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叔平:亦商亦政揽风云
2009-11-18余玮吴志菲
余 玮 吴志菲
2009年9月14日下午5时许,著名社会活动家、全国政协原副主席、全国工商联原主席、工商巨子经叔平病逝。
在记者印象中,他虽然白发皓首,身材却硬朗而挺拔;气度轩昂,面容却慈祥谦和。接近他的人都能从他缓慢而严谨、略带江浙口音的谈话中,感受到老人的思维敏锐、意识超前。 在公众场合,经叔平脸上总是笑容灿烂,显得从容不迫,雍容优雅。最吸引人的是那双深邃而充满睿智的眼睛,他正是用这双眼睛探寻着中国经济改革的出路。
主政工商联为中国非公经济发展而奔走
经叔平的一生都和工商联紧密联系在一起。
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工商业联合会组织通则》后,各地相继组建工商联。此时出任上海市工商联副秘书长的经叔平分管税收募债。当时担任上海市工商联副主任委员的荣毅仁是他在上海圣约翰大学时的学长,比他高两届。两位学友因为共同的使命,工作中朝夕相处,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为了既杜绝偷税漏税现象,又使税收合情合理,经叔平建议在上海开展建账工作。后来全国工商联又将这项工作在全国推广,专门成立了建账委员会,还拟制了《私营企业会计制度》等规范。也是在那个时期,新生的中央人民政府为了平衡财政收支,发展经济,开始发行公债,主要发行对象是私营工商业。为了取得私营工商界的支持,经叔平做了许多动员工作。
商场上的精明睿智和政治上的远见卓识,使经叔平在上海工商联工作中出类拔萃,全国工商联首任主任委员陈叔通对他大为赏识。1956年9月,陈叔通请经叔平到北京工作,半开玩笑地说:“你来这儿在生活上可能要委屈你,我们最好的4间房让你住,当然比你在上海住的那幢小楼要小多了。”次年,经叔平舍弃上海的优越生活条件,赴京就职,开始为全国的工商业者服务。
1993年10月,恰逢工商联成立40周年,年届75岁的经叔平在全国工商联“七大”上当选为执委会主席,他是继陈叔通、胡子昂、荣毅仁之后的第4位主席。1997年经叔平再度当选为全国工商联主席。
随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摸索,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三资企业迅速崛起,在国家经济生活中发挥着不容忽略的作用。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希望中国工商联在继续做好统战工作的同时,肩负起非公有制经济协调发展的工作,被准全国工商联明确为中国的民间商会。这是全国工商联历史上的一次重大转变。面对众多全新的课题,经叔平尽心竭力,不负众望。
经叔平时刻关注着中国非公经济的命运,并为它的发展繁荣而鼓与呼。经叔平在许多公开场合,他都畅谈发展民营经济对中国经济的重要作用,为民营企业的健康发展、为民间资金融入整个国民经济循环而不停地奔走呼吁。
如今,民营经济蓬勃发展,成为中国经济增长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经叔平的努力获得了丰厚的回报。对于非公经济的不足,他曾客观指出,从我国非公经济及私营企业自身的发展来看,目前仍存在着整体规模较分散、产业结构趋同、总体技术水和经营素质偏低等问题,许多企业尚未形成自己独特的优势与核心竞争力,但这些都是发展中存在的阶段性问题。 “不能说民营企业现在已头顶艳阳天了,但是国家在不断发展进步,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更要与时俱进,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他深信,中国加入WTO以后,私营企业也面临着与国有企业、外资企业更为广泛的竞争与合作。中国非公经济已经正视正在改进自身的不足,努力调整自己、提高自己,去勇敢地面对未来的挑战。
不持股份的董事长 金融改革的“破冰者”
经叔平众多的头衔中,有一个颇具“含金量”,这就是他曾连任多年的中国民生银行董事长。经叔平是民生银行的创始人。民生银行的诞生,有时代需求这个大背景,也是工商巨子经叔平的大手笔。上世纪90年代初期,改革开放使中国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壮大,民营经济正在从国民经济的必要补充上升为重要组成部分,但金融的大门对于民间资本还一直不能敞开,而在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融资贷款难的同时,地下钱庄、非法集资等活动却频繁出现。如何解决这急迫的问题呢?
