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韩合作新看点
2009-11-13吴德烈
吴德烈
2009年10月10日,第二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在北京举行。温家宝总理在会上表示,今年是中日韩合作十周年,是三国合作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今年也是我们携手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恢复经济增长的关键一年。值此重要时刻,三国领导人齐聚一堂,回顾总结三国合作的历程,展望规划三国合作的未来,就共同关心的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深入交换看法,对增进政治互信、推进互利合作、促进亚洲稳定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韩国总统李明博表示,中日韩合作不仅对三国来说非常重要,对地区和世界也有重要的贡献。日本首相鸠山由纪夫表示,中日韩三国不仅应该加强在经济领域的合作,在文化、社会、青少年交流等领域都应该进一步加强合作。的确,中日韩三国无论在经济领域还是在地缘政治上,都有着很强的依存性和互补性。三国的GDP和贸易额分别占东亚地区的3/4和2/3。而且,拥有14.7亿多人口的庞大市场。
中日“战略互惠”:重在“信赖”
在东亚经济一体化的潮流中,中日两国应从“友好关系”向“利益关系”转变。最重要的是“加深理解”、“增加信赖”。如果占东亚人口60%以上的中国和占东亚GDP60%以上的日本能够紧密携手,必将有力地促进区域经济合作圈的顺利形成。
中日经贸关系方面,近年来发生了值得关注的几个现象。中国成为日本进出口两方面的最大贸易伙伴。“中国已经超过美国首次成为日本最大的出口市场”。这反映了中日之间贸易依存度的加深。中日、美日贸易出现的这一巨大逆转,是缘于美国消费市场低迷和中国消费市场好转所产生的新变化。中国家电连锁巨头苏宁电器已投资5770万元人民币收购日本家电连锁公司LAOX的27.36%股权,成为其第一大股东。这是中国对日本上市公司的首例收购案,是提振中国企业走出国门、打入电器大国的新范例。
中国从“生产基地”变为“消费市场”。资料显示:59%的在华日资企业的产品一半以上在中国销售。在中国销售额达到80%~99%的企业比例也已达到27.7%。对此,《日本经济新闻》评论称:“在日本经济中,中国的作用正在从‘生产基地转变为‘消费市场”。即便如此,有关人士仍指出,中国的消费需求还没有完全释放出来。到2025年,中国消费额将达8万亿~15万亿元人民币。但也应该看到,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仍处在较低层次。日本则是一个发达国家,在国际分工中占据高附加值的产业领域。日本的对外贸易结构中,机械占19.3%,汽车占14.5%。这两种产品的不断更新及其出口情况对于观察日本未来外贸出口的趋势至关重要。日本正在研制的电动汽车可以做到零排放,这将是今后汽车发展的方向。从对华出口商品的结构看,机电产品、高科技产品约占日本向中国出口总额的47%,中国仍将成为拉动日本出口增长的重要力量。而且,如果中国经济增长超过预期,2009年或2010年中国将超越日本。但应当看到,中国人口比日本多10倍,目前日本人均GDP为4.24万美元,中国仅为3260美元,相差13倍。
笔者认为,就日本经贸结构而言,也有转型的必要。长期以来,日本把中国看成劳动力便宜的“中转站”,把半成品加工好后再倒手出口到美国去。从长远的战略观点出发,日本应逐步开放对华技术出口,改变从中国进口低附加值产品、向美国出口高附加值产品的经济结构,实现中日经贸的双赢。加强金融服务与知识产权领域的合作。2007年12月1日中日两国建立了“中日经济高层对话”机制。在金融领域,双方要加强在货币和金融政策方面的沟通与对话。作为这次金融危机最大受害国之一的日本,深谙金融安全之要害。日本作为美国国债第二大持有国,扩大、升级与第一大持有国中国的金融合作,不仅能为日资企业的出口提供融资便利,也必将惠及日本贸易的持续发展。
