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市中职省级示范专业和实训基地运作的现状及对策
2009-11-13吕红萍张国红
吕红萍 张国红
摘要:金华市中职学校省级示范专业和实训基地建设正进入稳步推进的关键时期,各个省级示范专业的硬件设施和专业课教师队伍已初具规模,生源相对充足,示范专业和实训基地的实训运作基本正常,设备利用率较高。但从调查情况看,还存在实训设备使用效益不高和区域辐射效应不明显的两个突出问题。其主要原因是,示范专业的硬件建设缺乏科学规划,专业内涵建设相对滞后,区域性优质资源共享机制尚未完善。为此。我们认为。各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应科学规划,建设科学完备的实训设施,健全专业实训运作体系。构建优质资源共享平台,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并寻求相关部门的政策支持,确保省级示范专业和实训基地健康快速地发展。
关键词:职业教育:示范专业;实训基地;效益;辐射
课题项目: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2009年度立项研究课题(浙教科规办[2009]3号)《中职专业课“主题导学”教学策略研究一以电子技术课程为例》,编号:SCl76,主持人:张国红。
作者简介:吕红萍(1972-),女,浙江东阳人,金华职业技术学院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专业课教学;张国红(1968-),男,浙江东阳人,金华市教育局教研室职教部主任,中学高级教师,中职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中职教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09)24-0037-05
示范专业和实训基地建设是为贯彻浙江省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意见》,进一步强化中职办学特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抓手。几年来,金华市在中职学校专业建设中,取得了较大成效,示范专业硬件设施明显改善,专业骨干教师素质得到提升。专业特色日益明显。但是,随着中职学校专业建设的有序推进,示范专业和实训基地的运作效益和辐射效应的研究却相对滞后。由此,开展了我市省级示范专业和实训基地运作效益的现状调查。并展开专题研究。以达到专业建设和运作效益最大化。
一、现状分析
(一)基本情况
1998年启动了浙江省中职学校示范专业建设。评审工作从2001年开始以来,每年举行一次,截止至目前,我省共评定省级示范专业262个(包括08年公示的51个示范专业)。省级实训基地96个,省级综合性公共实训基地15个。我市现共有省级示范专业23个。省级实训基地15个,省级综合性公共实训基地2个。从规模上,我市的省级示范专业和实训基地数量已超过省平均数,我市省级以上重点职校共17所,平均每所重点职校已拥有2个以上的省级示范专业或实训基地。
调查分析认为:省级示范专业和实训基地的设备投入可观,各示范专业和实训基地投入总值平均超过350万元;示范专业师资队伍结构相对合理,专业课师资配备平均数约为17人:示范专业的生源相对充足,各省级示范专业和实训基地所对应的学生平均数分别超过400人和900人。但是,我市省级示范专业和实训基地的区域分布还不够均衡,如义乌、东阳、永康等发达县市的省级示范专业数量相对充足,其它县市示范专业建设相对薄弱。各重点职校的示范专业分布也不太均衡,如金华市第一职校、永康市职业技术学校等的专业建设成效明显,而少数省级以上重点职校在示范专业建设中至今还没有零的突破。
(二)运作现状
从调查情况看,相对其它专业,各省级示范专业的实训设施规模较大、质量相对较好、更新相对较快、实训开出率相对较高。平均达到80%以上。但是,部分示范专业实训设备数量还不能满足学生正常实训要求,像数控等专业的设备数艇缺口明显偏大。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学生周平均实训课时不超过3课时,一年级学生的周平均实训课时达不到1课时。并且。多数学校实训场所开放时间限定过死,学生仅被允许在正常上课时间使用实训设备,同时。实训场所的布局普遍不够科学。实训设备现代化程度普遍不高,加上教师技能水平总体不高,实训设备的运作效益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三)辐射效能
