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紧跟媒体者印象复杂 了解中国者看重机遇

2009-11-16

环球时报 2009-11-16
关键词:搜索

美国人眼中的不同中国

本报驻美国特派、特约记者 温宪 管克江 陆洲 隗静 余歌 陆乐 李兵

“当我们回顾这60年时,约有一半时间美中之间的关系并不好,从最为敌对时期到长期根本没有联系……但现在,美国在许多领域早已欣然接受中国。”提出中国应向世界做出“战略保证”的美国副国务卿詹姆斯·斯坦伯格的这句话,也许能够概括出美国人在看中国时心态的变化:从敌对、隔阂,到好奇、接触,再到逐渐接受。在中国,人们对超级大国美国的认识比较清晰,相比之下,美国各界对中国的看法却是千奇百怪,既复杂又模糊,有些夹杂着误会,有些十分夸张。这背后,有美国媒体、舆论、书籍等对民众的影响,也有高层流露出的“警惕”和更深层次的“价值观”差异。正如一位中国学者所说,美国人对中国的认识仍需要与时俱进。

中国是美国的盟友还是对手?

美国总统奥巴马访华前夕,《环球时报》记者在华盛顿联合火车站采访了十几位来自不同城市的美国人,结果发现:与中国人有过接触或了解些中国文化的美国人,与仅凭美国媒体及互联网了解中国的人有很大差别。迈阿密40岁出头的警察戴瑞尔曾有过一位华裔女友,他说,“我觉得中国人比较慷慨,很理解别人并且会关心人”,他还认为中国的电器产品很好使。北卡罗来纳州的牧师安德鲁因为有一位好朋友是美籍华人,所以对互联网上一些有关中国的负面报道很有看法,针对美国媒体有关制造业就业机会向中国流失的说法,他认为“这是全球化竞争的自然结果”,美国公司应提高自身的全球竞争力而不应只想着指责中国。来自弗吉尼亚州的女大学生詹妮弗喜欢看中国功夫片,爱去中餐馆,她还对美国没有及时播放她想要看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和焰火表演感到不满。但詹妮弗也说,她的一个好朋友看过日本题材的好莱坞大片《最后的武士》后赞不绝口,却始终分不清中国和日本是两个国家。调查中,明确表示“对中国没什么好感”的是底特律市一位名叫杰夫的消防员,他今年27岁,自称“偏向共和党”,认为“奥巴马正在把美国变成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杰夫说,对中国无好感的印象来自美国媒体对中国的负面报道。

记者这项随机调查的结果明显要比西方的民意调查乐观。在美国总统奥巴马首次访华前夕,全球著名咨询公司汤姆森路透公司和益普索公司联合发布了一份民调报告,他们10月29日至11月2日在1077名18岁以上美国成年人中进行了调查。民调显示美国人对中国“又爱又恨”,其中34%的受访者认为“中美关系是美国最重要的双边关系”,有56%的人选择中国是“对手”,33%的人选择两国是“盟友”,2%的人认为中国“既是盟友也是对手”,2%的人认为“两者都不是”,7%的人则不知道如何定位美中关系。

美国前驻尼泊尔大使张之香是美国第一位华裔和亚裔女大使,她认为,美国人对中国的印象是混合的。但总体而言,美国人对中国越来越持有一种比较正面的看法。当然会有人对中国感到担心,这是因为担心中国的崛起意味着美国的衰落,而中国经济的繁荣也意味着美国有了一个强大的竞争者。

中国是“被遗忘的国度”?

美国《新闻周刊》网站在奥巴马来华前刊登的一篇文章说,美国可以在有雄心、有长远规划、重视教育、照顾老人、爱储蓄和节俭这几个方面向中国学习。但提到美国媒体的对华报道,美国《纽约时报》在线主编伯纳德·格维兹曼认为,除了一些商业方面的内容,中国实际上在美国纸质媒体中是个“被遗忘的国度”,他举例说,《纽约时报》有4位派驻北京、两位派驻上海的记者,但他还是很少看到来自中国的新闻。

相对于中国的报纸每天都要刊登若干条与美国有关的新闻和报道,《纽约时报》关于中国的报道量只能说是每天平均一篇,且负面报道居多。记者专门选定了10月26日至11月1日这一周,对《华盛顿邮报》和《纽约时报》这两份在美国具有影响的大报进行了“跟踪”调查。其中,《华盛顿邮报》7天涉华报道有10篇,内容包括“中国开发风能热”、“中国允诺寻找美国人遗骸”、“在中国,医疗系统也很混乱”以及言论文章“在中国,有很多值得庆祝”等。《纽约时报》7天涉华报道有8篇,内容基本与《华盛顿邮报》相同,比较“独家”的是“佛罗里达州房主抱怨中国石膏板引起健康问题”。如果以“中国/华盛顿邮报”为关键词搜索《华盛顿邮报》的数据库,会发现该报过去一年涉华报道量为445篇,而前一年同期是983篇,这与北京奥运会前后涉华报道大幅增加有关。在报道内容上,两家报纸都增加了对中美间经济合作、中国经济发展、应对气候变化和两国军事交流的报道。在一些敏感问题上,两家报纸也不乏有炒作之嫌,例如,《华盛顿邮报》的“在国会,人们呼吁审视内部网络安全政策”一文中毫无根据地说,“在过去数年间,美军特种部队资料曾被来自中国的用户下载;美国空军F-35联合攻击机的资料也曾被来自中国的用户进入”。

