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网络条件下产业集群核心企业网络资源研究
2009-11-19王小青
【摘 要】 企业跨地理区域的区位选择是企业空间布局的重要内容,这既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也是一个静态的结果,是在不同的方式下寻求最优化的资源来源、最低的成本即利润最大化。就目前产业集群所处的全球化环境而言,核心企业的生存空间亦是一个动静结合的成长空间,一方面,企业内部还是企业外部的网络都已经扩张到全球的层面。全球化的生产网络已经是客观存在,这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资源;另一方面,企业必须立足自身的能力,顺应趋势,找准自己的位置,建立与这种环境中的其他个体的联系以期扩展获取资源的渠道。
【关键词】 多层网络;核心企业;网络资源
我国的产业集群正处在“全球-地方”张力的作用下,以多种方式嵌入跨国公司外包所形成的全球生产网络中。近年来,我国集群企业跨区域活动变得异常活跃,尤其是在浙江、广东等经济发达地区,迁移企业的数量不断增加,而且企业群体迁移的现象日益显著。温州富商群体迁移上海,三千多家企业迁出浙江,深圳企业规模外迁等企业迁移现象频繁发生,也因此引起了众多经济地理学者、区域经济学者以及政策制定者的日益广泛关注。
此外,我国内生型产业集群在发展过程中都遇到了成本上升、产业转移、贸易和绿色壁垒等障碍,集群核心企业也面临着国际竞争力较弱、可持续性差、多处于价值链的低端、以及对集群其他企业带动性不强等问题。企业寻求新的生存空间显然是一种理性的选择,当区域环境承载力日趋饱和,企业必然对环境的变化做出新的战略决策,以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一、多层网络空间的形成
产业集群的核心企业通过多种方式和渠道实现空间扩张,迅速发展的核心企业伴随着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转化,加剧了对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的需求,很多企业选择扩张性的“机会型”迁移,在发达地区建立研发基地和企业总部等。随着集群核心企业以不同方式不同路径的扩张过程中,其生存环境也会逐步实现从本地、国内跨区域到国际化全球化的地理区位的变迁。集群核心企业如何在这种地理空间的变迁实现成功迁移,从而产生“晕轮”效应,带动集群中其他企业的发展。核心企业的空间扩张过程实质上也是企业不断结网的过程,因此基于核心企业迁移过程中地理区位的变迁,将其外部成长空间视作一个包括本地集群网络、国内跨区域网络和国际化网络在内的多层网络系统。
本地集群网络是指以核心企业为中心节点,依托地方市场,利用区域内要素发展起来的内生型地方产业集群。是由核心企业与地理空间接近的多个企业及其他组织在交易关系和人际关系以及政策关系的作用下,形成的有机系统。产业集群是一种网络组织形式,是一个社会经济生产系统,需要综合社会网络理论和企业网络理论对集群网络组织进行理解分析。
国内跨区域网络是指集群核心企业在空间扩张过程中与位于国内的本地集群外部的不同区域的企业以及其他组织之间发生直接或间接交易、合作等关系而形成的以核心企业为中心节点,以生产要素的流动与关联关系为主要内容的区域间协作跨区域网络。核心企业跨区域网络的建立打破了“行政分割”和“各自为战”的局面,整合集群的价值链,促进资源的自由流动和有效配置,实现优势资源的共享与合理的分工,非但不会削弱产业集聚的力量,反而有助于加强集群的本地根植性。
国际化网络是指核心企业在区域经济发展和全球化的趋势的大背景下,企业的业务范围逐渐从国内跨区域网络向国际市场转移,寻求国际化建立国际化的竞合关系,从而形成的国际化网络。国际化是企业成长战略中的一种,拥有国际关系网的企业具有“学习优势”并且比只有国内伙伴的企业更容易走向国际化。企业国际化应是企业有意识的跨国界经营活动过程,国际化网络是以网络性、合作性为主要特征的企业间活动的互补性和资源的依赖性而进行的协调组织。这种协调拓展了市场或产业的边界,获得超出自身范围之外的资源或者合作者的能力,能够更好地适应全球市场的不确定性的环境。
二、核心企业多层网络及其网络资源
网络是各种行为主体之间在交换资源、传递资源活动过程中建立的各种关系的总和。从网络视角看,企业处于一个与外部相关组织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网络组织环境中,企业在产业内的活动,企业建立、维持、发展的网络关系是一种不断积累的过程,这种网络关系有助于企业获得网络组织系统内的信息、资源、市场和技术,通过组织学习、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来获得优势,实现诸如价值活动链的外包、风险共担的组织功能等企业战略目标。
企业的经济本质是围绕关键性资源而生成的专用性投资的网络,网络组织可以被看作产生不可模仿、不能替代竞争优势的源泉,以及获得不可模仿资源和能力的途径。把这些称为“网络资源”,网络资源具有特质性和价值产生的过程依赖性,它允许网络组织成员对其进行使用和开发,而竞争对手却难以模仿或替代,企业的长期竞争优势来自企业所拥有和控制的难以模仿、难以交易的特殊资源和战略资产。