从调查情况看,各省级示范专业建设都依托了地方经济。像永康的机电、东阳的建筑都明显刻有地方市场的烙印,这些示范专业和实训『基地的对外交流比较频繁,对外培训人数较多。承办的县级以上的教研、比赛活动相对较多,已形成了一定的辐射效应。但从总体看。全市的省级示范专业和实训基地对外交流与培训活动还没有形成“气氛”。近三年,我市省级示范专业和实训基地承办或组织县级以上活动的平均数不超过3次,承办或组织地市级以上的平均数不超过1次,近三年各示范专业累计对外培训人数平均数不超过2000人次。同时。各省级示范专业之间的交流存在随意性,还没形成定期交流、共同提高的良好氛围。
二、主要问题
(一)专业设备使用效度不高
尽管我市的示范专业和基地的利用率不低,但效度不高,主要表现在:一是实训室开放时间有限。多数学校仅对上课的学生开放,而没有在晚自习或课余时间开放实训室,体现不了职教特色;二是实训群体过于固定。多数职校的实训课一般安排在二年级以后。一年级学生的实训机会严重不足;三是专业设备的潜能挖掘不够充分。多数职校专业课教师的专业技能与行业接轨不够,对于学生行业技能的培养显得力不从心:四是技能训练内容过于单一。由于课程设置与教师素质的双重原因,一些专业技能的训练内容安排不够全面,设备运行分配呈现不合理:五是教学组织不够科学。大班上课还是当前中职学校的常态教学形态,对于多数专业而言,便暴露教师组织教学困难、实训工位不足等问题,教学效度不高。
(二)区域辐射效应不够明显
从目前看,我市的示范专业和基地具有一定的区域引领作用。围绕专业建设主题。学校之间的交流有所增强。但总体看,我市的示范专业和基地的示范性还不够,区域辐射效应不够明显,具体表现在:一是示范性专业的自身魅力不足。目前各职校的示范专业建设还主要侧重于硬件的改善,软件及内涵建设相对滞后。专业特色不够明显,示范性普遍不强:二是区域性的优势资源调配机制不够健全。区域性的教师培训、技能比赛和研讨活动与示范专业之间缺乏机制层面的对应关系,示范专业不能在区域调控中增强辐射与引领作用:三是示范专业和基地的责任和义务不够明确。职校之间存在隐性的办学竞争,这让职校不仅不会自觉无偿提供优质资源,还会在相互交流中存在利益保护和相互制造交流障碍。
三、原因剖析
(一)硬件建设缺乏科学规划
在省级示范专业专项资金的如期到位下,有些职校表现出“用钱”策略不足,往往在没有专家的科学指导下匆匆上马,学校对硬件建设缺乏科学规划。
1,设备配置缺乏专业指导
由于投标体制,学校对设备采购的自主权不足,内行教师对设备采购规划的参与度不高。教师、领导和供货方缺乏专业沟通,设备配置往往缺乏科
学与长效,有的设备与现有专业课程的实训要求不相一致;有的设备不能体现示范专业的核心技能;有的设备与行业接轨不足。实用性差,所有这些都影响了示范专业的使用效益。
2,实训场所布局不够合理
职校专业建设起步较迟,当前我市职校所使用的实训场所大多为传统教室改建而成,对于多数专业,使用面积普遍不足,且呈现功能单一,物理空间分离。形成教学、实验和实训按楼宇进行功能分配的大距离分散性建设格局,这种格局势必割裂“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整体性,最终导致知识的单元化、碎块化,同时。这种理论学习场所与实训场所的物理分离也影响教师组织学生实训的主动意图。
(二)专业内涵建设相对滞后
在政府资金政策的扶持下,示范专业的硬件条件几乎达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由此。带来专业软条件的相对滞后。特别是在师资素质、制度文化建设方面显现出与硬件条件的不同步。
1,专业教师技能水准普遍不高
当前专业教师来源单一,往往缺乏行业经历。专项技能和综合素质都不高,这一方面会让教师有意缩减学生的实训课时。另一方面。在组织实训教学时教师只能“就事论事”。没有拓展和延伸。甚至“放任自流”。缺乏科学指导和点拨,实训设备的使用效度大打折扣,学生的技能水平只能在低层次徘徊。
2,实训制度建设普遍缺乏