1993年,在全国工商联“七大”上,新任主席经叔平庄严承诺:“我在任将做几件事情,最重要的一件就是办一家银行,专门为非公有制经济融资的银行。”随即,经叔平就给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中国人民银行行长的朱镕基写了一封信。信中提出由全国工商联牵头,成立一家以工商联内有实力企业家为主要股东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主要为民营企业融资服务。两天后,朱镕基批示“请人民银行予以考虑”。
1994年国家批准设立中国民生银行。经过长达两年的周密筹备,中国民生银行于1996年1月12日作为第一家非国有控股的全国性股份制银行正式挂牌开业,78岁的经叔平被推选为董事长。按照港台媒体的报道,这回经叔平是真正“横跨政商两界”了。他更多地受到媒体关注,成为焦点人物。经叔平本人不持股,却能坐上中国首家民营银行的头把交椅,并享有投票权,这在中国股份制改革的进程中是绝无仅有的。
1997年,民生银行就与普华国际会计公司签订了委托审计协议,成为我国第一家聘请国际知名会计公司审计年报的银行。1999年,民生银行董事会通过了以利润为中心的激励办法,并试行员工收入与利润增长挂钩,将银行利益、股东利益和员工利益结合在一起,提高了员工的积极性。机制和业务创新的机制方面有很大的起色,但是发展速度较慢、不良贷款率逐步攀高等问题也开始显现。经叔平认为,要降低不良贷款率,首先要把客户弄清楚。在稳固好客户的同时,要把另一些客户培养成好客户。
经叔平强调,对于千疮百孔的、没救的企业就应“见死不救”,“因为一点希望都没有了,再扔钱也是白扔,还是让它死掉为好,不能让其拉着银行一起死”。他说,银行自有资金只有5%左右,95%的资金为存户的钱。控制风险,必须提高贷款门槛。“因为金融危机会带来经济危机,经济危机会带来政治危机和社会危机,印尼、阿根廷、菲律宾发生过的事就是典型的例子。”
谈及民生银行的发展目标,经叔平曾提出 “全赢战略”。即:每个发起人和股东获得应有的回报,是赢家;贷款户得到了贷款和优良服务,也是赢家;全体员工在企业的前进中获得了自身的发展,是赢家;存款户得到了优良的服务和利息回报,也是赢家;最后,政府获得了税收和企业发展所带来的经济增长,还是赢家。
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股份制改造、汇金公司的成立,以及交通银行等一些商业银行积极引入战略投资者,这一系列举措都是沿着产权制度改革、实现股权多元化、重组上市、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金融企业这一思路推行的。经叔平前瞻性地预见了这场变革,并且是这场变革的先行者和探路人。
中国的金融改革正在进入一个攻坚阶段,那些过去在高速发展背后所隐藏的问题和缺陷将暴露出来,这时更需要大勇气、大智慧去创新、去突破,中国的金融界需要像经叔平这样勇于尝试的“破冰者”。
改走商道不改的是爱国心
经叔平是新中国创造多个“第一”的实干家,他组织出版过中国第一本中国投资指南、组建中国第一家律师事务所、中国第一家会计师事务所、第一家咨询公司,牵头创建了全国第一个“上海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议”,还有中国第一家民营银行——中国民生银行。曾经有媒体采访经叔平时问:“所有这些‘第一的故事您觉得是时势造英雄,还是英雄造时势,还是每一个关键历史时刻您都适当出现在那个地方?”经叔平这样回答:“都是时势造英雄,现在我们国家采取的方针政策给予每个人很多的机会,就看你是否能抓住这个机会。”
与国家和民族同呼吸、共命运,是经叔平一路走来的真实写照。经叔平出身于上海一个民族资本家家庭。他的祖父12岁到上海当木匠学徒,后来自己开了一个木器作坊,后来又承包土木工程,逐渐成了上海的建筑商。经叔平的父亲是一位藏书万卷的资本家,他喜爱研究孔孟之道等儒家文化,对英语也十分精通。经叔平从小便受到良好的启蒙教育,年幼时曾在父亲的怀抱中听他朗诵莎士比亚名著。
“人生的变化真是难以预料啊!”经叔平生前曾感慨地说:“当时,私营企业要发展困难重重,民族资本与洋资本的矛盾、同业竞争的矛盾、劳资矛盾等等,每前进一步都很艰难。”经叔平曾代表民族企业针对外国公司的不平等竞争向当时的国民政府请愿,组织同业企业团结协作,与洋公司斗争。解放后,经叔平历任上海卷烟工业同业工会主委、民建上海市委秘书长、上海市工商联副秘书长和上海市政协副秘书长。
1955年,华明烟厂和华成烟厂实行合营。一次,一位境外记者问经叔平:“你的企业被政府没收了吗?”经叔平回答:“那不是没收,是公私合营。”“对此你有什么想法?”经叔平立刻警觉到这位记者穷追不舍的用意——“你知道一个受欺侮的国家的老百姓的滋味吗?国家不能强大,个人要钱有什么用?我们的国家一直受人家的气,我们一直都盼望我们的国家能强大起来,作一个强大国家的公民很荣耀。”经叔平的回答让这位境外记者哑口无言,在以后的采访中他总是毕恭毕敬。
确实,回过头来追寻经叔平所走过的足迹,可以看到作为一位从旧社会走来的民族工商业者,经叔平一刻都没有迷失自己,他始终渴望有那么一天国家强大、民族昌盛,中华民族再也不受异族欺侮。为了这个梦想,他愿将自己的一颗赤子之心捧出来。上海解放前夕,工商界人心浮动,许多人举家迁往香港。经叔平大学期间曾参加过一个叫“基督教学生团契”组织的活动,这其实是共产党的一个外围组织。一天,组织里一位朋友看望经叔平,知道他没有迁港的打算后,介绍他认识了几位中共地下党员,这使经叔平对共产党的有关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公私兼顾、劳资两利的政策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更加坚定了他留在上海、建设新中国的决心。