1、多层网络资源的分类
(1)多层网络的网络结构资源。网络结构表征了企业能与之合作的伙伴的数量和多样性。首先,网络中大量和多样的网络成员有助于企业发现、评估和学习各种处于网络不同位置的信息、创意和知识。其次,基于多层次的、密集的网络是有效的知识转移的基础,同时成员间密集的联结还有助于培育知识共享规范。此外,企业通过与伙伴的足够多的联结,可以更轻易地发现互补资源和进行相互合作,从而一步发挥协作效应和互补效应。结构嵌入的网络结构观点也认为网络成员按照联结点有差别地占有稀缺资源和结构性地分配这些资源。因此,网络结构是一种具有价值且稀缺的资源。
(2)网络关系资源。网络关系是另一种企业竞争的来源。企业间基于各种社会关系可以促进相互学习。特别是当这种关系趋于稳定和持久,使得企业间交互和学习趋于紧密和频繁,从而增强网络内的学习效应和溢出效应。而且,良好和持久的关系同样能形成企业间的共有规范,提高企业知识转移,和增强企业间的协作效应。动态匹配的多层次的网络协同关系可以拓展企业的动态持续的资源空间。因此,网络关系也是一种具有价值和稀缺的资源。
综上所述,对于核心企业的网络空间中网络资源可以分成结构资源、关系资源两类,各类资源在多层次复杂网络中的流动,使得处于网络中有利地位的企业网络成员可以凭借获得的优势资源构建更强的企业竞争优势。
2、多层网络的网络资源的特征
(1)多层网络资源的多元性。网络资源的多元性表现网络资源空间的多层次性和来源的多样性。对于由本地集群网络、国内跨区域网络以及国际化网络组成的多层次网络其资源空间相应的可以分为地区层次、国家层次和国际层次。而在多层次网络中基于网络成员的多样性,如各级政府机构、金融机构、行业协会、科研机构以及各个层次节点企业等正式的组织以及企业家关系等非正式关系都有可能构成资源的来源渠道。此外,就网络的复杂性来说,网络成员与各种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网络关系赋予网络资源更多的多样型或异质性。
(2)多层网络资源的动态匹配性。网络资源的关系特性决定技术创新集群的价值来自于网络成员的整体协同效应,同时有用各个网络成员关系资产专用性的因素,使得网络资源在某种程度上类似于公共品,网络成员对网络资源的占用与其在网络中的位置相关,而且并不拥有对网络资源的私有产权,一旦网络成员离开改变自己在网络中的特定位置,也就对网络资源的占用和收益也将随之改变,这就形成了网络资源动态匹配的特征。网络资源的这种特征,使得企业技术创新集群中的各个企业之间处于一种动态的博弈均衡之中,其中任何一方的策略改变都可能会引起整个集群网络关系地位和关系租金的改变,整个集群网络因其动态匹配而能够保持一种较为稳定的竞争优势。
(3)网络资源的难以模仿性。首先,网络资源的难以模仿性是因为组成网络的网络成员独特的成长历程有可能成为企业特有的持续竞争优势来源;其次,由于网络中可能存在的隐性知识的创造和传递,这些隐性知识是默会的,是网络知识内在化的结果,而在网络资源的形成过程中,无数的“小决策”也使得对特定网络资源的模仿难以实现。
因此,尽管集群中的企业跨区域发展稀释了其与集群内部企业间的联系,但是可以有更多新的资源与集群外部企业建立广泛的联系来获得新的技术、营销等相关生产知识,转移相对弱势的资源。核心企业主导的本地集群网络向国内跨区域网络以及国际化网络的的变迁,必然存在着不同的资源形态及其转换过程。核心企业首先通过集群内部资源整合与企业内生性实现其成长,即通过整合组织内部的资源增强核心能力而实现成长;当内部资源整合无法改变企业固有资源的瓶颈限制时,成长中的企业则需要整合外部资源。首先是通过地理邻近性来整合本地集聚的外部资源,通过不同节点资源互补来提高企业的资源数量和配置可选择性;进一步对国内的非本地集聚的异质的集群外部资源的整合,为企业成长提供更为有力的技术、人力、资金、顾客资源等支持以实现企业的跨越性高成长。由于国内自然资源有限性以及全球化分工,核心企业的成长过程也正是核心企业资源的动态调整和动态整合过程,特别是核心企业向外部寻求整合资源的过程,核心企业会针对自身的资源情况在不同的阶段,以不同的方式,采取多种形式的战略行为,这些行动对集群的形态、核心企业本身乃至整个行业(产业)都会产生影响。
最后,我们要考虑到资源在跨区域间的顺畅流动取决于资源流动中的“磨擦”效应,这就需要有关政府部门提供积极的公共政策支持,制定开放的区域政策,引导跨区域发展的集群企业与集群之间建立一种“反哺”机制,使企业既“走”得出去,又“引”得回来,共同推动产业集群的升级。
【参考文献】
[1] 陈伟鸿,王会龙.企业迁移的理论基础及其演变脉络[J].经济评论,2007,(3):155-158.
[2] 方刚.基于资源观的企业网络能力与创新绩效的关系[D].浙江大学博士论文,2008.
[3] 王庆喜.企业资源与竞争优势:基于浙江民营制造业企业的理论与经验研究[D].浙江大学博士论文,2004,40-45.
[4] 周瑜胜.基于价值链与价值网的企业国际化模式分析[J].广东财经学院学报,2005,(4):66-71.
[5] 郑健壮,潘虹.产业集群自主创新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改革与开放,2009(3):53-55.
【作者简介】
王小青,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