长期以来。职校专业硬件建设一度冷落。加上传统“重硬轻软”观念的影响,示范专业建设中的实训制度建设普遍缺乏,首先是常规实训制度没有建立,学校往往没有设置相对独立而自主的实训管理部门。对实训制度建设缺乏内行指导;教师的专业教学自主权过大,往往不能严格执行实训大纲要求,实训课时擅自缩减。其次是实训运作保障机制缺乏。实训室使用制度不够科学和清晰。实训管理混乱,设备无谓损失;实训室没有配备专职管理员,专业教师技能教学额外工作量过大,导致专业教师不愿组织技能教学。另外,由于部分专业实训运作成本过高。学校无力组织高投入的常态化教学。
(三)区域性优质资源共享机制不够完善
当前中职学校示范专业正处于“大兴土木”的业设期,由于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学校表现了强大的主体功能,这种功能发挥的惯性导致在优质资源的合理使用中削弱了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的宏观调控力。所以。区域性优质资源共享机制得不到及时跟进。在优质资源共享方面,学校之间及县市区之间的利益关系难以得到协调。
四、对策和措施
(一)长远规划。建设科学完备的实训设施
实训设施成为专业建设的焦点之一,要提高示范专业的运作效益,一方面应有足够数量的设备维持正常实训,另一方面,应重视科学合理的选择和布置。以求学生“技能效益”最大化。
1,配齐相当量实训工位
当前。中职学校实训条件有明显改善。但示范专业往往生源充足,部分专业生均实训工位明显不足,在实训中多人共用一个工位的现象比较普遍,造成单个学生的技能效益低下。为此,学校应科学规划,硬件投入向实训设施倾斜,使实训工位数达到一个教学班学生数的底线要求,确保学生实训时一人一机操作,在此基础上,让“实训总工位,学生总数”达到一个比较合理的水平。并且,合理规划示范专业的生源规模,使学校能维持动态调整“实训总工位,学生总数”的能力。
2,配置现代化实训设备
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教育,实训设施的配置应至少不落后。并力求现代化,实训设施采购的参照系是企业,而不是学校和供货方,原则上。中职学校示范专业应当配置当前企业的主流设备,甚至略超前于企业。为此。学校应遵循实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合理细化技能目标,清晰定位核心技能要素,有针对性地配备实训设备,同时,应加大学校选择与购置设备的自主权,支持学校与企业开展联合。谋求校企实训资源的灵活共享。
3,建设一体化学习场所
我市多数实训大楼还是一种以传统教室为主体的单功能定向的,采取将教学、实验、和实训进行功能分配的大距离分散性建设格局,这种在物理空间上分割职业教育的整体教学观,特别是将割裂“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整体性,最终导致知识的单元化、碎块化。单个设备的运作效益不能得到充分发挥。因此。实训场所应充分体现中职教育的特点。寻求一体化学习场所的建设,集知识传授、小组工作、组织讨论和技能操作于一体,将分散性楼宇的功能集中在近距离的空间实现,这种教学场所的一体化所具有的职业和学习集成的情境,使学习的过程和工作的过程一体化,其所达到的运作效益显然超越多个功能分离的单间教室的叠加效果。我市在实训大楼的建设中。大有文章可做,途径之一是在原先建筑基础上进行科学改进,途径之二是科学规划,重新建造。
(二)长效驱动,健全专业实训运作体系
硬件条件曾经是职教教学效益提升的瓶颈,随着硬件条件的逐步改善,已越来越显现出实训软条件的相对滞后,多数学校至今还没有建立系统的实训运作体系来充分保证已有设施条件的运作效益。因此。科学设计、长效驱动、健全专业实训运作体系已成为当务之急。
1,优化管理体系
健全的实训管理体系是提高实训运作效益的根本保证。我们应建立自主而专业的实训管理职能部门,学校应设置专门化的实训管理处室,如实训处、实习处等。要避免实训管理职能混杂于传统教务处权限之中,要以“职教思维”明确管理职能。要充分赋予职能部门专业建设与运作决策的相关权力。提升在职校中的角色地位:教育行政和教研机构也应科学配置管理团队。应建立一支结构合理、数量充足的专业化队伍,并在教育行政的管理调控下,上下合力,促成实训管理的顺畅与高效。
2,优化运行体系
要提升实训运作效益,应先让职业学校实训教学常态化,使实训场所像一台教学机器处于合理而有效的运转状态。各学校需要制定一套充分关注技能实训的实训教学管理制度,其主要内容应包括:①明确各课程实训教学与理论教学课时比例,并有确保教师按课时比例执行教学的监督机制;②明确各课程实训教学基本规范。如实训教学实施常规、实训教学准备常规、实训成果报告常规等;③明确各实训场所使用守则。包括安全规程、操作规程等。同时,通过制度协调,把实训制度与学校宏观政策达成一致,确保实训管理制度运作无障碍。
