利:某些图书可能具有版本价值,个别读者对之便起歹心;一些读者则纯粹是贪小便宜,因为当前复印技术已很普及,文章资料完全可以复印下来利用,但他们就是为省几个小钱而铤而走险,不惜损毁图书,甚至进行偷窃。
独占材料:这类情况在学生中比较多见。一些学生写作业或毕业论文时,不希望别人用相同的材料,于是将相关资料涂画、撕取、隐藏甚至偷走。
缺失公德:此类读者多是没有主见、缺乏是非观念的人。他们发现借来的图书上有勾画、批注、撕毁等现象,便以为图书馆的图书是可以随便在上面写写画画的,从而效仿他人的不良阅读行为。
发泄报复:个别读者思想狭隘,报复心强。他们要么对图书馆的规章制度十分抵触,要么对图书馆某个工作人员十分反感,便以偷窃、损毁图书这种方式来实施报复,发泄心中的不满。
在图书馆管理工作方面,主要原因在于:
管理及服务落后:个别图书馆员责任心不强,监督管理意识淡薄,疏于巡库,检查图书不仔细,任由损毁图书反复借出还回,给那些不良阅读者提供了机会。有些馆员“以书为本”,对图书的损毁现象深恶痛绝,发现一点小小的、哪怕是不小心造成的污损,就大声呵斥读者甚至处以书价10%-20%的罚款,让读者对图书馆或馆员产生厌恶、惧怕甚至报复心理。
资源配置不合理:图书馆所采购的书刊品种和复本数量有限,不能同时满足很多读者的需求,同时图书馆相应的导读服务没跟上,不能及时向读者推荐相关的图书资料;有些图书馆没有及时掌握读者的信息需求,盲目采购图书,特别是近几年,某些高校馆为了评估达标,突击采购了不少图书,完全不顾读者的需求,一味追求数量。结果造成读者需要的图书找不到,有些图书的利用率几乎为零。让读者产生“借书难”的感觉,在以后的借书过程中看到所需的孤本书就产生了独占心理。
宣传教育不到位:大学教育偏重于专业知识及能力的教育,思想政治工作相对淡化,导致部分大学生道德观念与法制观念缺乏,利己心理强,自律能力差。
三、有效遏制图书恶意丢失和损毁的措施
维护图书馆书刊资料的完好不受损失,是广大图书馆工作人员与读者共同的义务与责任。对于那些恶意的偷窃、损毁书刊的现象,我们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制止。笔者认为,这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读者教育、管理服务以及技术运用等多方面进行。
1、从法制的层面加强对读者的宣传教育
对于图书的恶意丢失与损毁,人们一般只是从道德层面加以谴责,甚至有人奉行“窃书不算偷”的观念,对窃取损毁图书的性质认识不清。其实,从现代法治的角度来说,窃取损毁图书是一种违法行为。因为,图书馆书刊资料是公共资源,属于公共财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106条第2款规定:“公民、法人由于过错侵害国家的、集体的财产,应当承担民事责任”。读者窃取图书馆书刊资料,就是窃取公共财产;损坏图书资料就是损坏公共财产,从法理上说,是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的。因此,应当从法制的高度来看待图书馆书刊资料的丢失损坏问题,加强对读者的法制教育。对一些性质严重的恶意丢失与损毁图书行为,应适用相关的法律来处理。
2、采取多种形式引导读者爱护书籍资料
图书馆资料属于公共资源,维护公共资源的正常利用,是每一个读者都应有的责任和义务,也是每一个读者都应该具备的基本公德。因此,对读者进行公德教育,是社会和学校不可忽视的长期任务。学校及图书馆可以通过举办各种讲座、报告会、座谈会以及有奖征文等活动,强化师生的公德意识。同时,可以建立读者公德档案以奖励或制约,如对讲诚信的读者可颁发荣誉证书并增加借阅册数,延长借阅期限;反之,则减少其图书借阅册数,缩短借阅时间。值得提倡的是,图书馆可以收集各种类型的破损书籍,定期展览,以提醒读者爱惜书籍,引导文明阅读。如某高校图书馆举办了一次损毁图书展览,许多同学在留言簿上写下了自己的观后感,表达了他们珍惜公共资源,反对损毁图书馆的恶劣行为,呼吁大家提高自身素质的强烈愿望。举办损毁图书展,用实例做反面教材,让读者和这些伤痕累累、污渍斑斑的图书零距离接触,给读者视觉带来强烈冲击的同时,也给他们的心灵强烈的震撼。这比空洞的教育和提醒效果要好的多。
3、强化管理,提高服务水平
图书馆不仅要做好读者教育,同时也要搞好自身建设,强化管理,提高服务水平与质量。首先要健全规章制度,使管理有章可循,如对读者损毁、遗失、偷窃藏书制定赔偿制度和处理办法,尤其对那些恶意损毁图书的读者要严肃处理。其次应增强工作人员责任意识,如经常巡视书库;借还书时,对图书必须进行细致严格的人工识别,发现污损情况立即处理。再次,应该努力营造图书馆友好和谐文明的氛围,进行人性化的管理,要尊重读者,爱护读者。在处理读者违规阅读的事件中,要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既要遵守图书馆相关的处罚制度,又要体现制度的灵活性。最后,应该优化馆藏资源配置。图书馆应组织人力,对各系各专业课程设置情况、读者的阅读倾向及其变化进行调查研究,为图书采购、图书复本数量提供参考依据,尽最大限度满足读者对图书资料的需求。
4、加强研发,运用高技术手段辅助管理
图书馆应研发或引进先进的适时检测技术,对借出和还回图书的属性状态进行智能化检测,精准的提供图书借出与归还时的状态,既能避免因人工识别有误造成的读者被无辜怀疑,工作人员也不再承受因操作失误带来的心理压力,同时还能有效的防范文献的损毁。目前,国内图书馆中西南大学荣昌校区图书馆已启用自主研发的LTB-100B文献智能缺损识别终端。此产品安装方便,操作简单,检测准确,防范文献缺损效果明显。据悉,该馆自从采用文献智能识别技术实行文献缺损检测以来,很少再出现新的文献缺损情况。西南大学图书馆的做法值得同行借鉴。
【参考文献】
[1] 吴瑛.剖析图书损毁现象.现代情报,2004.(3)117-118.
[2] 徐红玉.高校图书馆读者借阅制度的重新设计.图书馆建设,2005.(6)68-70.
[3] 张爱桃.任伟琳.统借统还模式下防止图书毁损的对策研究——以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图书馆为例.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8)85-86.
[4] 宋忠芳.图书馆藏书损失现象与对策.山东教育科研,2001.(6)17-19.
[5] 黄玲.图书开架流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图书馆论坛,2006.(4)214-216.
[6] 彭林.服务诚信与馆藏文献缺损防范.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8.(4)44-47.
【作者简介】
肖乃菲(1975-)女,湖南湘乡人,贵州师范大学图书馆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