在东亚区域经济合作中,中国仍将成为最大的“市场提供者”,而日本将继续充当“资金和技术提供者”的角色。人民币有望同日元一道成为“核心货币”。今年中国的外汇储备首次超过2万亿美元,超过日本,居世界第一位。中国的黄金储备已达1054吨,日本约为770吨。全球50大金融中心中,中国的香港、上海和北京分别位居第3位、第31位和第46位。日本的东京、大阪分别位居第9位和第50位。据此,中日两国有条件推进金融领域的合作。在保护知识产权方面,仍需加大力度打击商务领域的侵权行为。中国商务部已与日本经济产业省签署了《关于知识产权保护交流与合作的备忘录》,以规约的形式确认了双方在此领域展开并扩大合作的决定与意向。中韩:以“互惠互利”为原则合作领域主要在通讯、造船,汽车等方面。在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下,近年来韩国经济出现了以下三个方面的不利因素;第一,韩国对亚洲的投资大幅度减少。2008年下半年,韩对包括东盟在内的亚洲地区的投资,与上一年同期相比减少约50%。同期,韩对外总投资也减少了27%。第二,韩国失业人数超过100万。2009年3月,失业率升至4%,其中年轻人失业率达到8.8%。4月份失业人数突破100万关口。第三,韩国整体国家竞争力和经济圈竞争力下降。根据以“经济圈”为单位对20个人口在1000万以上的世界经济圈进行的排名显示,综合排名第一的是美国纽约经济圈,其次是英国伦敦经济圈和日本东京经济圈。韩国的京仁经济圈(11位)虽然与中国的上海经济圈(12位)和北京经济圈(13位)一同被列为潜在性领军集团,但“在可持续发展、世界200强大学、海外高级人才吸引魅力、外国人专用医院和学校等指数上,上海经济圈都领先”。
目前,多数韩企仍认为:“惟一能存活的市场就是中国。”中国四万亿元的刺激内需计划,对韩企正产生积极影响。一些韩企认为,随着中国内需市场的扩大和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增加,能够在中国市场上进行竞争和有成功希望的领域是手机等无线通讯器材和造船业、汽车及汽车配件等。在国际分工及技术水平方面,美、欧、日处于研发的高端位置,韩国处于中端。但与中国相比,其技术仍较为先进,而且相对欧、美又有价格优势,产品比较适合中国市场。韩国手机企业在中国市场具有很大的优势。目前中国手机市场占有率前五位的企业中,韩企占据了两席。分别是三星电子(第二位)和LG电子(第四位)。在造船业方面,目前韩国仍然是全球头号造船大国。中国造船业位居第二,2008年的新订单补偿总额为1490万,超过日本。中韩两国在造船技术、制造工艺、经营战略以至于市场研究等诸多方面,都有着十分广阔的合作前景。加强金融合作共同应对经济危机。2008年12月,中韩两国银行宣布签订一个规模为1800亿元人民币(约38万亿韩元)的双边货币互换协议。双方可在上述规模内,以本国货币为抵押换取等额的对方货币。媒体分析认为,该协议具有如下三个方面的意义:(一)通过双边合作,共同应对当前的经济危机,以此增强市场信心,并促进本地区的金融稳定。(二)通过货币互换可相互提供短期流动性支持,为本国商业银行在对方分支机构提供融资便利,可以促进双方的贸易发展。(三)两国金融联手将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亦可看作是中国扩大区域金融贸易影响力,寻求多方金融往来与监管合作的必要步骤。
还有一点值得关注的是,在韩国投资公司推荐的海外基金中,中国基金占据了最大比重。在所有推荐基金中,中国基金约占36%。另外,韩国对中国大陆股市投资的基金的推荐比例也非常高,约占30%。韩媒体认为,从中长期的回报率来看,中国大陆股市和香港H股市场的差异不会很大。预计,大陆基金将会产生显著成果。对华投资合作中的问题与疑虑。当前,韩企在华投资重心已由黄渤海及东北地区渐渐延伸至上海、江浙等长江三角洲地区,投资主要集中在电子产业、集成电路、精密机械及汽车零部件等科技含量较高的产业。最近,韩企又开始进入保险业及传媒、证券、旅行社服务和其他公用服务业等许多新的领域。2008年两国进出口贸易额达到1861亿美元,比上一年同期增长16,2%。中国取代日本,成为韩国第一大进口商品来源地。但也应该看到,在中韩经贸合作中仍然存在着不和谐和“脆弱”的一面。如:(一)中国经济迅速增长,在世界激起层层涟漪。韩方也有人担心中国的发展会直接冲击韩国经济,甚至担心被中国超越。韩一些媒体更是对华施以偏见的指责。(二)钢铁、造船、电子和汽车四大领域是被韩国认定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韩企在技术方面担心被中国追赶,差距缩小,警惕技术外流。(三)一些韩企在华缺乏长期战略性投资。只求“近利”,不谋“长远”。韩企“赤裸撤离”,留下“后遗症”。对此,中韩相关部门似可通过履行“国际司法协助条约”的方式加以解决。