3,优化保障体系
相对理论教学,实训教学是高成本的,这主要体现在“物”和“人”的双重高投入,首先是教学设备和实训用料的高投入。学校难以(也不愿)承担这种没有即时效益回报的无谓投入。这就要求学校和行政要有承担职教应有责任的意识,开展教学改革、创新实践、实行消费性实训向生产性实训转变的尝试;其次是教师的人力高投入,教师在实训准备、实训调控和教学实施中往往需要付出比理论教学更多的精力,这就要求有相关的倾斜政策和激励机制促成教师开展实训教学的自觉性,让教师感受到实训教学的价值。同时,还应分担教师开展实训教学
的人力高投入,如配备专职实训管理员,使实训器材准备和设备维护的工作由专职人员负责:尝试“多师一课”制,针对专业特点,改“大班上课”为“分组指导”,提高教学效益。
4,优化评价体系
关于示范专业的评价,可以从两个层次理解与实践,一是教育行政对学校示范专业的评价考核,这一方面要充分关注“软”评价,强化示范专业实训设施使用效益考核,形成量化指标,实施科学监控,另一方面要关注过程评价,定期考核,改革示范专业冠名终身制:二是学校对学生的评价考核,要求学校形成职教特色的教学评价体系,改革“一张试卷定乾坤”的传统评价方法,把技能水平作为评价学生的重要内容之一。
(三)区域调控,构建优质资源共享平台
示范专业是职业教育优质资源的辐射源,这些辐射源的能量维持和相互增彩需要借助辐射源外部的调控力,这就要求建立区域范围的优质资源共享和交流平台,以达到区域性的优质资源运作效益最优化。
1,建立区域优质资源宏观调控机制
省级示范专业和实训基地作为职业学校的优质资源,不应成为一种“自我封闭”,应以一种开放、包容的心态增进理解。促进共同提高,并形成区域性优质资源的综合效应。为此,教育行政应建立相关机制。增强区域优质资源的宏观调控力。应强化示范专业和实训基地认定后的后续评估职能,制定量化评估标准,定期考核,在运作效益方面表现不佳的应给予警告和限期整改,同时,可建立示范专业运作激励机制,通过政策推动示范专业的高效益运作,对表现突出的典型,给予资金奖励的同时,扩大宣传,达成精神激励和区域辐射的双重效果。
2,建立专业骨干定期交流制度
在示范专业和实训基地的创建中,涌现了一大批学科带头人和专业骨干,这批人员便成为了优质资源的“活元素”,他们之间的定期交流成为优质资源互动的重要形态,通过教育行政和教研机构的组织,可举行示范专业学科带头人定期培训,通过外出学习、主题交流和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增进交流与提高:可实施专业带头人集体互访制度,各示范专业所在学校轮流承办培训或交流活动,增强实地学习效果,
3,开展职教化的素质提升活动
教育行政和数研部门应积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素质提升活动,让省级示范专业和实训基地承办有职教特色的各类活动是优质资源深度挖掘和区域辐射的重要形式,相关主管部门应精心组织,立足示范专业和实训基地,积极开展区域性的实训教学研讨活动和教师培训活动,由示范专业所在学校优先承办对应专业的区域性技能比武活动,以此形成强大的激励和辐射功能。
(四)多管齐下。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素质提升是一个永恒课题,由于职业教育底子薄,在教学硬件初步成形的背景下,教师素质成为限制示范专业运作效益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还有待加强。为此,我们要多管齐下,促进“双师型”教师素质的提升。
1,清晰定位,确立“双师型”教师的发展规划
对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与发展,需要确立清晰的培训目标与导向政策,建立与之配套的长远发展规划,在实施策略上紧紧围绕职教发展的核心要素,为教师的专业技能、行业规范、教学策略等方面的能力提高提供基础保障。
2,创设平台,健全“双师型”教师的培训体系
一是健全常规培训运行机制,“双师型”教师应该形成自己的培养体系,并使之常规化、科学化。为此,可以把“双师型”教师培训纳入教师继续教育体系,相关部门应逐步解决培训资金与培训导师相对缺乏的问题,使之成为针对性强和相对独立的专门培训。同时,还应建立有职教特色的专业教师培训长效机制,常规开展教师转岗培训、教师技能鉴定培训及专业培训等,在教科研能力方面,可推行“研培一体”培养模式,立足技能教学的有效实施,举行常规化的教学研讨活动,提升“双师型”教师的技能素质和教学能力,
