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约束
2009-11-17李彬唐丽南
李 彬 唐丽南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GDP总量已跃居世界前列。在分享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成果时,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我国经济发展既遇到了计划经济旧体制的约束,也遇到了资源能源短缺的约束和结构性失衡的约束。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市场化进程中的体制约束
1.过多的行政审批是体制约束的集中表现。建国之后历经了30多年的计划经济。计划经济是政府主导型经济。我国政府是大政府、强势政府、万能型政府,政府职能无所不包,无所不管,特别是由官员行政审批来配置资源,严重背离了市场化法则,导致效率低下,损失浪费严重,形成了大量的重复建设项目。由于政府机构太大,部门太多,职能太宽,对经济干预太深,行政审批色彩太重,导致了经济发展的自由度不高,市场化率低。因此,我们必须在市场化进程中重塑政府职能,建立小政府、大社会、大企业的格局。政府应该从微观经济中撤出来,致力于宏观调控、制定法则、优化经济发展环境,致力于为社会提供公共安全、公共产品、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致力于建设精干型、高效型、廉洁型、服务型的政府。只有政府退出微观经济,减少对经济的深度干预,才能让市场这只手在更大范围更好地发挥作用,才能真正实现政府与市场之间的主副换位,建立新的体制,营造更好的经济发展环境,提高中国的市场化程度。
2.产权制度改革久突不破是整个经济改革的最后障碍。国企改革自1984年起步,到现在已历经了20多年的时间。期经历了两权分离、放权让利,利改税、拨改贷,两轮经营大承包和构建现代企业制度等四步改革。通过其历史轨迹可以看出改革是由浅入深的过程,现在进入深水区遇到的核心问题是国有企业的产权问题。现在,国企难以搞活,就是因为体制性障碍,特别是政府不放松对国企的管制,即使对股份制改革后的新企业仍然由上级主管部门任命干部,使得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法人治理结构,不是选举制、招聘制,却沿袭垂直任命制,这样就导致法人治理结构是假的,造成了新股份制企业的大面积假改制。现在,国企名义上改制面已达到80%~90%,但是搞活面不足40%,两者不匹配,反映出大面积假改制的严重后遗症。
3.我国的配套改革相对滞后。各项改革缺乏互动效应,也障碍了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一是我国的金融体制改革严重滞后,国有商业银行大面积呆死账,产权不清,机制不活,监管不严,导致当前大量携款外逃和挪用公款参与赌博等重大案件;二是我国的财政体制离市场甚远,还是计划经济体制留下的吃饭型、建设型财政的旧机制,而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公共财政建设仍然在探索和徘徊之中,实际上没有大的突破;三是我国的税收体制改革也滞后于市场经济的发展,目前的主税基仍然以国企为主,一方面加大了国企负担,另一方面造成了税基萎缩。今后,要把主税基以国企为主转到,以大量民营企业为主上来;税种仍然是沿袭发展中国家以增值税为核心的流转税种为主,今后,应该适应市场化的要求,转移到以所得税,特别是个人所得税为主上来,发挥税收和财政政策在国民收入二次分配调节中的作用,遏制两极分化,构建和谐社会;四是我国的社会保障机制改革也严重滞后,保障面小,宽度不够,深度不足,密度也不强。由于缺乏社保机制为企业兜底,为社会构筑安全网,使得国企改革成本太大,市场经济发展举步维艰。五是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也相对滞后。近年来,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推进不快,进展不大,严重制约了经济体制的深层改革。
回顾我国改革的多年实践,我们清醒地看到:市场化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改到深处是产权,改到难处是体制,必须抓住这些关节点的问题,寻求新的突破,打好最后的攻坚战。
二、工业化进程中的资源约束
我国是资源大国,但由于人口众多,按13亿人口的人均资源占有量是世界上的贫国。特别是由于我国经济增长方式没有得到根本性转变,近些年来经济快发展高增长是以高投入、高消耗和高污染为代价的,这样越发凸显了我国资源短缺问题。不难看出,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还是粗放型的,是靠生产要素总量的扩张,靠对资源能源的高度依赖和消耗而换来的高增长。我国每创造1美元GDP,其能源消耗是美国的4.3倍、德国的7.7倍、日本的11.5倍。而我国的人均资源并不富足,远远低于世界平均值,我国的可耕地面积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5,水资源是1/4,森林是1/7,石油、天然气、煤炭等重要矿产资源人均储量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 11%、15%和42%。用这么高的能源消耗支撑GDP增长,有喜也有忧,若按照现在的经济增长方式,经济总量不断增加,能源资源的消耗也随之增加,从长远看,社会总供给的缺口将成为未来经济增长的瓶颈和硬约束。到2020年要实现GDP翻两番的目标,能源和资源供给保障存在很大困难。我们必须认识到,将来中国最大的危机是能源危机,中国最大的进口是资源和能源的进口,如果现在不能未雨绸缪,增强忧患意识,将会带来经济发展的严重危机。其出路对策是:
1.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大力提倡发展循环经济。针对资源短缺的现状,唯一的选择就是要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尽快由过去的粗放型、外延式转为集约型和节约型,把对资源和能源的节约利用和循环使用变成全社会的主流意识。这样才能解决我国在工业化进程中遇到的资源约束和能源短缺问题,提高资源利用率和能源深度的利用,走出一条低污染、低能耗的集约型和可持续增长的新路子,我国经济发展才能真正有希望有前途。
2.打科技牌,加大资源的开采和利用深度。要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增长与资源短缺之间的矛盾,必须从国情出发,加大科技研发,采用新技术加大资源开采和利用深度,相对增加能源的供给量,缓解资源上的供求矛盾。
3.调整外贸出口结构,推动产业替代升级。日本是世界上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二战之后,经过多年的发展,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他们的经验对于资源和能源相对短缺的中国,特别具有现实借鉴意义。我国在今后进口大量资源和能源的同时,国内要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由过去生产大量的低端制造业产品为主转向科技含量大的高端产品,提升出口产品的附加值,推动外贸出口转型,由单一数量型转为质量效益型,由初加工的低端产品转向高科技含量的高端产品,实现我国资源能源进口与高科技产品出口的有机结合和相对统一,中国才有可能真正登上经济强国的平台。
在当前的形势下,我国要分别切准每一个有针对性的问题,抓住症结点予以突破,这样才能认真解决市场化中的体制约束、工业化中的资源约束,带动中国经济进入良性循环和持续发展的轨道。□(编辑/永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