在两家报纸有关中国国庆和阅兵的网络报道后,有不少美国网民留言谈对中国的看法。一名来自佛罗里达的网民发出这样的议论,“作为世界上第二大强国,中国在短短60年间正在自信地崛起——正如美国在19世纪时一样。他们将任何困难都看成是可能的机遇。然而世界上最强的美国,在建国200年后却失去自信”。此外,也有部分美国网民对中国维护本国利益的一些做法进行指责。

有关中国的书在美热销

美国图书市场也给美国民众提供了很多了解中国的视角。在美国学术界,讨论中国的国家实力和预测中国未来是个热门话题,相关的书籍也不少。其中颇为畅销的是2007年出版的《中国震撼世界》,至今仍在美国最大图书销售网站“亚马逊”上高居国际关系类图书销量排行第五位。更令人惊讶的是,奥巴马访华前,两本几乎是同时在2009年10月出版的有关中国的图书迅速占据“亚马逊”销量排行的第二位和第七位,分别为《中美如何整合成一个经济体以及为什么世界繁荣取决于这个经济体》和《中国崛起:机会和挑战》。

已故美国华裔女作家张纯如写的有关钱学森的书《蚕丝》出版于1996年,但随着钱学森的去世,这本书再次成为热销书,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美国人对中国的关注程度。在全美国最大连锁书店“Barnes and Noble”的国际旅游类图书专区中,有关中国旅游的图书种类和数量已经远远超过原来和美国人员交流最密切的另一个亚洲国家——日本。真正引起记者兴趣的是,现在越来越多的美国出版商在推出介绍中国经济和如何在中国经商的书刊。哈佛大学商学院出版社5年前出的刊物《在中国经商》,全部文章都由美国商界的“中国通”撰写,至今被美国商界精英人士当成“必读教材”。直到今年11月初, 它在“亚马逊” 网站上依然高居进出口贸易类图书销量排行榜第七位,这在迅速推陈出新的美国图书市场实在是不多见。此外,同类书还有《在中国做生意:如何从这个全球增长最快的市场获利?》、《十亿顾客:从中国经商第一线学到的经验教训》、《美国人中国经商指南》、《中国世纪》等。《中国世纪》的一位美国读者评论说:“如果你希望自己被这股中国浪潮所推动而不是被淹没,那么我强烈推荐这本书!”这些图书涉及的内容很广,大到如何寻找合作伙伴,谈判敲定合同,选择工厂厂址;小到餐桌礼仪和中国旅行常识。但这些“实用手册”中也夹杂着不少复杂内容,如称中国如何无视知识产权,很多地方有假冒伪劣商品,教美国人如何行贿中国官员,并称美国公司的中国员工在采购过程中普遍存在贪污等等。

“价值观”影响美国民众认识中国

“整天研究美中关系的美国人和普通美国人对中国的看法差距会很大。”一位旅居美国多年的中国学者做了这样的总结。他认为,多数美国普通人,特别是那些不住在大城市的人,对国际事务并不热心,因此对中国的认识也很模糊。当然,基本上和军方有关的人都会提起“中国崛起的意图是什么”之类的问题,受此影响,一些美国网民也时常冒出应对中国施压、防范中国黑客等言论。

美国普通民众到底怎么看中国,在美国工作的华侨华人最有感触。曾在联合国基金会工作的陆女士说,她身边的美国同事常感叹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但她感觉他们对中国的印象更大程度上取决于自身的价值观。比如,有一位美国同事热爱中国文化,还从中国领养了两个女孩,周末送她们去中文学校,希望她们不要忘了自己的文化,但她对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颇有微词。《环球时报》记者到得克萨斯州出差时,曾在加油站碰到一位美国农场主,他的问题听上去更奇怪:“中国能用上自来水吗?家里有厨房和厕所吗?你们的领导人是不是姓毛?”原来这位美国农场主平时不看报、不上网,了解国际大事就是看当地的电视台,而当地电视台很少播报外国新闻。在听完记者讲述中国现在什么样后,这位农场主很热情地送了记者一大袋苹果,也许是对自己的孤陋寡闻表示歉意。

在华盛顿电视台工作的李先生告诉记者,在美国洛克维尔市贝尔小学的“社会研究”课上,老师会问学生:“就民族特征而言,哪个民族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非华裔的学生通常会说:“中国人的吃苦精神给我们的印象最深。而且,中国人的数学都很好。”而来美国考察或者旅行的中国人因为出手阔绰,给当地人留下了“中国人腰包里有钱”的印象。

在美国留学的小余讲了个有趣的故事。小余的一个美国同学希望她能带一只真的熊猫回来,给他当“礼物”。原来这个美国同学看到中国将大熊猫送给某国作为礼物的报道后,误以为“中国盛产熊猫”。这两年她听到了很多有趣的对中国的说法,有的是误会,有的很夸张,但看得出,美国年轻人对中国的一切都很好奇。但她觉得,真想让中美两国民众相互了解,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有时思考问题出发点的差异会给加强沟通的良好意愿带来障碍。小余举例说,北京奥运会闭幕后,她所在的艺术系专门搞过对中国留学生的采访和调研,问题是“奥运会如何改变了中国”,但中国留学生关心的是“奥运会如何让世界改变了对中国的认识”,因为偌大一个中国不可能因为奥运会而一下改变,改变是一个长期并由来已久的事实。本是很好的话题,双方也抱着沟通的目的坐到一起,但由于思考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关注点也就不一样。▲

猜你喜欢

搜索
计算机技术在文检工作中的应用
入室盗窃案外围现场勘查的几点启示 
基于西洋跳棋的博弈程序研究
学科整合,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魂”
优惠信息检索与分析
精心设计享受乐趣
网上"搜索"泄密,女自领报复情敌引来血光之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