二是建立企业挂职研修制度。“双证书”不应成为“双师型”教师的唯一标记,必须注重“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发展,从“重证书”转到“重经历”上来,把企业挂职研修作为“双师型”教师认定的硬指标,并作为职后培训的重要形式。企业挂职研修制度应从政策层面推动,通过教育主管部门的协调,建立专业教师到企业对口培训和实践锻炼的长效机制,使中职教师有时问、有条件到相关企业进行实践锻炼。提高专业教师的行业技能与专业素养,
三是搭建专项素质提升平台。“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模式应不拘一格,相关部门应创设条件,实现多种平台共存,多种形式并举,进一步促进“双师型”教师培训的特色形成。为此,可以创设专业教师及学生的专业成果展示平台。搭建以“双师型”教师论坛、研讨为主体的交流平台,打造师生技能比拼平台,通过多层平台的创设让专业教师在风采展示中促进自我反思与素质提高。
3,政策导引,凸显“双师型”教师的专业地位
一是人事分配制度更加灵活。“双师型”教师来源单一且营养不良导致它的“贫民”身份,要改变“出生”带来的落后状况,只有从人事分配制度上做文章。相关部门应从职教的实际出发。打通企事业之间的人事屏障,为优秀人才的合理流动提供便利,给职业学校输送有一技之长的优秀行业人才。
二是资格晋升制度更加多元。目前,教师资格认定与职称晋升政策相对稳定,各个学段、各种类型教师的相关制度基本沿用同一框架,但是,“双师型”教师的重要职业素质在教师资格及职称评定条件中没有得到体现,这种“标准”与“现实要求”的不对应状态,无疑给“双师型”教师的专业发展发出错误的导向信息,不利于“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发展,我们认为,职业学校教师的资格认定与职称晋升所采用的考核内容、方法及程序应与一般性质的评定相区别,并形成自己的评定体系,还可以设立专项的“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制度和“双师型”教师级别晋升制度,并使“双师型”教师资格与级别的认定放在与其他类教师资格评定同等的地位上,
三是政策激励机制更加完善。加大办学经费投入,提高中职学校教师的待遇。控制优秀教师的非正常流动,吸引企业和其他单位的优秀人才到中职学校任教;建立竞争与激励机制,并制定相关政策与法规,鼓励教师脱颖而出;设立“双师型”教师专项奖励制度,进一步促进“双师型”教师的专业成长,并发挥“双师型”教师在职教舞台中的重要功能,提升“双师型”教师的专业地位。
(五)多向沟通,寻求相关部门的政策支持
职业教育的许多问题不应关起门来解决,学校或教育行政应寻求上级政府的支持,在专业建设上给予更多方面的政策扶持;应强化与劳动人事、财税、工会等部门的协调与沟通,寻求合作,让示范专业成为定点考证和对外培训的主要阵地:也可与各专业的对应行业主管部门取得合作,建立示范专业长短线结合的灵活培训体系;与企业沟通寻求联合,让示范专业成为校企合作的纽带,通过产教结合、资源整合和人员互动,推进职业教育示范专业和实训基地高效益运作。
总而言之,职业教育作为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托教育改革之春风,正呈现勃勃生机和活力。我市通过近几年的省级示范专业和实训基地的创建,职业学校实训条件整体改善,师资梯队趋向合理,职教特色日益明显。但是。伴随发展中多种必然矛盾的产生和演变,现已进入战略转折期,示范专业和实训基地运作效益的提高和相关软环境的改善已成为当前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我市相关部门和学校已从踊跃创建省级示范专业,争取政府专项资金的惯性思维中理性回归,寻求示范专业建设的软、硬条件同步发展。相信,通过各级领导和广大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我市的示范专业和实训基地建设必将获得丰收。
责任编辑王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