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息网络”对高校教师职业压力的影响
2009-11-17杨亮吴为进
杨 亮 吴为进
【摘 要】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高校教师工作压力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如何应对这些压力对整个教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科研和教学两个方面分析了高校教师工作压力的来源,同时分别以三个层次揭示了“信息网络”对高校教师职业压力的影响因素,力求为探求新时期下高校教师管理模式、完善相关教育制度建设,做出有益的推动。
【关键词】信息网络 高校教师 职业压力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最新发布《第2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8年底,我国互联网普及率以22.6%的比例首次超过21.9%的全球平均水平。各种新的信息载体尤其是“网络环境”的普及,不仅带来了教育技术的变革,更对教育工作者工作生活环境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另外,在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的同时,社会各界对“教师”这一特殊职业群体的关注也越来越多。而同样令人担忧的是,根据另一项调查结果显示,高校知识分子人才的亚健康状态严重的程度要明显高于其他工作类型。国内一些研究表明,我国高校教师面临的主要工作压力源有:科研压力、教学压力两大方面。那么“信息网络”与高校教师职业压力之间是否存在着密切联系呢?我们不妨从以下两大方面进行分析。
一、科研方面
首先,信息的数字化积累方式不断被强化。早在计算机应用的初期人们就发现将各种信息以数字化码方式将图、文、声像信息存储在光电介质上,通过计算机或有类似功能的设备进行阅读使用,能够给科研创新带来巨大的便利。全球信息基础架构解决方案的领导者EMC公司近期宣布IDC在网络信息开创性调研项目中首次测定2006年数字信息量为1610亿GB。其中,数字资源是科研文献信息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世界各国各研究机构的科研人员在工作中会产生大量的科学数据。美国等发达国家自20世纪初就注重对科学数据的积累、有效管理与长期保存。而我们所接触到的所有科研进步,无不是建立在这些庞大的数据信息上。为促进科研信息的积累与共享,提高科学研究的效率,面对庞大的信息量,高校教师作为科研人员必须通过电子化、数字化模式掌握大量的信息。信息数字化在为科研工作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必然为科研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为了不断追随技术前沿,科研工作者必须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于网络中进行信息的捕捉、判断与筛选,势必加大了高校教师科研工作的负荷。
其次,信息的共享程度远远超过了人们的预期。网络平台具备信息量大、互动性强、多种媒体支持等优势,早已成为新世纪科研信息集成的重要载体。随着技术的进步,互联网提供信息的种类已经早已超越了文字格式,比如图片、声音信息、多媒体等等,尤其是一些公开的学术性资源(包括论文,软件,课件)等充斥着整个科研网络。科研中的信息网络共享包括了信息化环境中的各种资源,既可能有高性能计算机,还可能有大量的实验数据,在e-Science的环境中,分布在全球各地的科学家之间可以方便地开展协同工作,使得资源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效率。网络环境不仅作为工具加快知识的共享、传播,更使得建立跨学科、跨地域的科研团队成为可能。我国也从很早即开始对科研方面网络环境的建设,已陆续建成与Internet互联的若干全国范围的公用网络,例如,中国科技网(CSTNet)和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等全国性学术计算机互联网络。“信息网络”不仅仅是科研工作的技术性载体,更重要的是它引发了崭新的科研合作模式,给未来的科研工作带来了新的问题、新的思考。
第三,信息网络的安全与可靠性不容忽视。伴随着计算机和通讯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的开放性、互连性、共享性程度的提高,互联网的脆弱性也逐渐体现——黑客攻击、恶意代码、蠕虫病毒等时刻威胁着使用者。一些关键的科研信息如果在储存或传播过程中被非法复制、篡改或截取,将给个人或集体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如影响到国家安全层面后果将更加不堪设想。同样,过分依赖于网络,一旦网络系统某个节点出现问题,甚至整个网络可能在片刻中处于瘫痪和混乱,也会给科研工作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如何在科研工作中确保网络环境安全,保障信息的储存、传输、保护环节,规避这些网络环境固有的负面影响更是摆在高校科研工作者面前不可逾越的障碍。
二、教学方面
