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场县共建”的区域发展战略意义重大
2009-11-17李伟
李 伟
目前,黑龙江垦区具备了全国领先的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垦区引进世界先进农业机械,装备226个现代农机作业区,全面提升农机装备水平,拥有47架农用航化飞机,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550万千瓦,农业综合机械化率达95%。农业科技贡献率达67%以上,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个百分点。农业生产基本实现了全过程、全面积、全作物的标准化,农业职工均生产粮食35.4吨。黑龙江垦区目前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已由1997年的143.2亿斤增长到现在的284亿斤,占全国农垦的粮食产量的70%。占黑龙江省的粮食总产量的33%。已经成为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
黑龙江农垦农业机械化水平和作业效率的提高,使垦区的大马力农业机械在完成正常作业的同时,还蕴藏着极大跨区作业的潜力。为此,从2002年起,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垦区各局场主动与有关市县对接,积极开展农业机械跨区作业,到2005年末,跨区作业面积累计达到2064万亩,为农民节本增收近两亿元。经过黑龙江垦区各级农机部门和相关市县的通力合作,2006年垦区大马力农业机械跨区作业面积首次突破1 000万亩,达到1201万亩,比上年增加29.5%。
2007年全省场县共建已扩展到43个县、85个农场。2006年底,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又下发了《关于发挥垦区示范带动作用,促进全省新农村建设的意见》文件,进一步强调和加强场县共建和农机跨区作业。按照省委、省政府和总局领导的要求,农垦各级农机部门将此项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在春季和秋季先后两次同省农机局联合组织召开了对接会议,进一步加大了工作力度。截止到2007年11月18日,垦区共出动大型农业机械5 843台,其中拖拉机3 475台,联合收获机2 368台,完成农机跨区作业1 439万亩,超额完成了年初制定的工作目标。
跨区作业的效果十分明显。通过跨区作业,垦区还将土壤深松、保护性耕作等先进的耕作技术和栽培模式推广到了农村。跨区作业还推进了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使一大批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或发展畜牧业,或外出打工。一举多得。
场县合作共建是农垦和农村干部群众在农村经济改革和发展中长期实践的结果,是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举措,从根本上和长远来说,也是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逐步实现农业生产的机械化、社会化、专业化和标准化,完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务的必然要求。场县共建,带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垦区坚持农业开发“走出去”战略,在“两个千亿斤”工程中发挥骨干作用,意义重大。
(一)开展场县共建是农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农业现代化是提高农业生产力的主要途径。当前制约农业现代化因素还有很多,许多农村还没有实现规模经营,体制上家庭承包使农户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土地不能连片种植,对购进大机械积极性不高;加之以家庭为单位,经济实力弱,大机械更新换代慢,现有的大机械也多是改革开放以前或初期购置的,且数量少,年久失修,农机具不配套,加上小型拖拉机压地,耕作质量差,造成土壤板结,犁底层上移,土地产出率下降。而农场机械力量雄厚,存量大,农机化程度达90%以上,每个生产周期有30%左右的作业时间剩余。充分利用农场的机械化促进农村农业生产力的发展非常重要。
(二)开展场县共建是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的客观需要。县域经济是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的区域经济,县域涵盖“三农”,联结城乡,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主阵地;是县域经济是城乡融合协调发展的区域经济。县域经济要加快发展,必须通过合理配置来实现资源效益的最大化。这就要求打破行政割据,建立统一的市场体系,阻止区域内无序竞争,拆除政策和制度壁垒,促进优势间联营联合、资源重组,促进人流、物流、资金、技术等经济要素全方位有序流动。这样才能扩大经济融合和整体經济实力,增强抗避风险能力,保证经济的持续发展,这也是成熟的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之一。在产业化上,农垦米、面、油、乳等农产品加工业龙头群体规模大,牵动力强。并且在农业机械化、农业科技、农业产业化、农业社会化服务、农业、农村和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发展农村社会事业等七个方面开展合作共建。
(三)开展场县共建是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构建和谐社会的有力举措。过去,由于体制上的原因,政府和企业各有所属,各想各的事,各唱各的调,可以说是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相互之间设置了很多行政性壁垒,民间在土地、道路交通等方面的纠纷也时有发生,呈现出一些不和谐。现在,双方坐到一起,共商合作发展大计,场县关系不断趋于和谐,人民群众更是从中得到了很多实惠。教育方面,双方学校取消了户口限制和借读费,既方便了孩子就近入学,又减轻了农民和农工的负担。医疗卫生方面,他们相互确定职工医疗保险定点医院,统一挂牌,同等收费,实现了医疗资源、医疗待遇共享,极大地方便了双方群众就医。在小城镇建设上也做出了积极的探索
(四)开展场县共建是发展现代农业,提高人民收入的重要途径。科技兴农,增加农民收入,一直是“三农”工作的重要内容和目标。从现实看,各国营农场实行科学种田、集中统一管理的标准化耕作模式和农业机械化,综合生产能力强,劳动生产率高,使农业比较效益优势凸显出来,有力地促进和带动了地方农民科技兴农的积极性。如海江镇嫩光村与嫩北、尖山农场结对子,移植农场化管理模式,实行了“五统一分”(统一整地、供种、播种、技术、测土施肥,分户收割),实现了三增两降:达到了共赢。场县共建已经成为我省推进新农村建设,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突出特点和优势。目前,已在全省1/3的地域范围,500万人口地区实行了场县共建,跨区作业面积不断扩大,科技服务内容不断丰富,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共建共享,产业共建更加紧密,垦区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向农村渗透,加速了农民思想观念的转变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呈现出农垦带动地方、地方支持农垦、区域一体发展的良好态势。同时,场县共建的成功实践,也昭示着地方与所在区域内的林区、矿区和油区同样具有很大的合作共建潜力和发展空间。“场县共建”是建设黑龙江省农业现代化重要而有效的途径之一,是加快黑龙江省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强有力的推进器。□(编辑/永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