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江奏响财政发展和谐乐章
2009-11-17龙财旺
龙财旺
龙江县位于黑龙江省西部,全县幅员6 175平方公里,人口60万,是黑龙江省成立最早的县份。这个曾经一度辉煌的全省大县,在上世纪90年代末由于没有跟上转轨转制步伐,渐渐地落伍了,全县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十分艰难的困境。经济的不景气,财政发展更是雪上加霜。思路决定出路,认识到自己的落后以后,龙江县实施了一系列经济振兴工程,经济发展实现了由最低谷向恢复性发展的转变。财政部门在新班子的带领下,在上级财政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四式理财法”,着力做好生财、聚财、用财和理财这四篇文章,保持了财政稳定运行,并进入了龙江县财政改革力度最大、收入增幅最高、财政经济和各项事业发展最好的时期。
“生财”——财政持续增收之源
没有财源,财政收入就成为无源之水,财政持续增收机制将无法稳固。2006年,财政局新班子组建以后,新上任的尹秀祚局长转变财政发展方式,不再沉于管管钱,记记账,而是把财政发展放到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中来谋划,突出抓好财政经济,着力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在此基础上,确定了抓项目促发展的根本思路。龙江县围绕粮食加工、畜产品加工和建材工业三大主导产业明确了全县抓财源建设的根本思路,确定了“抓二产、带一产、促三产”和“全党抓企业、全民搞招商、突出抓项目、强力建环境”的具体发展思路。按照这一总体思路,进一步明确了财源建设的战略重点和主攻方向,即:在发展方向上,立足于资源优势,坚持大上项目,上大项目;在发展模式上,实行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坚持“抓大、扶强”;在发展手段上,深入开展招商引资和积极向上争取。在此基础上,通过实施大项目支撑策略、大技改提升策略、大配套集群策略,一批老企业重现生机,一批新项目不断开工建设。龙江县还把2008年定位为招商引资推进年、财源建设大项目落实年,已经决定并启动实施了玉米深加工、重型机械铸造、熟食制加工、生物质能发电等6个在建大项目,总投资达到41.9亿元,到2010年底可全部建成投产。届时,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税金可分别达到83.5亿元和6.3亿元,分别比2007年增加6.4倍和9.1倍。
“聚财”——财政应收尽收之剑
聚财关键是把分散的财政资金集中起来,着重解决“钱怎么来”的问题,力争做到聚财不漏财。尹秀祚局长上任之以办的第一件事就是研究如何聚财的问题。他探索了综合治税办法,通过多部门、多行业联动,建立起综合治税信息共享制度,打造综合治税平台,最大限度挖潜增收。财政部门主动与收入征管部门搞好衔接和协调,做到目标、任务、时限、要求“四落实”。同时,注重加强与税务部门通力合作,对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重点税种跟踪管理,建立财政收入监控、预测、预警机制,对税收下降的重点企业,逐一实行纳税评估,对税收征管的盲点、难点进行排查和攻坚,做到征收、管理、稽查三到位,切实杜绝跑、冒、滴、漏现象。同时,将资产收益、土地收益等所有非税收入全部缴入国库或财政专户,做大政府统筹财力。尤其是契税和耕地占用税,成为财政直管收入重点以后,龙江县财政局在齐齐哈尔市率先实行了房地产税收一体化管理,由原来委托房产部门代征改为财政直征,将小税种做成大文章,经验在全省推广。龙江县还建立了促进财政增收的约束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各方增收的积极性。2006年全县财政收入完成13 035万元,同比增长22.1%,增收2 361万元。2007年全县财政收入完成17 750万元,同比增收 4 715万元,与2004 年相比翻了一番;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2 101万元,首次突破亿元大关。2008年全县财政收入完成21 113万元,同比增长18.9%,首次突破两亿元大关;工商税收达到完成12 653万元,同比增长29.9%,首次突破亿元大关,收入增幅位于齐齐哈尔市前列。
“用财”——财政保障民生之本
财政部门肩负着资金调度的重要职能。如何用财,就是始终坚持了量入为出、有保有压的原则。尹秀祚局长针对龙江是靠转移支付吃饭这一最大的实现,认真研究“钱往哪里花”的问题,进一步发挥有限资金的使用效能。2008年,全县财政总支出完成85 141万元,同比增长15.3%,财政支出额度是历年来最大的一年。其中:工资性支出28 044万元,同比增加266万元,实现了县乡工资按月足额发放。建立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全年支出6 581万元,全县义务教育学生实现了“零”负担;全面落实粮食直补和对种粮农民的综合补贴政策,2008年兑付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和综合补贴资金22 652万元,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确保了国家粮食安全;兑现独生子女父母奖励资金292万元,支付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金246万元。加大了对弱势群体扶持力度,城市和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支出达3 487万元,基本达到应保尽保;全力推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已为241 255人次报销医药费2 191万元。投入“三农”的建设资金达8 485万元,加快了新农村建设步伐;通乡通村路网建设投入7 608万元,全县所有通乡公路实现了硬化,通村公路硬化率达到66%以上。加大了城市经营力度,本着集中开发的原则完成棚户区改造15万平方米,城乡社区公共设施支出1 738万元,城区绿化亮化净化共投入468万元。