“我对党是很感激的”,这是经叔平生前常说的一句话。他强调个人是渺小的,为国家所作的贡献有限的。他说,在老工商业者中有一句话叫“听、跟、走”,听党的话,跟党走,走社会主义道路,现在的非公经济人士还要牢记这句话。
卸下重担“老球迷戏痴” 晚年幸福
2006年1月22日,新春到来之前,温家宝总理看望了3位党外老同志,雷洁琼、孙起孟,还有一位就是经叔平。当时经叔平虽久病在床,但面色红润。温家宝给经叔平送上一个大果篮,关切地询问经叔平的身体和生活情况。温家宝一直紧握着经叔平的手,动情地说了一段话:“您为国家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一生跟着党走,参与了社会主义建设,参与了改革开放,并费尽心血。您为民生银行的建设和发展做了贡献,非常重视银行管理,积累了宝贵经验。”温家宝还特别提出一点:“你一直关心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国务院去年发布了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个政策是不会改变的。刚刚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上,不少获奖者是民营企业。我们越来越清楚地看到,积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有利于繁荣城乡经济,有利于扩大社会就业,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经叔平频频点头,当温家宝祝他早日康复时,他还合起双手,向总理表达节日祝福。
从花甲之年重拾经济工作以来,经叔平又在政治舞台和经济舞台驰骋了20多年。高龄老人能保持这种工作状态,与家庭的幸福分不开。对于自己的家庭,经叔平感到非常满意。夫人王征萱总是对经叔平实施“重点保护”,为的是“让他多做些工作”。经叔平也非常支持夫人参加社会活动。解放初期,王征萱曾任上海市人民代表、上海工商业者家属学习委员会主任,并为华明烟厂夜校讲授两个班的数学课。退休前,王征萱是北京民建中央机关的干部,曾为北京市政协委员。在经叔平看来,夫人既乐观热情,又细致周到,是自己的贤内助。
“文革”期间,经叔平一家6口曾一度分散在6地:经叔平从湖北干校返回北京,王征萱们被留在干校,儿女们分别在内蒙古、黑龙江、玉门油田和云南西林版纳。年轻时在上海做少奶奶的王征萱在干校却当起了“猪倌”,她还让在上海的姐姐给她寄来了许多有关养猪的书籍,掌握了预防猪疫、接生喂养以至配种等方面的技术,成了“养猪专家”。后来,那些大猪小猪们都只听王征萱一个人的召唤。干校的同事们都戏称她“猪婆婆”、“猪奶奶”。
在经叔平的卧室里挂着一张他与夫人王征萱的结婚照,没有当年上海滩流行的婚纱礼服,却别有一番淡雅动人的韵味。然而,这桩美满姻缘在现在婚姻法中却是不被允许的,因为他俩的祖母是亲姐妹。经叔平和王征萱从小就认识,是真正的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所幸的是,他们的4个子女都聪颖有为,第三代也是如此,这种幸运也许是个特例吧。
从全国工商联主席和全国政协副主席的岗位上退下来后。经叔平的生活内容主要是看书,他比较爱看英文原版小说和世界名人传记。其次是看体育节目,特别是足球、网球、篮球、排球,常常夜里爬起来看球赛的电视直播。
世界杯足球赛对于足球“球迷”来说是个节日,对经叔平同样有吸引力,用他的话说:“饭可以不吃,觉可以不睡,实况转播不能不看的。”有时因为忙实在看不了球赛,他就让家人替他录下来以后有时间再看。经叔平可以说是个“老球迷”了,看足球比赛是他自少年时代即始的爱好,“学生时代就爱看足球,那时看足球是爱国主义”。经叔平忆起那时的上海租界,“中国足球队较少,而外国侨民、外国团体都有足球队,租界的一些外国驻上海驻军也有足球队”。从爱国主义出发,经叔平等学生看足球赛时都希望中国队把外国队打败。
“球迷”经叔平还是个“戏痴”。他不仅喜欢听名派名戏,有时自己还上台唱上一段,过一把戏瘾。由于痴迷于京戏,经叔平年轻时还因“看戏”而发生了几个小故事。
1933年,京剧名家马连良到上海演出,其时经叔平正就读于圣约翰大学附属高中。由于学校管理严格,经叔平没能赶上演出时间,他就和一帮小戏迷集体给戏院写了一封信,请求马连良周六下午给他们加演一场。几天之后,他们的信竟然刊登在了上海《新闻报》,马连良真的给这些学生们加演了一场。
就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到来之际,这位中国现代民族工商业者的优秀代表、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全国工商联的杰出领导人却因病离去。在国庆大典上再也看不到他观礼的身影了,但他的思想与人格魅力将永世长存。 (图余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