首先,从教育地位上来看,网络环境的开放性给教师个人的能力与经验带来了极大的挑战。网络环境并不仅仅是技术平台的变革,更是一种教育观念的巨大跃迁——把思想从课堂上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解放出来。信息的传播过程中教师不再是信息或知识的垄断者,也无法依靠对固有的权威性地位的依赖,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功能与角色逐渐被各类网络载体所频频替代。此时,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要求教师在面对学生时所扮演的角色不再是信息的占有者而是一名信息分析家——需要一方面不断地接纳崭新信息,另一方面引导并协助学生主动完成求知过程,如何引导学生捕捉、分析和吸收这些信息将成为未来教学工作的重要目标。作为一名任课教师,如果能够指导学生学会如何从庞大的网络信息中捕捉到有益的信息,如何在遵守网络契约的同时合法地保障个人权益甚至是虚拟身份不受侵犯,都是对现代社会背景下育人工作理解的深入挖掘与不断创新。
其次,从教育模式上来看,信息网络的平等性与交互性地提高了学习者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促进了“教”与“学”的双向互动。近年来美国信息技术教学工具在教学中应用的发展非常迅速,目前已有86.4%的美国高校在教学中使用计算机辅助软件进行教学,69.5%的美国高校使用E- mail 和BBS 进行课堂讨论、收取作业等教学活动。它不仅从技术上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让“教与学”之间的工具性载体变化有了飞跃式的变革,更重要地是信息网络推动了学生在学习中的质疑、合作、发现、探究过程,让带有显著的个体差异的深入交流成为可能,更适应于现代社会的人才培养目标。未来的教育不再是“单向的输出”过程,而是充满了响应、反馈与互动。因此,如何在网络环境下对教育对象施以影响,高校教师如何通过信息网络帮助学生获取知识、全面成长,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教育任务。
第三,从教育目的上来看,网络环境将是未来一种社会结构的自然呈现,如何令广大学生通过在学校期间的学习适应未来网络化的社会生存本身,将成为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正如尼葛洛庞帝所说:“互联网络用户构成的社区将成为日常生活的主流,其人口结构将越来越接近世界本身的人口结构……网络真正的价值越来越和信息无关,而和社区相关。信息高速公路不只代表了使用国会图书馆中每本藏书的捷径,而且正创造着一个崭新的、全球性的社会结构!”因此,如何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并且对个人发展空间进行恰当定位,已经成为融入高等教育各个层面中重要的教育工作,并且超越了学科界限。大学生们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必须面对诸如如何保护自己在网络社会中的隐私权、如何利用虚拟空间、如何检索信息资源等问题,而这些都和当前教育理念中关于“如何加强对人的全面培养”不可分割。高校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运用的不仅仅是网络知识,同时引发的是学生对网络道德准则、虚拟网络社会行为不同层面的思考和建构。这些面向未来网络社会生活的教育工作没有任何范本和经验可以依托,始终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而教育职责在客观要求上需要高校教师对此有深刻的领会,为高校的育人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总之,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网络环境”下高校教师面临的科研压力与教学压力十分巨大,如何应对这些高校教育工作中挑战,不仅关系到教师这个职业群体的成长,更关系到高校教师职业引导的长远发展。当然,随着我们对高校教师工作的不断深入理解与分析,必然为完善相关教育制度建设,探求新时期下高校教育管理模式做出有益的推动。
参考文献:
[1]奉艳云,曹玲芝.浅析高校教师亚健康状态及应对措施[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07,4(3):64-65.
[2]傅小锋,李俊,黎建辉.国际科学数据的发展与共享[J].中国基础科学,2007,(2):31-35
[3]王志军,解永红.因特网发展及其对科研工作的变革[J].华北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1,(2):57-58.
[4]网络信息开创性调研项目[EB/OL].
[5]林渊渊.互联网信息冗余现象[J].2004,5(24):58-60
[6]陈亚琴.网络技术对传统教育的影响[J].教育科学技术导刊,2006,(6):24-26.P
[7]陈焕东,康东,凌波.国内外教育信息化进程分析与比较[J].2008,21(1):104-108.
[8]谭建淋.网络时代高校教师角色的转换[J].2006,3(5):137-138.
[9]胡泳,范海燕.数字化生存[M].海南出版社,1997.213-214.
浙江大学2007-2009年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