“理财”——财政改革创新之道
改革创新是兴财之道。两年来,龙江县财政局不断加大财政改革创新力度,在创新体制机制,巩固扩大改革成果方面实现了较大突破,基本建立了管理科学、支出优化、程序规范的理财机制。部门预算编制改革促进财政预算管理创新。多年来,财政部门享有较大的资金管理权,为了使理财行为由人治变为法治,从2006年开始实行了真正意义上的部门预算,不但统筹预算内外资金,而且还减少了临时预算和追加,各单位预算收支在年初一次核定,采取“单位提报、财政审核、政府审定、人大批准”的方法,即按照“两上两下”的预算编制程序编审,进一步提高了预算编审的准确性、科学性、规范性和严肃性。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财政支出改革的重要里程碑。从2007年开始,我县把会计集中核算向国库集中支付转轨工作作为实施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突破口。现在已经实现了人员经费、公用经费、燃修费和按不同时限拨付的固定项目支出,实行“三个取消”,即:取消计划申请、取消业务股室审核、取消局长签批,直接进入支付程序,减少工作环节,为各预算单位提供方便快捷服务。2009年,通过“三取消”管理的地方财政资金将达到总额的77%。政府采购制度改革政府理财行为的一大创新。龙江县从2001年就实施了政府采购制度改革,几年来不断发展壮大,建立完善了采购范围、采购方式、采购程序和采购资金直接拨付执行等管理机制。现在,政府采购项目涉及办公自办化设备、取暖煤、救灾物品、重点工程、国家专项资金管理项目等62项。两年来,累计完成政府集中采购总额4 390万元,节约资金659万元,节支率13.05%。“两减一增两规范”成为乡村组织正常运转的有力保障。全部免征农业税改革以后,乡镇财政收入锐减,为了确保乡村组织正常运转,龙江县实施了“乡财乡用县监管”体制改革,确定了乡镇财政体制管理“两减一增两规范”的机制。“两减”是减少乡级税收征收费用支出,实现乡级税收征收成本零负担,减少乡级招商引资优惠支出,实行全县统一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实现乡级招商引资税收优惠支出零负担。“一增”是增加对乡级体制基数之外的财力奖励,对乡镇招商引资兴办企业或发展“总部”经济新增的净财力,在体制基数之外等额予以财力奖励。“两规范”是规范税收征收秩序和财务管理行为。2008年,龙江县乡镇人均财力达到23 000元,高于县级3 500元。公务用车改革告别了“公家”车。为了促进职务消费,龙江县取消了县直机关和乡镇的公务用车,拍卖公车72辆,每年发放补贴189万元,为每年公务用车支出的45%,节约资金231万元。强化财政财务监督检查的“组合拳”。为了使财政监督检查行为更具有针对性,龙江县财政局结合近几年来在审计和财政监督检查中出现的私设“小金库”、坐收坐支、专项资金使用等十个方面的违法违纪行为,确定了财政监督检查的重点。并通过增加编制,改设监督检查局等手段强化财政监督检查行为,使全县财政财务管理逐步规范化,龙江在财政监督检查方面的经验在全省范围内推广。为了规范财政内部理财行为,龙江县财政局建立了运行机制规范、行政执法规范、拨款程序规范、政府采购规范、会计办证规范、县乡会计集中核算规范,使财政置于公共监督之下,实现了公正理财,公开理财,民主理财。
在大力实施“四式理财法”的基础上,龙江县财政局大力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确保财政事业和谐发展。因此,我们把建设廉洁型班子作为建设发展型班子重要环节来抓,使全体财政干部做到既从事财政职业,又敬仰财政职业;既奉行财政职业,又奉献财政职业,确保财政干部一个不掉队,一个不下河,永葆财政班子的纯洁性。在实际工作中,我们集中开展了“四查”、“五不准”活动。“四查”,即:查是否有权钱交易的问题、是否有大吃大喝的问题、是否有违反机关“八不准”的问题、是否有工作圈内外不一样的问题。“五不准”,即:不准在行使行政审批权和分配使用财政资金过程中搞权钱交易,为个人和小集团谋取利益;不准利用职权违反规定干预和插手政府采购招标投标等市场经济活动;不准利用职务之便收受与其行政职权有关系的单位、个人的现金和有价证券;不准默许或授意配偶、子女及身边工作人员打着自己旗号以权谋私;不准公车私耗。通过开展“四查”、“五不准”活动,使财政队伍廉洁从政意识进一步增强,从而造就了一支有素质、有境界的财政干部队伍。
龙江县财政局所取得的优秀成绩是一班人心血与睿智的凝聚。两年来,龙江财政局先后被评为全省粮食补贴先进单位、全市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先进单位、全市文明城市建设优质服务先进单位、全市“四五”普法先进单位、全县目标管理先进单位、全县劳动模范先进集体、招商引资先进单位、“行风”评议最佳单位等数十项荣誉。□
(编辑/李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