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语言要充满诗意和智慧
2009-11-13邓晓芳
邓晓芳
如何用好教学语言
[编者按]语言是最基本的信息媒介。教学语言对教学氛围的创设、知识的传递、学生智力的启迪、师生情感交流的诱发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在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对语言的运用不重视,随意性大、启发性差、准确性不强、条理性不够。特别是一些理科教师,认为学科的性质使然,抽象的知识难以讲生动,只要讲清楚就行了,所以讲课语言干瘪、语调平淡、语气生硬。有的教师则过多地依赖教学媒体的优势,忽略了语言的作用。教师的语言问题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教师如何运用教学语言值得研究。
教师是吃开口饭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有特定的对象和独特的语言艺术。优秀教师的语言,犹如一股清泉,可以叩开学生的心灵之门;犹如一把钥匙,可以打开学生的智慧之门。长期以来,常为一些教学活动因教师语言不过关课堂效果不尽如人意而扼腕。这几年经常聆听名师讲课,不仅为其精湛的教学设计所折服,更加赞叹课堂上那如珠妙语。所以我想,作为一名教师,课堂教学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语言表达能力。
首先,教师的语言要诗意化。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执教《长相思》,整堂课上,王老师没有琐碎的诗词讲解,没有干瘪的内容概括,没有无情的逻辑演绎,而是用诗一样唯美的教学语言——煽情的话语、深情的引读,把学生带进了诗情画意的世界。学生感受着那荡气回肠的美读、直面心灵的想象、充满生命意义的追问。当王老师借助背景音乐,用他那磁性、激情而内敛的声音,准确而诗化的语言将学生引进词的境界、走进作者的生活时,激起的是学生无限的想象、身心投入的体验、情思勃发的智慧。在这感性的、诗一样的语文课堂里,学生用言语和文字释放着“故园”两字所承载的无穷韵味——家乡美丽、温馨、安宁、祥和。然而“聒碎乡心梦不成”,一个令人心碎的“碎”字将学生拉回了词中的现实:军旅中的帐篷里“没有鸟语花香”“没有亲人的絮絮关切”……这样的对比,更使学生感到征途的艰辛、战争的惨烈,备感家乡的美好、亲人的温暖,进而沉浸于氤氲的情意之中,这情意,是乡情、是亲情、更是诗情。
其次,教师的语言要智慧化。教师应该是智者,须用智慧的语言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用教学机智与语言调控艺术处理课堂上的意外生成。孙双金老师在上《我的战友邱少云》时,充分鼓励学生提出尚不理解的问题。一个学生提出的问题与众不同:“课文写满山遍野响起了激动人心的口号‘为邱少云报仇,其他人是怎么知道邱少云牺牲的呢?”听课的教师把目光投向孙老师,想看看他怎么处理。只见孙老师不慌不忙地说:“你太有水平了,提的问题是我没有想到的,我也答不出。能回答出这个问题的学生可以做他的老师。”这时课堂像烧开的水一样沸腾起来,答案各式各样,但是都不能很好地解释这一问题。孙老师说话了:“既然找不到合适的解释,那么你们不妨写封信给编辑老师,请他们答复。”在处理这一问题时,孙老师用民主的态度、机智的语言,巧妙地引发学生讨论,艺术地处理了课堂上的意外生成。
教师语言的应用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艺术,应当显得曼妙、细腻、唯美、豪迈;是一种知识,更是一种思想,应当体现深邃、睿智、豁达、仁爱;是一种功力,更是一种品位,应当充满情趣、意境、哲理、魅力。(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石阳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